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宋元文学之八:辛弃疾

中国宋元文学之八: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 年)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使词这一艺术形象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辛弃疾曾活跃于当时的政治舞台,具有将才且有功绩,然而几度遭免职,不得重用,空抱一腔爱国热忱无用武之地,只能把豪情壮志寄托词中。辛词不但数量超过前人,而且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他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一反词人写的词的拘谨,而把词作为表达满腔爱国热情的载体,以强烈的政治热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开拓了词的境界,不但柳永、周邦彦的儿女情长不能与他同日而语,而且以广阔的社会内容突破了苏轼词的题材范围,获得了瞩目的成就。  
面对破残危亡的祖国,辛弃疾唱出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充满着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这是辛词的最突出的主题。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现的豪迈情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怀念昔日抗金岁月,渴望继续为国家杀敌,然而白发丛生,无以实现理想,格外悲壮,一颗赤子之心在跳跃着。

辛弃疾有将帅之才,然而二十年遭弃置不用,其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弥漫于词中:"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琋酒只依然,月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木兰花慢]),作者多方面倾诉着这种痛苦悲伤之情,忧虑国事与感叹身世成了辛词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诉说着报国无门,知音难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忧郁的笔调倾吐着壮志难酬的痛苦: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类词是辛弃疾作品最能打动人的部分,这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的深沉的忧愤之情,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屈服的民族的愤怒呼声,个人的悲哀与民族时代的悲哀紧密相联,从而使辛词获得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辛弃疾的怀古之作成就也较卓著,抒发的仍然是自己的悲愤不平,他往往借登临怀古来寄托情怀,以古写今,如[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以汉名将李广的郁郁不得志来比况自我的抱负空怀;[永遇乐](千古江山)是被称作辛词第一的佳作,表达的仍然是渴望战斗而至暮年仍无人赏识的悲怀,满纸英雄恨,一腔爱国情。  

南宋时期,辛弃疾长期赋闲在家,他写了大量的表现田园退居生活的作品。在平静的田园生活中,内心的激动仍然不自觉地流露着,传达出对国事的关注和孤独寂寞之凄苦," 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不能忘怀世事;而今孤苦难言:"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一位曾经有所作为的人对人生的迟暮、体力的衰弱格外敏感,衰病使辛弃疾更深切地感受到时光虚掷,功业未就,因而也更为痛心。

此阶段,辛弃疾也有恬淡的田园词作,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轻快的笔调描绘蝉鸣蛙啼的农村夜景,风格清新宜人。[清平乐](连云松竹)更富情致,儿童偷把长竿,老夫静处闲看,分肉酿酒,一派生活繁忙景象,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辛词亦写别情离意相思相恋,且缠绵悱恻,温柔婉转。但在写情诉怨之中往往寄托着自己的思想怀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所写的那人,也正是作者的化身,是他品格的写照。作者在这类词中往往借题发挥,已超出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了。

辛弃疾还有一些抒情小令,言短意长,含蓄蕴藉: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辛弃疾的英雄胸襟使他的词境界不同凡响,他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打破了诗与词、诗与散文的界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使辛词风格卓著。他在词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曲折地表达战斗的情怀。他大量运用口语入词,如"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想家" (鹧鸪天)等表现力较强的口语给词带来一股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大量用典,曾被人称为" 掉书袋" ,但辛弃疾并非在卖弄学问,而是为了以古喻今,加强词的表现力度,且常常不着痕迹,与全词融为一体。  

此外,辛弃疾豪放之外亦有绰约婉丽颇具风韵之作,著名的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