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不用愁,教您一招找回失散的“心神”!
心悸作为一种疾病出现在医学典籍中,是从张仲景的《 伤寒论 》开始的。张仲景第一个把"心悸"纳入医典,告诉我们心悸是指一种不正常的心跳,不因惊吓而自己无法控制的心神不宁的心跳。西医把它叫做"早搏"。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喝茶,其中一位女士要了很大一杯咖啡。咖啡喝到一半,这位女士的手突然不自觉地发抖,嘴唇苍白,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虚弱短促。
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矢口否认自己得病——没办法,工作和生活压力,让部分中年人不得不讳疾忌医。
聚会结束后我悄悄告诉那位女士:"你可能是气血虚引起的心悸,我教你一个方法,你的毛病很快就会好。"
这位女士感激地看着我。我的方法很简单,如果再发生心悸,就用右手拇指稍稍用力按压左手臂上的郄门穴,然后左手腕向内转动45度再返回,一分钟重复30次,做完后,症状就能有所缓解。
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郄穴,具有宁心、理气、活血的功效。在针灸学上,被称为郄穴的穴位一般都是对付急症的高手,能够快速缓解疾病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所以,心悸时我们只要稍按压一会儿郄门穴,症状就会缓解。当然,平常没事我们也可以按一按这个穴位,对于预防心悸很有帮助。
我还要提醒大家一下,郄门穴虽然两个手臂上都有,但消除心悸有效的是左前臂上的。
事实证明,就是这一个穴位让这位女士找回了自信。在坚持按揉了一个月后,她竟然专门请我喝了一次茶。还是同一家店,这位女士告诉我,以前每次喝茶、喝咖啡都会心慌心跳,她自己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感到莫名的害怕,尤其是会见客户或者是有重要工作的时候,她总担心自己突然就扛不住了,那种不明就里的恐惧,已经缠绕她好几年。
其实这位女士的心悸还并不严重,医学上称这种时作时停、不发作时如常人的心悸为"惊悸"。顾名思义,心悸的问题在于"心"。
"心"藏魂魄,主神明,由气血养护。心和气血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要想让"鱼儿"活得欢腾,就必须有足够的气血。
如果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就会坚固,心神不会轻易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可以做到不动心。
但如果气血不足,心失所养,那么碰到劳累、心情恶劣、饮食刺激等情况,就可能扰动心神,出现悸动。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如果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出现了自己感觉心跳突然停顿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的毛病,就不仅仅是心悸,而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忡怔",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心神散乱,属于危重症。预防怔忡的发生,也以护心为首要任务。
在内是让气血充盈,心肌强固,提高抗刺激能力;
从外应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容易导致"怔","忧"最容易导致"忡"。
对于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还要通过食疗来辅助安定心神。在这里我推荐茯苓饼。
茯苓饼的主要原料就是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它性味甘淡,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对心悸、气短、神衰、失眠有很好的作用。
如果没有茯苓饼卖怎么办?没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把买来的茯苓细粉、精白面粉、白糖,按2∶2∶1的比例搭配,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然后用微火在平锅里摊成薄饼即可。
如果有人不喜欢吃饼,我们还可以换换花样,比如蒸馒头、包子等面食时,在面粉中加入茯苓粉,一起和面;或者用茯苓泡酒,每天喝5~10毫升,同样具有宁心安神、健脾延年的功效。
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那位女士,3个月之后,她又一次邀我来到那家店,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来到这里再也没有那种莫名的恐惧感了,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微笑地看着她,从心里为她的痊愈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