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养生主 | 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敬物爱人
前言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
《黄帝内经》中对冬季养生的描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奉生者少。”
每到冬季,很多的女性与老年人都有手脚、腰部发冷的现象,严重者甚至晚上常因四肢冰冷而无法入睡的程度。白天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是感觉冷。此时,按摩阳池穴有暖身作用,可以使你手脚不再冷。
取穴:将手背向上翘起,在手腕出现的皱褶中,有一个最靠近手背的皱褶,在它的正中央有一个压痛的点——阳池穴。
“阳池”本身是囤聚太阳热能的意思,有时候人体的阳气运转不起来,那是肚子里有浊气,“浊气不去,新血不生”。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将热能传达到全身。
按压4穴位
增强自身抵抗力
随着气温的下降,尤其是冬季人们更是容易感冒和生病,人们的免疫力就会随着季节而降低,那么在冬天如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呢?建议大家长按下面这4个穴位。
1、风池穴
取穴:风池穴与风府穴水平,位于乳突后凹陷处,隶属于足少阳胆经——胆经气血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故此得名。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也可以平刺。平时在家可以用四指固定,大拇指用力捻转,以达到酸胀感为度。
功效:风池穴对于头痛头晕、失眠落枕、面部诸疾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平时多按一按也不会引起身体的损伤。
2、曲池穴
取穴:曲池穴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其位置在手臂外侧、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尽头处。按摩时可用对侧手掌托住肘,拇指用力向下按,按揉过程中达到酸胀感,反复三次。
功效:曲池穴位对于各种发热、上肢不利以及炎症有帮助,月经不调的女性朋友也可以经常刺激这个穴位。
3、合谷穴
取穴:合谷穴是中医养生的常用穴位,拇指和手掌并拢后肌肉隆起最高处。临床上经常把它作为止血止痛的穴位,操作时要注意避开下面的骨质结构。
功效:归属于大肠经,对各种肺系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便秘、闭经等问题也可以通过此处得到缓解。
4、足三里穴
取穴:当正坐位时,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按揉应达到酸胀感,之后双掌再沿小腿从下至上、从上至下反复搓热双腿。
功效:足三里位于胃经之上,有着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又因为诸经循行腿部,也对咳嗽气喘、腰膝酸软、肠鸣腹胀有着缓解作用。
冬季泡脚要加4种料
这么冷的天气泡脚一定是不错的享受,然而,你会泡脚吗?冬季泡脚要加4种料。
① 生姜驱寒
生姜在中医上属于辛温解表药,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较小。
取15—30克的生姜,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
② 艾草温肺
艾草是性温、味苦、无毒的一味药。它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泡脚的方法和生姜泡脚的方法相近,一般取30—50克干艾草煮水泡脚,煮法与前面提到的相同。
③ 桂皮消肿
桂皮有温肾阳的作用。用它来泡脚,对于因肾病引起的浮肿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如遇眼睑或面部、足踝部浮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的皮肤可出现凹陷。
可用花椒和桂皮各15克煮后泡脚,煮法同煮生姜的方法。
④ 红花防冻疮
红花是一种妇科常用中药,它能够活血通经,祛淤止痛。冬季容易发生冻疮和皮肤皴裂的人在秋季应该提早用红花泡泡脚,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取红花10—15克按之前提到的方法煮水泡脚,能够预防和改善冻疮。
冬季防伤胃
一茶一汤
冬季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添衣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诱发加重旧病。
1、喝杯丁香温胃茶
“丁香温胃茶”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预防寒凉伤胃。
食材:丁香3克,砂仁5克,生姜2片。
做法:把以上三味药物放入茶壶,开水浸泡代茶服用。或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餐后服用。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降逆止呕。
宜忌:适合因受凉后出现胃脘冷痛,腹胀,呃逆及呕吐病人。胃阴不足或脾胃积热者忌用。(若服用后症状未见缓解,务必及时就医)
2、板栗莲藕排骨汤
食材:去壳栗子200g,莲藕500g,排骨300g,生姜数片(3-4人量)。
做法:排骨切块放入冷水中煮沸去血水,捞起备用;莲藕去皮洗净切块备用;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2000ml,煮沸后转小火1-1.5小时,最后加盐调味。
功效:滋阴补中。适合反复口腔溃疡人群食用。
文 | 网络,侵删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