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中密迹金刚的前世今生
卧佛寺坐落在西山山脉寿安山脚下,它依山势而建,假如您站在寺前环顾,会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它正位其中,不知道大家能否体会到当年建寺选址的用意呢?
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649年),到现在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相传为玄奘法师所建,初名兜率寺,后历经数代,多次改名,清代雍正年间更名为“十方普觉寺”并沿用至今,因寺内存有铜铸卧佛而闻名当下丛林,所以这里又称“卧佛寺”。
卧佛寺虽只是别称,但这里却隐藏着一个秘密。元代以后寺内曾供奉着两尊卧佛:一为香檀木雕像,唐贞观年造;一为铜铸像,元英宗时造。《元史·英宗》记载:“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一座寺内同时供奉两尊卧佛,一木一铜,实属少见。木雕卧佛像放在现在的三世佛殿,铜铸卧佛像放在卧佛殿。但现在能够看到的仅是铜铸卧佛,香檀木卧佛在清代的时候就不知所踪。
卧佛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整,对称严谨,环以花园,水石奇秀,竹树交荫。整座寺院共四进殿院,左右围以廊庑配殿。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依次由南而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东侧为斋堂、大禅堂及霁月轩、清凉馆、祖堂等,是典型的“伽蓝七堂制”佛寺布局。伽蓝是梵语僧加蓝摩的略称,又作僧伽蓝,意译为众园,也称作僧园、僧院。原意是指僧众所居之园林,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唐中叶至五代时期,禅宗大盛,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所谓“伽蓝七堂”,即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七”在佛教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代表一种完整主义,是一个空间数字,强调立体的形式和垂直的向度。“伽蓝七堂制”是中国佛寺布局的主要形式,卧佛寺是其典型的代表。卧佛寺的西路院为行宫院,为雍正、乾隆两位皇帝所修。行宫院前后五重院落,三座行宫。院里有两组假山,名曰“积云”,乾隆皇帝在行宫内多有诗作。东路院共五进院落,为僧舍院。
卧佛寺中第一座殿便是佛寺的山门殿,山门其实是“三门”的谐音,三座门中间大两旁小分别是“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象征“三解脱门”。意思是:一入此三门就彻底与红尘俗事隔开了,进入梵天净土的世界。门上匾额“十方普觉寺”原为雍正皇帝御笔,现由中国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补题。十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十方普觉寺就是要为十方大众觉悟提供方便之门的道场。大家请看,佛教中有名的哼哈二将,便分立在山门两侧。两位金刚力士面貌雄伟,满脸忿怼之相。头戴宝冠,上身赤裸,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东边的力士忿颜闭唇,为发出“哼”声的哼将;西边的力士怒颜张口,为发出“哈”声的哈将,两位门神的主要区别就在这开口与闭口之间。
“哼”声的哼将
“哈”声的哈将
金刚力士又称金刚密迹,是一些手执金刚杵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金刚密迹本来是印度毗纽天的侍卫,后来转变成佛教中勇猛的护法神,成为夜叉神的总头目。由于手持金刚杵,所以又称执金刚神,又因为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知,因此又名密迹金刚。
相传在久远以前,勇郡转轮王在世之时,有一对叫法念与法意的兄弟,他们同时发出誓言。法念誓愿在贤劫的如来出世时成为梵天,经常劝请释迦牟尼佛转大法轮。法意则誓愿成为亲近佛陀、捍卫佛法的金刚力士。后世所传的金刚力士,就是秉承这位法意的誓愿而来世间的护祛神。后来,他成为五百金刚的首领,被称“密迹金刚”或“夜叉王’,再后他又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被称为“哼哈二将”,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当然,在明代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也有哼哈二将的说法。“哼将”郑伦本是商纣王的督粮上将,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度厄真人传他窍中二气,碰到敌人把鼻子一哼,响如洪钟,同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周朝伐纣时,郑伦每次与人交战,常以哼鼻这一绝招取胜,后来郑伦被邓九公擒获,投降了周武王,又当上了周家的督粮官,仍以哼鼻取胜,后与商朝大将金大开交战,金大开本是个牛怪,肚中炼成一块碗大牛黄,喷出如雷,一下将郑伦打下,挥刀斩为两段。“哈将”陈奇也是商纣王的督粮官,遇异人传授秘术,养成腹内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见者魂魄自散,陈奇每次与周将交战,则以哈气绝招取胜,后来哈将陈奇与降周的哼将郑伦接战,一位鼻中喷出两道白光,一位口中迸出一道黄气,一哼一哈,彼此相拒,不分胜负。真是个二神相逢各有术,哼哈二将显神通,但后来陈奇被哪吒打伤臂膀,又被黄飞虎一枪刺死。周灭商后,姜子牙归国封神,特敕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室,为哼哈二将之神。这就是《封神演义》中哼哈二将来历,万不可与佛教中的金刚密迹相混淆。
卧佛寺以其独特的佛教禅宗文化,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徒,它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