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文字對於一個國家的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史學界普遍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一種文明的誕生要看其是否有相應的文字對應。尤其在上個世紀中國古史辨派那裏,他們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
近日隨著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與李斯又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議的焦點。網上看到貶低李斯的人不乏其輩,有的人說李斯是小人,有的人說李斯是偽君子,有的則說李斯是秦朝滅亡的導火索,有的則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而我則一直認為:儘管李斯有諸多的可恥行為,但是李斯毫無疑問是千古一相。
第一、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大一統”的治理措施,統一文字讓中華文明從文字的根源上由戰國的亂象走向統一。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中國的漢字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鐘、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西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體,廣為流傳,但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所以現在刪掉繁雜筆劃,省略異體字形,改進成為小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二、李斯可以稱得上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可以考據的書法家。其小篆纖細優美,至今是眾多篆書書法研習的案頭文書,而且《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可信度非常高,“金石難滅,永留不絕”,這留給後人相當寶貴的歷史文獻。李斯小篆剛柔並濟、圓渾挺健,對中國漢字的規範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縱觀中國書法史,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李斯小篆,再到隸楷行草的演化,只有小篆是憑一人之力影響中國漢字。從字形的辨認來說,小篆從先秦的天書一般的文字演變為迄今為止可以清楚辨認的隸,其功不可不說大,其業不可不說偉。現存的李斯小篆,有《會稽銘文》、《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及《嶧山刻石》。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西元前 219 年),他出巡山東齊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