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国产好片子
(《小武》剧照)
这些影像语言构建了一个有些问题的、废墟一般的中国底层农村队伍,诸如《我不是潘金莲》中因为冤案去上访,《我和我的家乡》当中大舅为了看病去尝试做涉嫌骗保的事情,《小武》当中乡村村民道德里价值观的缺失,《北方一片苍茫》当中一位乡村寡妇被逼上绝望之路等等,在这些影像语言的构建下,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拥有层层问题,穷山恶水式的民风凋敝的乡土中国的落后景象。
然而在1999年霍建起拍摄的《那人那山那狗》当中,一个高考落榜的儿子跟随父亲走上了邮差之路,在漫长的山路上,却充满了乡村与现代相互理解的温暖之情。
(《那人那山那狗》剧照)
于是我们在《那人那山那狗》当中看到了一个处于危机与封闭当中,急需传承与启蒙走向现代化的乡村形象。与蒋能杰拍摄的《矮婆》一样,同时它又是温情脉脉、安定的现代田园。
《那人那山那狗》当中,描述母亲形象是,一辈子向泥土讨生活的人,在哪里出生就在哪里死去。
自然化、诗意化的修辞方式为 乡土中国开启了另一层讲述故事的可能性。电影当中也带着一种寻根一般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
当我们踏上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如同在心灵上打了一剂麻药一般已经做好了生活变革的准备。而那些乡土气息的情结,在有时间限制的麻药失效以后,会一分不少的、连本带利的席卷而来。
如同《桃花源记》当中陶渊明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如同老子理想的极端乡土社会:“鸡犬相闻。”
而今在商业化电影的市场上,《那人那山那狗》这样的作品鲜为罕见,更多的作品诸如《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这样是一个城市视角走入乡村观察、代言的角度叙述中国乡村气息,贫穷、疾病、无秩序的修辞在里面发挥作用,乡村干部、当红的明星踏入乡村,带着批判性的、魔幻主义式的将乡土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创造着耐人寻味的野蛮故事。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在《那人那山那狗》这部电影,由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家王晓锋老师为其作曲,给电影多增添了一股浪漫悠扬的基调。
于是在视听语言的加持下,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也构成了中国早期的、本土的诗意电影风格。
不同于中国如今正在电影市场上活跃的毕赣导演拍摄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继承苏联诗学诗意电影风格的类型,《那人那山那狗》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当中《信客》一文中撰写的那样,走过崎岖小路,叩过万家心扉。构建了散文诗式的温婉的、借景抒情的、将人物情绪寄生在人与自然当中对话的诗意电影风格。
苏联诗电影多以形而上的,完成个人英雄主义理想使命,进入自我潜意识当中,与自我内心博弈并完成个人英雄主义使命的内核进行创作。镜头无衔接道理的拼接作为无节奏的哲学诗意性表现。
中国早期诗意电影则继承中国古典宋词唐诗韵味的,以天气变化撰写内心、以外在表象突出情绪转变的拍摄风格。镜头形散神不散、留白创作的结构特征。
遗憾的是,《小城之春》、《那人那山那狗》、《老井》这样的作品已经很难在主流媒体上看到,在中国电影当中乡土主义的传统本身是深厚的,却在商业片的重技术重工业的政策提倡下渐渐远去。
《百鸟朝凤》上映时,已不再为观众喜爱,中国现代性的城市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展开,现代性的电影叙事模式,让等待被启蒙被拯救的乡土中国式电影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
本文作者:方舍予(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