被标错价的“好人”
这里的观点,别处看不到
人世间有种快乐,是发现被标错价的优物。
一些投资者,应有所体会。查理·芒格就曾说过,“价值投资,是发现(向下的)错误定价,买入后长期持有。”
贫矿里掘到宝石,大概是这种心情。当然,我不是鼓励你去投资领域挖宝,它需要专业知识,需要大量践行,门槛高。
但我们仍有办法体验这种乐趣。
我们每个人脑海中,就储存着上百万年累积的“专业知识”——“识人辨物”的本能,即基因中携带的信息。这些“专业知识”,特别擅长「发现」一类被标错价的“优质资产”——“好人”。
好人的溢价,有时候很惊人。
我有个暗智能学员,在一家大公司做销售,面向企业客户。他在试用期,但已萌生退意。理由是,他(自认为)缺乏销售品质,不强势、不耐挫折。更要命的是,他做不到以结果为导向。他领导也这么看待他,入职薪酬都给的低。
一番沟通下来,我发现他心思细腻(所以不强势且脸皮薄),为人坦诚正直,当客户利益跟自身业绩冲突时,他纠结后往往选择尊重客户利益。
我就跟他说,你这样的销售很难得,厚积薄发,潜力很大。
说实话,我那会是凭直觉这么说,也许是因为我接触过的“优秀销售”大都给我印象不佳。而我这学员完全相反,一股清流。
上周,他突然感谢我当时的鼓励。
他说,当面临利益冲突的“两难选择”时,他最终选择良知,放弃自身业绩,为此没少挨领导批评。想不到,不少客户因此特别信任他,不仅很多项目指名点姓要他负责,还介绍不少新客户给他。现在风生水起。
实际上,正是这个学员的经历让我有了写本文的冲动。他底薪低,但却创造了远高于其他人的价值。这可不是查理·芒格眼中“被标错价的优质投资标的”么?
我这位学员的成功,是偶然么?不是,实际上他拥有一项独特的资产——我称之为“信任资产”,正是这个资产为他带来了溢价——我称之为“好人”溢价。
实际上,宏观经济学就有一个概念叫“社会资本”,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存在的一切有利于陌生人达成合作的因素的总和。一个国家的民众风气、道德信仰、文化意识、法治水平等等都是社会资本的要素。
房地产中介费贵,贵在哪里?实质就是买家、卖家之间的“信任成本”。若在一个民众虔诚信仰“不实诚,下地狱”的社会,中介大可不必存在。
又比如,不少人买奶粉,买药物,不在内陆买,特意找代购买香港的或者买海外的,这就额外增加了交易成本。这也是国内在这方面社会资本低下的表现。
社会资本的价值内核就是信任。
我们把这个定义嫁接到个体身上,就能惊喜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行走的“信任资产”——这被错误标着的低价。
我提出这个观点,并非将人“物化”。正好相反,我是发现,有很多的“好人”,像我的学员,或许活在自卑的阴霾中,或许没有意识到自身金子般的特质,又或许没有好好珍惜身边的“好人”,把宝石当碎石料用,让人痛心。
实际上,只需回归财富的内涵,就很好理解“好人”溢价究竟溢价在哪。
我在谈谈钱专题中,曾给出判断财富的第一原理——必须具有穿越时空的确定性。
今天的社会,科技是发达了,物质是丰裕了,但不幸的是,许多重要的“社会资本”却此长彼消——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传统美德被视为迂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愈加利益熏心、恶性竞争,敌对意识大于合作氛围,财富分配不公,社会怨念极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财富的象征——能保障未来“确定性”的要素正变得愈发稀有,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显得脆弱不堪,我们不禁怀疑,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可长久信赖的。
正是如此,反倒衬托出“好人”——可信赖——即确定性——是多么的可贵。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现实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的品格气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一个诚实重承诺的人,就是穿越时空的确定性,就是金子般的财富。
实际上,社会早已为“信任”定下了价码。我们为“信任”买单不是一两天了。
上超市买瓶酱油,为什么我们不买A品牌而选择B品牌,哪怕盲测一样,B还比A贵,人们仍偏好B。这背后就是信任,也就是所谓的“品牌溢价”。
品牌溢价,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用金钱精心策划的结果。而“好人”溢价实际上也是“精心策划”,只不过它是基因,是家庭熏陶,是价值抉择,是生活阅历随机“制造”的结果。它是隐性成本,更是隐性的差异化优势——对“好人”而言。
越是大事,信任资产的溢价就越大。比如求学寻师、求医看病、人生指导、买房买车、投资理财。
以看病问诊为例,绝大多数病症,根本不需要顶级医疗资源。对患者而言,医生的医德比医术重要的多。“好人”医生能站在患者立场考虑,会清晰给到患者“前置指引”(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不用做),这些对医生也许是多一句话的事儿,但对病患却能省下大量精力与痛苦。
又拿买房这类大件来说,如果有中介能真正替业主着想,这样难得的“好人”中介,客户肯定会源源不断给他介绍新客户,还愁订单么?反正我没遇上过这样的,现在的中介,好像把撒谎跟忽悠当标配(偏偏连“骗到人”的认知优势都不具备)。
本质上,所有的中介公司,收取的服务费都是“信任”,尽管多数中介并不太值得信任。
讨论至此,我想你会特别在乎三个问题:
一、什么才是“好人”
二、如果我是“好人”,那我的“好人溢价”怎么变现?
三、如果我暂时缺乏“好人”特质,现在培养还晚么,怎么培养?
那什么是“好人”?
我们俗话说的“老好人”算不算?当然不是。“老好人”处处逢迎他人,不对问题表达立场,某种程度来讲其实特别不值得信赖。
“好人”的定义是值得信任,而值得信任的本质是什么?是颜值,是能力,是学识,还是财力?都不是;是有原则,有涵养,心思细腻,性情良善?这些或多或少没有错,但很零散,很表面。
我反复揣摩,觉得“好人”的最关键特征是——价值标尺建立在物质之上。他更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行为道德的自洽。
这样的人,不是原则、涵养、性情全都具备了么?当然我指的是入世、接地气的那类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
以我的学员为例,从行为来看,相比物质利益,他内心的天平显然倾向于贡献他人带来的成就感(精神生活),这是他值得信任的内核。
又比如,真正的好医生,会选择患者代价最小的医疗方案,但这么一来,很多时候是跟医院、甚至医生本人利益冲突。
尽管如此,各行各业仍然存在不少这样的好人。如果说一个国家值得爱,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
那第二个问题,很现实,如果我是“好人”,那我的“好人溢价”怎么“变现”?
这个问题乍一看,似乎轻微悖论。按照“好人”的最关键特征,把超越物质意义的目标当做价值标尺的人,又怎么会提出这种问题?或者说,会问这种问题的人,很大可能本身就不存在“好人溢价”。
但我提的这个假设,其实犯了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错误。
一个高素养值得信任的人凭什么就要清贫度日?就像一句老嘲讽,凭什么坏人做了件好事就能立地成佛,而好人做了件坏事就要下地狱?
好人就该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才是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
我甚至认为,好人更有责任让自己坐拥财富,为社会做表率。拥有财富的“好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贡献社会上,这可比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掌握资源好多了。
所以,怎么让“好人溢价”尽量变现,是任何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不用有什么迂腐的道德包袱。
如何“变现”?这里我给出两个大思路:
1.尽量朝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职业靠拢。
联接业内、业外合作的节点,涉及信息不对称的领域,最依赖信任关系。
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类岗位,比如,专业销售、客户经理、公共关系、专业咨询、培训、甚至作家……都属于这类职业。你大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束缚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涉及到关系的职业,往往附带着情感——这可是比技术门槛更高的门槛、也附带着口碑传播——相当于杠杆效应,这正是“好人溢价”的变现之处。
我还想强调一下,哪怕你是一个鲜少涉及到人际关系的职业,但作为一个好人,一个值得任何人信任的人,你的“好人溢价”总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变现,回馈于你。
2.留意身边的好人,并尽力与之建立联结。
不要将我这个观点跟所谓的“结识人脉”混淆了。后者是一股子愚蠢的功利思想,一心想着巴结“有用”的人脉,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实际上抱着这种心思的人都被排除在好人的定义之外了(下面有进一步阐述)。
好人间的关系,是君子和而不同。它能且仅能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别忘了,好人是被标错价的优质资产,核心是可信任,却未必是“现成可用”(有权势或认知优势)。
一个人际网络上都是好人的好人,溢价变现,只不过是生命的副产品,迟早的事。
当然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想要成为好人中的网络节点,首先自己就得是一个好人。
所以,结束前,重点探讨下,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让陌生人都能一眼感受到“可信任”的好人?
或许你会问,外人能轻易识别出“好人”么?
当然,诸如“相由心生”、“诚于中而形于外”之类的日常经验,咱很难进行严格的科学实证(需要排除的混淆变量过多),无法设计实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的心绪状态对情绪是有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会从言谈举止、表情脸色、内分泌信号的微妙变化中“泄露”。
考虑到人际关系在人类进化中的重要性,不难推断,进化赋予了人类“辨色识人”的天赋本能。
日常经验中,我们能明显感到每个人存在某种“气质”,打交道的人越多,我们越能通过气质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赖。
当然,最可靠的判断还是来自于实际打过交道之后,但凡一个好人,总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毕竟,今天这样的人真的太稀缺了。
如此一番讨论,刚才的问题,“如何成为一眼辨识出来的好人?”答案也就不那么复杂了。反向操作即可。
我提两个方向性建议。
一类是,由外而内的改变。
好人的实质是可信任,是确定性,因而培养“好人气质”,最有效的方式是从“承诺-履约”做起。即不随意允诺他人,但凡允诺,务必履约。
承诺的对象并不仅是「对人」,更多时候是「对事」。
比如我公众号的推文,就一直在履行创设之初的承诺——为读者的时间、心智负责。我并没有对任何个别读者做出这个承诺,但我仍坚守对内容品质的承诺。这种守约也许很愚蠢,也许没人在意,但也许,守约本身就是意义。
承诺一旦具象化就会变成“原则”,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气质,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履约中形成。
另一类是,由内而外。
一个骨子里把物质财富(物化)放在首位的人永远不值得信任,因为“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被标以一个价码——有价格就有买卖,无非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只有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才会认为灵魂可以交易;只有一个没有人之尊严的人,才会认为尊严可以交易。
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他必定是有着强烈尊严意识的人,一个将生命意义锚定在功利事物以外的人。
尊严意识可以培养。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这不是说我们刻意无视物质利益,而是慢慢培养一种尊严意识,当物质利益与尊严利益冲突时,你更在意后者。
培养尊严意识,最简单也最享受的方式是阅读人文类好书,如果不知道读什么,可以从诺贝尔文学作家的作品入手,先挑些简单易读的开启,循序渐深。
虽说如此,但我劝你不要对由内而外的改变抱太大期待。这是一个“反馈滞后”的漫长过程。当你忘了刻意追求变化的时候,变化才会发生。
好人,于物质财富是隐性,于社会财富是显性。
我写这篇专题,中途数次为当代感到尴尬——信任资产值钱与否,是建立在环境是否恶劣的基础上。
好人之所以值钱,是因为不可信的人事变多了。
社会信任成本实在太高,宏观资产转移到值得信任的个体中,是遗憾也是机会。
如果可以选择,我倒宁愿天下好人不再有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