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腰子
某日,拜访许健葵先生,看了他电脑中的一些文章,觉得他是个很严谨的人。他写了一篇关于南海镇红色文化的文章,是当年给镇干部讲课用的,文章中每个历史事件都有详细佐证材料留存。我嘱他过些天发给我。许先生还是个有心人。他收藏了某大学教授关于草腰子的文章,说的是这个草腰子起源很早,屈原的某篇诗歌里就提到了草腰子。我没记下来,所以只能这样说个大概。
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关于草腰子这个名,因为前不久有一位女文友也提到了草腰子,不过说的是“舀子”。
这个女文友是个很活泼的人,喜欢在微信上晒乡村的风景,时不时把自已的倩影自拍进去,还经常变幻服装,一幅怡然自得、美美享受的样儿,晒的频率还较高。我真想在评论栏里给她个“乡村妃子”的名号,可最终没有这样做,怕引起误会。忽然有一天,她风格大变,居然晒了两提草“舀子”,并附一段文字:有些外地朋友肯定不认识这个东东,呵呵,估计咱本地乡里人才认识。此东东叫稻草绳,我们乡下称为“舀子”。此稻草绳用早稻草编织最佳,牢固,不易折断,耐用。看看,这语气都是童心未泯。
我一子都懵了,一个草腰子,在她短短几句话中又冒出了稻草绳、舀子两个名来。同一件事物,三个名。有位男文友在对她图片的评论中也写的是草舀子。我心想,莫非草腰子实为草舀子?进一步想,这草舀子跟水舀子形状也蛮像的,便认为草舀子是真正的名称。至于稻草绳这名,我以前种了20年水稻,并且还会打草腰子,从来没听说有农民把草腰子叫过稻草绳的。
看了许先生收藏的关于草腰子的文章,我就跟他说,草腰子真名应该是草舀子,某某两个文友也这么说的。
许先生听了没做声。
第二天,许先生给我发微信过来说:昨天你说草腰子,我过细分析,与你文友有不同看法,应该是草腰子,因为草腰子捆草时就像一根腰带缠着。
我回话:这样解释也行,草舀子也是形象的说法。
许先生回话:以前还有围腰子,与草腰子同意。
看来,我还非得跟这草腰子较劲不可。有困难,找度娘。一百度,又添了一种说法:草要子,但就是没有草舀子的说法。于是,我想那个男文友是出于尊重女文友的说法而引用的吧,且不论草舀子了也罢。
草腰子与草要子谁错谁对?查“要”之意,在古代与“腰”等同。故草腰子与草要子两种说法都对。
围腰子,以我的经历,它就是堆谷垛、围草垛、盖草棚子用的长腰子,需两人合作,一前一后不断上劲才能完成,长短跟据需要决定,不用挽成舀子或斑鸠窝状,不管怎第说,围腰子比草腰子要长得多。
草绳子与草腰子则做法不同。草绳了是用手搓,将两股反向上劲的草搓成一股,而草腰子是用手挽,始终一股草一个方向上劲(长2米以内)。所以草绳子比草腰子更牢,过去用于打草鞋等,现在草绳子多是机械制的,在移栽花木风景树上大量应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收割大都机械化了,加之液化气的普及,在农村需用草腰子来捆稻谷和材草了人家越来越少了,最终草要子也将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草腰子命运相似的还有犁耙耖等一些农耕时代的农具。
故而,许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谈小南海旅游文化建设,建议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我想草腰子最有资格进入这样的展览馆。因为,我个人推测,我们先祖自有水稻种植后,就应发明了草腰子,也不排除在有水稻种植前就发明了草腰子,不过是用其它草挽成的。故而,草要子使用至少有五千年历史,是农耕文明里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写着写着,我就很怀念我曾经打草腰子、并用它捆稻谷的那些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