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视野》ll【散文天地·孙宏文作品】ll总第205期
本期制作:孟新龙
那坡刺槐树
文/孙宏文(辽宁省)
还是上班那阵子,每次下乡工作往南去或回家的时候,总是眼盯着路边那坡林子,直至车驶过。返程,到了那个坡也总是目不转睛,直至林子在眼中消失。
那坡林子位在朝青(朝阳至河北青龙)线石家店段公路边上的山坡上。山不很高,没有奇峰怪石,因此也就没有名。那坡林子是刺槐林,我对这坡刺槐林这么眷恋,这么有感情,因为这片林子是我和同学们亲手所栽。
在这山坡上栽树,还是我在中学念书时。那时,我在朝阳第七中学念书。第七中学的学生大都是农村学生,因此学校就设在了当时的十二台公社;除十二台公社的学生外,来自其它公社的学生就在学校住宿学习。念书那阵,学校以学习为主,住宿的同学有早自习、晚自习,几乎是没有社会活动;少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春秋两季到河滩,到山坡、山沟里去挖坑栽树。我记得是两次,一次是到大凌河河滩地栽杨柳树,一次就是到石家店南路边山坡上栽刺槐树。但记忆深的是这坡的刺槐林,因这路、这坡是我回家回校的必经之路。
栽这片林,时间是1965年我读初中二年级的秋天。那时,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大田里已了无生机,山上的草木也已经枯萎,只有荆条、白毛草、黄毛草还挺立在山坡上,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记不清是星期几的一天,早饭后,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就拿着铁锹、扛着洋镐站队走出校门。走出校门向右拐过了河套(河水是从八道河水大沟流下入大凌河),又通过一片林地到了袁家台子村,右侧的几户人家就到了路边山坡下。山坡下,公社林业技术员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把我们带到山腰上,向同学们讲了挖坑、栽树的要点及要求后,又挖坑进行了示范,同学们看清、看明了后就锹镐搭配着分组开始了劳动。虽是山,但也不尽是石质,也有土薄土厚。土薄的地方,挖不到一锹深就碰到了石头,挖坑的难度就大一些,需要把石头挖出来才能达到坑深的标准要求。土厚的地方,那坑挖的就相对容易些,也省了些力气。那时,学生们的上进心都很强,也都好表现自己,遇到石头坑也不妥协,一镐刨下去就是一个白印,硬碰硬地愣是把石头刨碎,把坑挖成。这硬碰硬是需要力气的,用力就得出汗,虽是深秋时节,男同学也都脱掉外衣,有的甚至光起膀子来。挖坑用力,挖石坑更需力气,因是用力大,不到中午大家都饿了,挖坑也就松懈下来,没了刚开始的猛劲,没了刚开始的力气。好在这时,学校送饭的车来了。车是两个轮胎的马车,叫马车其实是驴车,因学校有驴没有马,学校也就这么一台驴车。驴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赶车的王师傅,另一个是食堂做饭的常师傅。这两个人把车停在路边山坡下,从车上抬下装着玉米面窝窝头的笸箩,然后费劲巴力地把笸箩抬到山腰平整些的地方,就开始卖饭。其实,两位师傅刚一放下笸箩,早已饿了的同学就围了过去。对于午饭,学生们没有免费改善伙食的奢望。当常师傅拿去笸箩上的屉布时,那满满的、黄玉米面窝窝头就成了同学们的“香饽饽”。这些窝窝头尽管平日也吃,但今天感到格外诱人。这可能是同学挖坑饿的原因,都纷纷拿出餐券争先递给卖饭的常师傅。常师傅每接过一个餐券,就递过去一个窝窝头。拿到窝窝头的同学就走到一旁大口吃起来,看那吃劲,大有“吃糠甜如蜜”的感觉。餐劵,就是食堂管理员用彩纸自己印的那种,纸薄薄的、餐劵小小的,小到像现在的一元硬币那样。由于是在野外卖饭,许是忘了带收餐劵的盒子,常师傅每收一个餐劵就放在嘴里。餐劵在嘴里多了,他就嚼嚼吐出来,这吐出的餐劵有玻璃球大小。这情景我在跟前看得清楚。一个窝窝头,对于我们正长身体的十五六学生来说是不够吃的,又何况挖了一上午的树坑呢!一个窝窝头,也是那时念书时的每顿定量,要多吃可加量,但那时生活困难,总加量也吃不起,现在还感觉到念书时每顿饭总像没吃饱。所以,同学们每次回家拿钱、拿粮回校时,大都带着家里给做的大饼子、煎饼、熟咸菜等,但也带着在家里吃多的伤食味。我站在常师傅身后,待买窝窝头同学渐渐少时,我乘常师傅不注意,弯腰捡起他吐在地上已湿漉成团的餐劵,走到稍远的地方慢慢揭去已湿透的外层餐劵,扒到最里层,能用的餐劵也就仅有两三张。我如获至宝似的把已皱巴的餐劵用手稍稍平整一下,迎风一吹就干了。我拿到这餐券,送给两个同学,我们每人就用这餐券又去常师傅那里换了一个窝窝头。在那个每餐难得一饱的年代,吃饭吃饱便是头等大事,没有谁笑话谁,也没那么高的觉悟,更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但当时拿着捡到的餐券领窝窝头时,心中也是“怦、怦”跳的,怕的是大师傅看出来,这就是做贼心虚的表现。这样丢人的事,我是去年才和同学说的,也都当了笑话听。
说挖坑栽树,就添了这一段插曲,虽离题远了些,但与挖坑栽树也有直接关联。那关联就是这刺槐树是在生活困难时期栽的,那这树就更有了一层深意:栽之不易。话再说回来,吃了午饭的同学们稍稍歇了一会后,就又开始挖坑。虽吃了午饭,但同学们的劳动干劲似乎没有了上午的热烈、积极,干活的速度也就慢了下来。好像没干多大会,也好像没挖几个坑,就有人说不用挖坑了,一会就栽树了。大家也就停了下来,时间不是很长,有人就把树栽子运到山坡上。打开草帘子包裹的树苗一看,是一株长一尺半左右的、长着根须的刺槐苗。紧接着,公社林业技术员便向同学讲了如何栽树苗。他先是铲起一锹坑边原土填到坑底,然后又把一株树苗栽到中间再填土踩实(浇没浇水已记不清了),这树就算栽好了。同学们看了技术员的示范后就仨一群俩一伙地去栽树了。挖坑慢,栽树填坑块,也就用了一两个小时就把树栽完了。同学们又拿起锹镐站队从原路回到了学校。
中学没毕业时,回家回校也常常走朝青线公路,那时走公路大都是坐进城的马车。坐在马车上时,马车路过那栽树的山坡,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看那山坡。夏季,山坡草木茂盛,遮挡着杂草中刺槐树苗在路上也看不见;冬天,万木凋零。坐车在公路上走过时,山坡上和荆条粗细、高矮的刺槐树混在草木丛中,分不清是树还是草木。走公路远些,因是坐马车才走的公路。如果不坐马车,就走八道河子大沟,回校也总是这样。毕业后,在家务农时,五六年不曾进城,不进城也就总看不到那路边长着刺槐树的山坡坡。以后在外念书、进城工作,回家都很少,自然路过那个山坡也就不多。也就在我不曾常走的这十年、二十年吧,山坡那片刺槐树已长高成林了。可能在九十年代初吧,我下乡工作的机会多了,尤其是走朝青线公路也多起来,每每走到路边山坡下,我总是让开车师傅慢些走,走上坡路又要让车慢行,师傅总要问我为什么,我就说:“看看山坡那片刺槐林。”“刺槐林有啥看头?”师傅反问着。我说:“那还是我在中学念书时栽的呢。”开车师傅“啊”了一声,没再问什么。那时,从路边到山顶都是满山、满坡、满沟岔的刺槐树,粗的有檩子那般粗细。每到春天四五月份,那似梨花般白的槐花就一嘟噜、一串串地挂在树上。那时节,行走在路上的人还没到山坡林边就远远地闻到了槐花香,引得人们带筐带兜前来捋槐花,蒸槐糕、包槐花饺子,那清香的味至今还记得。人们捋槐花,也引得蜂蝶飞来飞去,蜜蜂采的槐花酿的蜜还是和荆条花的蜜并列为一等蜜呢。至今,家还有一瓶近20年的槐花蜜呢。过了这个季节,刺槐林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那林中的蜂箱还在摆放着。
又过了多年,许是政策在变,许是林权下放,听人说这山、这片刺槐林让人买下了。又过了几年,这山坡上的檩子粗细的刺槐树被砍伐了,山坡上还有的是仅有镰刀把、镐把粗的刺槐树。想来这样粗的刺槐树是被砍伐树根冒出的芽芽长成的呢。再后来,又走这条路,山坡又有变化,山坡上的刺槐树已是很稀疏的啦,唯有沟岔那里多些。山坡上取而代之的是大枣树,那刺槐树的树根堆在山上,垛在沟边沟沿上。那已修垒成梯田式的山坡上尽是一人多高的枣树。谁又知这枣树又能长多长时间呢?山上、沟岔里的、河滩地里的林木不断地砍伐更新,没了的那满山坡的刺槐林,人们并没有觉得少了什么,也没人觉得心痛,好像没了就没了。没了那片林,也就没有春天那幽幽的槐花香。虽如此,但我每每走过那山坡,还是禁不住看那山坡,头脑中记起的还是和同学们在山上挖坑栽树的景情,印在脑际的还是那片刺槐林。
作者简介:孙宏文,1976年于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朝阳日报》社工作,先后任工业部副主任、主任和记者部主任、朝阳市记者协会秘书长。退休后长居深圳,亲山近水,笔耕不辍,撰写几十篇散文作品,部分发表在《中国乡村》《辽宁职工报》《作家天地》《朝阳日报(牛河梁版)》。现为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首届认证会员。
《作家新视野》大型文学季刊
《作家新视野》纸刊由《作家新视野》杂志社、编辑部主办。大16开本,130页码。
《作家新视野》以大容量、大视角、大格局的发展理念,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
一、文学体裁栏目:
【非 虚 构】(5000字内)
【小说前沿】(5000字内)
【散文天地】(3000字内)
【诗歌先锋】(单首20行)
【赏析评论】(5000字内)
【作家方阵】(仅限 诗歌)
………………………………………………
二、投稿方式:
1、微刊作品投稿邮箱
1654335435@qq.com(注:微刊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并在标题前注明。)
2、凡小说、散文、诗歌专辑(5首以上)投稿作者,请在投稿时以附件形式提供相片一张,便于后期微刊推送时备用。
3、纸刊作品投稿邮箱
1027659893@qq.com(注:纸刊投稿必须是其它纸刊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不限首发,严谨抄袭。)
4、以上所有投稿作品,统一在标题前用【】标注所投文体栏目+标题+作者名+省份,文末标注百字内个人简历以及详细通联地址、联系方式、联系人。
……………………………………………
三、纸刊上刊要求
1、微刊作品初选通过稿件先在《作家新视野》公众号推送发布,后期根据读者阅读量和作品质量优选上刊。
2、纸刊作品初期审核通过后,先在作家新视野网站予以发布展示,后期根据作品质量综合评审予以优选上刊。
……………………………………………
……………………………………………
……………………………………………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205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
《作家新视野》关联公众号:
了解《作家新视野》网站详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