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论证艺术
我一直在努力,试图从作家和中学生中找到关于写作的链接点,即把作家的某本著作作为中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范本。读《培根随笔》后,我欣喜地发现,这个梦想实现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他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培根随笔》主要是收录了培根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美》、《论善》、《论家庭》、《论健康》等篇章。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培根随笔》给读者的,不仅是生活的智慧,还有写作的智慧。就其艺术而言,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与灵活多变的论证艺术,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举个例子来说:
论 美
弗朗西斯·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清秀端庄、才德双全最为可人,尽管其容貌并非十分艳丽。
造化似乎但无求过,却无意于尽善尽美,以致罕有德貌双全的人。有的人相貌堂堂,人品却略显低下,他们重举止,轻德行。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粉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很难制订规范的(正如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一句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有的年轻人尽管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最好的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论美》整篇都在谈美,而美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面对读者谈美,而且要让读者受益,并不容易。这就要看培根运用语言艺术的本领了。
短短的文章中有三个巧妙的比喻:“美德好比宝石”比喻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影响他本人,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变得更加可贵;把可爱的老人比作“晚秋的景色”, 说明有的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另一种论证方法是例证:作者用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的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人来证明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用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的笑话,证明“美是很难制订规范的(正如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文中有意提及两类人:“有的年轻人尽管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最好的赞美”;“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虽然对这两类人没有展开论述,却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类似《论美》的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在《培根随笔》的任何一篇文章中可以不同程度地欣赏到,而且,读者还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还是举例来说吧:
还有一点更应当指出,那就是,死亡征服不了伟大的灵魂。具有这种灵魂的人直到最后一刻,也绝不会失其本色。奥古斯都大帝直到死时还在怀念爱情:“永别了,莉薇娅,要牢记我们的过去。”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会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说:“他虽然体力日衰,智慧却敏锐如初。”菲斯帕斯幽默地等待死亡降临,他静坐在椅子上说:“我就这样变成神了吗?”卡尔巴之死来自不测,但他仍然勇敢地对那些行刺者说:“杀死我吧,如果对罗马人民有益处!”结果他从容地引颈待戮。塞纳留斯直到临死前还在工作,他急切地说:“你们还需要我做点什么,快点拿来。”(《论死亡》)
当一个人有追求目标的时候,他的思想会慢慢地战胜他对死亡的畏惧。作者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服力强。
这种自我掩饰的手法有三种:一是秘而不宣,不让别人有机会看出或猜出他的为人;二是掩饰,当有些蛛丝马迹被遗落时,消极地随它去,好让人以为他就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二是伪装,干脆一张假面示人,堂而皇之、乐此不疲。(《论伪装与掩饰》)
作者举例说明“自我掩饰”的几种方法,用排比句增强气势,并在下文展开论述。
最招人嫉妒的,首先是那些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人,他们摆出一副富贵逼人的样子,不是靠排场对外炫耀,就是靠气焰压倒一切对手和竞争者,总之一刻不显示自己多了不起,他们就不得安宁。(《论嫉妒》)
这是一处简明形象描述,细致地描绘了这些人趾高气扬的神态,表明了作者对其不齿的态度。
在旅行结束回到故乡后,不要立刻就把已去过的异国丢到脑后,而应当继续与那些新结交而有价值的友人们保持通信。还应当注意,归国后不要改头换面打扮出一身异国装束。在人们问及旅行的情况时,最好只作为一个答问者而不要作为一个夸耀者。不要使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出了一次国就忘记祖先风俗的人,而应该做一个善于把别国的优良事物移栽到本国土壤的改良者。(《论旅行》)
这段表述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化。旅行结束,作者如亲友般恳谈,如师长般教诲,旅行者如坐春风。
还有一些狡猾的人,先跟人说些悄悄话,等到别人学会了出去说的时候,他再来倒打一耙。我知道,伊里莎白时代有两个部长候选人关系良好,会在一起讨论政事。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在这个王权衰落的时代做部长真是吃力不讨好,我可没兴趣。”另一个原原本本地学会了,再去说给他的朋友们听,说在这个王权衰落的时代,他才没有理由去做什么劳什子部长。前一个抓住这句话,想办法报告给我女王。女王听了,大为不悦,以至于从此不再理会那人。(《论狡猾》)
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所以,中学生手棒《培根随笔》,当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