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元吉与辛弃疾的忘年之交
我的朋友韩镜明先生曾经担任我县县城南郊韩家村党支部书记,年已八十,古道热肠,命运多舛,曾经担任曾经写有一部60多万字自传《苦甜人生》 。近来,我每天早晨收到的第一个问候短信就是他的。12月24日上午,他给我发来两张照片,是从一本宗谱上拍摄下来的,内容是辛弃疾为南宋韩姓一支的宗谱写的序,我很感兴趣,读后把它整理成电子文档,在原有的文字注释之后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谱旧序
谱,布(陈列)也,所以布列其行事(言行事迹)也。古人辩(通辨)宗法(封建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或称家法)首(要)大宗(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小宗(庶子为小宗)亦系(联属依附)焉。盖崇(尊敬)先(祖先,先人)而训(教诲)后(后辈,后人)也。
一日,无咎(南涧公元吉字)憩(休息)予(同余,作者自称)斋(书房)中,因谕(告知) 余曰:余旧(从前,很久)家(落户安居) 冀徙(迁移) 汴(开封),其土宇(土地和房屋)浸沦(意为陷落 ) 辽金,痛心邱垄(邱,同丘。垄,也作垅、陇,意为坟墓,也泛指田野),历(经过)年多。所幸,蒙 帝眷(器重)、官於闽,获免金难(金人入侵)。尤幸偕昆季(兄弟)寓(寄居) 於信(州),可续宗祊(宗庙。意为世代延续不绝),不可不识诸简(书牒), 端(果真)无(不 勿)忘首邱 (不忘其本)之意。
予(作者自称)非儒者(指学者), 乌能(不太可能)文(作文)以饣希(饰之误.,装饰)其美也。大丈夫(有志气有为的人)当自作祖,招魂(召唤死者的灵魂)而葬, 遥望而奠(祭祀),
其意固自深淼(远)。厥翁(乃父)维(韩维)者,罹(遭遇)元佑(党争)之祸,三代继武(喻继续先人的事业),乃见衂(同衄。挫折、失败)於金者,与国同惨(悲痛)。兄元龙居怀玉(玉山北乡),君(元吉)徙鹅(鹅湖山人注:此处疑漏字)。溯(逆流上)得比邻(近邻)盘桓(逗留不进)者,与余同治(地方官署所在地)。亦奇矣!特未知其从昆季所游(流动的)寓(寄居处)亦有予两人者叙(叙谈)与否也?
兹以小宗法序之,鳞比(相次排列)於图,后嗣披览,如聚一堂之上。倘徼(同邀)祖灵,恢复宋彊(通疆,国界,边界),殄灭(消灭)金人,奠邱垅而成忠孝,则首邱(不忘其本)愿(心愿)遂(成功,如意),庶几(将近,差不多)世(世世代代)食(享)先德(先人遗德)矣!余何(不)敢饰美为文,聊以志一时同患(忧虑)意尔。
宋乾道元年乙酉十月之望时
(本人注:公元1165年农历十月十五日)
浙东安抚使历城辛弃疾幼安撰
【译文】
家谱是陈述家世,记叙先人言行事迹的。古人确认的宗法是以嫡传的长子传承而下的,被称为“大宗”,庶子传承的叫“小宗”,但也是附属于大宗的。这是因为尊崇祖先的教诲的原因。
有一天,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在我的书房中休息,他告诉我,他家祖先在河北,后来迁居河南开封。金兵入侵后家里的土地和房产全部都丧失于金人之手,痛心祖坟也多年没有祭扫。所幸承蒙皇上恩典,让他在福建为官,免遭金人祸乱。尤其庆幸我的兄弟们都寄居在信州,可以延续本家的香火。因此,不能不编修一部家谱,以表示不忘祖先渊源的意思。
我(辛弃疾)不是什么大儒,不能够写文章美化修饰。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应当召唤已故祖先的灵魂而葬(照应前文所述“痛心邱垄”),遥望祖先家乡而祭拜。这个意义是很深远的。韩元吉的四世祖韩维,遭遇北宋元佑党争之祸,以后三代人继续先人的事业,遭遇金人入侵之挫折,与国同难。元吉的哥哥元龙住在玉山县怀玉山,元吉迁徙到上饶,他逆流而上找到我,在我家盘桓数日不去。他与我居然现在都是一个州的人,这也是一件奇妙的事。只是不知道他和他的弟弟们寄居的地方有没有我们之间交往的记述。
这部家谱按照小宗家谱的传统排序列表,便于后代阅读浏览,这样就好像全家人聚集一堂。假如能够邀请祖先的在天之灵,共同恢复大宋江山,消灭金人,回到老家祭拜先人于祖坟,表达后代忠君孝祖的心愿得以实现,那就应该算是后世之人享受祖先的遗德了!
我怎么敢写一些溢美之词为此文呢,只是表达一下我们共同的夙愿罢了。
宋乾道元年乙酉十月之望时(公元1165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时任浙东安抚使的山东历城人辛弃疾(字幼安)撰写
据稼轩序文介绍,他是应韩氏以南宋词人韩元吉的邀请而写的该文。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因他晚年定居在信江之南,有小溪曰"南涧",在今上饶市人民医院和卫校之间。据稼轩序中所言,韩元吉先祖是冀,但后来迁河南。韩元吉的籍贯在河南颍川。
北宋有两韩氏并盛,一为相州韩氏,一为颍川韩氏。颍川韩氏京师门第前多植桐木,故世称"桐木韩氏",以别于相州韩琦。韩元吉属于桐木韩氏这一支。元吉的五世祖韩亿在宋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忠宪"。韩亿有八子,其中第五子为韩维,即元吉的四世祖。在元吉 10岁时,即宋钦宗靖康 2年、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7),是时,金人陷落两京,中原大乱,宋室南迁,韩氏一门避地江南,其中有一支居临川,而元吉一家则迁至福建邵武。至元吉 27岁时,再迁福建建安(今建瓯)。绍兴 14年( 1146), 28岁的韩元吉第一次出闽,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不取。绍兴 18年( 1150),再次应试不第,但因先祖的关系,遂以门荫顶吏部之选。当时的舆论对韩元吉以门荫入仕评价是积极的。据《四朝见闻录》卷二记载:“韩元吉,虽袭门荫而学问远过于进士。”可见,刚过而立之年的韩元吉在当时已有很高的文名,大家对他以门荫入仕都认为是件值得荣耀的事,并不认为是“开后门”。
铅山人都以家乡的南宋“鹅湖之会”而骄傲,南宋乾淳后儒家学派一分为三,朱熹学派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路九龄主张学以明心,吕祖谦主张学则兼取其长,吕祖谦曾于淳熙三年( 1175年)在铅山鹅湖寺辩论会上竭力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是"鹅湖之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吕祖谦的老丈人就是韩元吉,而且是韩元吉两个女儿的丈夫,因为元吉长女嫁吕家5年后就病亡,于是韩家三女又嫁吕家。不幸的是,两年后,三女又病故。这是吕祖谦的不幸,更是韩元吉的终身之痛。当长女去世的时候,韩元吉亲为作墓志铭,及至祖谦去世(淳熙 8年,公元 1181),元吉老泪纵横,作挽诗云:“青云途路本青毡,圣愿相期四十年。台阁知嗟君卧疾,山林空叹我华巅。伤心二女同新穴,拭目诸生续旧编。斗酒无因相沃酹,朔风东望涕潸然。"
绍兴 28年( 1159),韩元吉任福建建安知县,用广而赋啬,颇有政声。绍兴 31年( 1162) 8月,在临安任司农寺主簿。韩元吉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上是一贯的主战派,当时主战派中又分为情绪派与理智派,而元吉属于后者。他在给友人信中说:“愿朝廷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乾道元年正月以后,韩元吉以考功郎征,任江东转运使。乾道 4年( 1168)以朝散郎入守大理少卿,但于 5月 21日,旋知福建建宁,在建宁任上呆一个月,又改知江州。乾道 5年( 1169),母亲在宣城去世,元吉先至宣城奔丧,后忧居上饶,说明其时他已将家安在了这里,至于从什么时候落户上饶,有学者推想可能在乾道 2年他任江东转运使的时候。
韩元吉一生的仕途还是通达的,最大的官是吏部尚书。淳熙 7年,他致仕后开始了晚年在上饶的真正闲居生活。韩元吉一生中交的人物有数百位,而重要的人物有四位。其中吕祖谦是他的女婿,先他而逝。陆游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朱熹是他学术上的诤友,而辛弃疾则是他退居上饶时来往最密切的朋友。辛弃疾最后定居上饶的时间是在淳熙 9年(1182年),即他的带湖新居落成之后。对他而言,韩元吉是政坛和文坛的老前辈,事实上,元吉还是当时上饶文坛的盟主,辛弃疾因此对韩元吉非常尊重。
《稼轩词》有 5首给韩元吉的寿词,又有 5首与韩元吉的唱和词,足见两人交往密切。辛弃疾给韩元吉的祝寿,最早的一首是作于淳熙 9年( 1182)的《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而最有名的一首是作于淳熙 11年( 1184,韩元吉67岁)的《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词云: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词中辛弃疾对韩氏家庭、韩元吉本人赞美有加,他们两人的感情基础主要还在于有共同的抗战理想,这在词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在辛稼轩为韩家写的谱序最后一句说得很清楚:“一时同患”。共同的政治理想使得韩元吉与辛弃疾成为忘年之交。
韩元吉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七十岁生日收到辛弃疾的贺词,但不久就去世了。20年之后,辛弃疾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