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阅读的故事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似乎不止一次问自己,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不过,对于健忘症的我而言,倘若不写点什么,也就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了。也许,希望还能够有些碎片的记忆,而不是麻木地在吃喝玩乐中了无痕迹。

从哪里开始呢?从模糊的记忆开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关于寻找说话人的曲折故事,或许这么理解颇有偏见。基于理解的同情,或者说是一种相见恨晚的相遇。这相遇,像前世的情人,今生的挚友,哪怕千里万里也要凑在一起唠唠嗑,莫名的想起阿公和八公的情谊。深秋冬初的黄昏,我陪着阿公穿越一片水田,沿着田埂到达八公的住所。八公的住所在一片水田环绕的路边,八公的伴侣走得早,起码我懂事的时候起,就没有见过八婆。八公和我阿公经常在一起放牛,他们在一起放了好几年了。起码,从我陪阿公放牛开始,就认识了八公。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多动症般的我在门口费力的推石牛,或许推动了一点点,或许压根推不动。他们聊什么,我似乎也忘了。

而《繁花》对于我来说,莫过于另外的一种陌生世界,倒不如《回望》给我更多的历史思考。在未来的几年,也期待电影《繁花》的上映。

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个人历史感扑面而来,与《无知的游历》相比。我更喜欢他的青春记忆,毕竟一个人的青春记忆会比游历更有内在的感触。然而之前与相遇《笑谈大先生》比较的话,我脑海仿佛毫无记忆了。

止庵的《喜剧作家》,觉得真心不如《惜别》来得厚重。或许,那种厚重,并不是对应着他早期作品的轻浮。说起早期作品,我更乐意在毕飞宇的《写满字的空间》里面去寻踪,试着去模仿那些所谓的创作。止庵的读者分享会后,开启了另外的记忆故事。它像盗梦空间一样,使人不知如何面对那些无来由的念头。多少年后,所有的所有,真的可以惜别吗!

阿花的书,看《小镇姑娘》,好像还写了一篇简短的书评,然而并没有留下记忆的痕迹似的。《北方大道》里好像有一篇写那些熟悉的地方,我似乎路过,又忘得无影无踪了。记忆是一条永远在拆了又盖,盖了又拆的废墟街。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读起来,于我来说,是很有收获的了。因为,这一年里,所有的童年往事像溃坝的山洪冲得我不知所措,我试图去抓捕些许,然而又是那么的零碎,这书无疑给了我些许打捞的方法。

我跟朋友唠叨说,我想理性的思考一些问题。于是朋友便给我送了《超越感觉》,超越感觉,何其难也。尝试着去看一些训练逻辑思维的课程,课程看起来很枯燥,不过也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而《超越感觉》却没有看完,不过,还是很感谢赠书给我的朋友……

《黑旗》是留在掌阅阅读里面未看完的一本书,只看了百分之六十三。今年的碎片阅读,都转移到了微信阅读。然而,微信阅读里,并没能真正的阅读完几本书,多本书齐头并进,每一本都看了一点点。《黑旗》中扎卡维的人生历程,不可谓不励志也。他们的组织模式,跟有些的国家的早期革命组织如出一辙。如果,再倒推几十年的话,他也许就是切一样得传奇人物。扎卡维,莫名奇妙把他和《间谍王》中的戴笠做比较。不过,扎卡维没有戴笠那么多的资源可供利用,然而他们在某些工作投入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情报系统的有效运作。所谓忠诚,所谓信仰,在他们的组织系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今年有些书,莫名其妙的就不那么容易看到了。杨显惠的《甘南纪事》,我真心觉得是他写得最畅快的一本,那些甘南藏民族的故事,美丽的草原,淳朴的民风。然而,其他两本历史纪实,终究使人相信谎言掩盖不了生命换来的悲惨事实。

《邻人》的故事发生地是波兰的一个小镇,时间是1941年的夏天,镇上的人屠杀了另一半人,颇有类似电影《卢旺达大饭店》中的大屠杀。此书,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然而并不是那么的好懂。好懂,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而是一种内在的反思,所以和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起阅读,方能有所助益。到底是谁之罪,是组织嘛,是良心嘛,还是历史的罪恶呢?人类为什么会不断的自相残害呢?难道不是歌里唱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么?

当某些个人的英雄主义试图想去拯救苍生的时候,那些不愿意被拯救的人,终究会变成为某种妖魔而摆在历史的纯洁圣坛上。所以,那些异端之死,又变成为了走出(帝制)神圣独裁的指示灯。

周雪光的书,无疑是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可惜一出来,没多久也就销声匿迹了。我实在不太明白有些学社会学的人,还停留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氛围里的大谈一通。不是说费先生的不好,而是我们当今的社会已然不是费先生考察的那个社会结构了。哪怕用杨继绳的《中国现当代社会阶层》来仔细分析,也会有一些变化中的差异。这种差异,诚然,我是很难说出来的了。这就相当于用所谓的阶级斗争来解析当今的互联网博弈一样不可思议。写完上句话,期待有能之士赐教。

《家国天下》读的不多,然而作者只是写到民国时期的家国建构,对于我来说,我更希望看到民国之后的家国建构。有时候,我觉得很多研究似乎都停留在某个遥远的历史节点。停在那里,像个等待而错过了历史列车的戈多。比如有些宗教史,也只写到那个独裁腐败的民国政府。那我们现在的人,如何系统的了解当下呢?只能从浩瀚的大海中捕捞一些零星的碎片。

《秩序的沦陷》与《腹地的建构》,两个历史学家的视角都投向了华夏大地。卜正民此书研究的是,抗日战争中,沦陷区南京,镇江,上海,崇明,嘉定五个城市中,日本侵略者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模式。现在的我们,该如何理解那些年代的所作所为呢?

从一粒棉花种子的引进展开,彭慕兰的黄运区研究,呈现一个地区的发展为什么会阻碍了另一些地区的系统发展。当地固有的经济结构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形成了天壤之别的效果。地方决策者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天平上摇摆的呢。同样的追问,今天来看,无疑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阿乙的《模范青年》,两个青年人的不同路径的选择。在这里,我看到了阿乙的自传身影。世界上可能有很多警察出身而成为作家的人,只不过我目前知道并且乐意去阅读的也只有奥威尔、野夫、阿乙而已。奥威尔以后另谈。莫名奇妙的把野夫和阿乙做比较,野夫的江湖笔法,塑造人物的形象,目前我没有在阿乙的小说中没看到,或许我看得不认真吧。也许有人或许会问,这怎么比较,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有的似乎都统统不同。《下面我该干什么》一个青年关于杀人的故事。看了一遍,我似乎连梗概的都忘得很干净了。

不过,《五百万汉字》书中的这篇,我倒蛮有感觉的,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引出了一段革命事迹。这个记忆的故事,也呈现了科技进步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在想,有一天,我们人类会不会集体失业,我们流落街头,手捧着只有百分之三电的手机,高举着收款二维码,等待AI大爷的施舍,方能勉强苟活下去。

野夫和阿乙,起码相同的是,他们都做过警察,他们都能遇见各种人的传奇。野夫在情感的描摹方面似乎远高于阿乙,然而阿乙文笔的拿捏足与野夫媲美。

凭着个人感觉去比较,或许会引发彼此资深读者的吐槽。不过,我乐意你们的赐教。

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出来,连续看了好几篇,跟丁振说,李娟的新书出来了。不过,我有点小失望,依然延袭之前的写作手法。我莫名的感觉,她的写作中似乎若隐若现的有刘亮程的身影。有人拿阿勒泰的李娟和三毛、萧红作比较,我觉得这都是拿跟哪儿哟。三毛写爱情,如今人们都在传诵着那些传奇,那种美好爱情的相遇,那种失去挚爱的悲痛。萧红写呼兰河,写命运中的过往,笔触直达内心深处。而李娟掩饰了太多的苦与难,我只好用所谓的乐观精神来描述她吧。倘若把《冬牧场》和《额尔古纳河河右安》做比较的话,后者更多的历史的厚重感。那种厚重感,不是简单的用乐观悲观来呈现的问题。而是我们从文本看到所呈现出来的一面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作家愿意给我们看到的。同样是写家人,迟子建写自己的父亲,李娟写自己的母亲,三毛写自己的爱人。李娟作品很少触及自己的父亲,或许有,然而我看到的却不多。

《被遗忘的和被仰望》的地点是美国纽约,是一种全景式落地窗的写作手法。方方面面的资料,数据,都呈现在读者面前,有种如何运用大数据写城市的不同侧面。这样子的写作,前期到底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如何运作所有的资料也是值得学习的方法。

从《佩拉宫的午夜》到《春之祭》到《最危险的书》。《佩拉宫的午夜》无疑是最有感觉的一本,那些历史的故事,看了就使人难以忘怀,而《春之祭》倘若没有些许艺术常识的人去看,总觉得跟不上节奏,而《最危险的书》无疑是乔伊斯粉丝的最好的入门阅读品,而那些尚未真正去阅读乔伊斯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个书引子吧。

《最危险的书》里面触及出版自由的问题,不管是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还是马克思所讨论的出版自由,在当今依然是个天花板式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变成了网络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社科文献出版社中的“海外客家研究译丛”和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客家学研究丛书”,这两套丛书断断续续的翻看了几本,客家人,也就是鄙人的所属身份。

客家人,作为汉族民系中年轻的一支。客家人,作为北方居民在五次(罗香林说)迁徙到南方而与当地居民融合的最大群体,而客家也是作为他称而变为自称的一种个人族群身份认同。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以后另写专文说。

双雪涛的《飞行家》中《光明堂》,看着看着,莫名其妙地跟《盗梦空间》串联起来了。

阅读后,有感或无感的专著《古拉格之恋》、《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

碎碎念到此为止。上课阅读书目相关以及不相关的阅读,不在此文。

北方有佳人,南方有家人,佳人何处觅,家人贵相知。无法感知春秋的我,已然不再写信了。只不过断断续续涂鸦了一些童年往事。


文|客家阿威 编|西子

第89篇

(0)

相关推荐

  • 二月读书记(三)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斯蒂芬·茨维格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的这句名 ...

  • 鸢时栗《有些人,在心底从来没忘记》

    有些人,在心底从来没忘记 书已经不在我的手里,故事我却还记得.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想,我是个不甘心路过的人,所以好久,我都没有勇气翻开这本书. 那段时间,连季节都过得模糊,只记得是个有柳絮的日子 ...

  • (118)我们创造的历史以及其他

            迄今为止,人类所建构的学科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史学和哲学. 一个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一个回答我们到哪里去以及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存在的意义.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所贵者莫过于回 ...

  • 【甘肃】高天清《读书,多多益善》指导老师:韩兴月

    读书,多多益善 白银区第三小学五年级 高天清 书像一本字典,教会我们好多陌生的文字:书像一张地图,为我们指引正确的道路:书像一个"伙伴",陪伴我们终生. 书是一个并不抽象的物体,它 ...

  • 好书--3岁+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陈卫平 台湾作家 豆瓣9.3  畅销海峡两岸40年,讲历史要有趣.共有14册,每册7-8个故事. <古代人的一天>  段张取艺工作室  最耐看   8册 ...

  • 《阅读的故事》| 刘玄解读

    关于作者 唐诺,台湾作家,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十三邀>第三季嘉宾,许知远称其为"天下第一读书人 ...

  • 1997至2017:阅读改变了我

    1997至2017:阅读改变了我

  • 曹立新: 一朵硕大的花 一一读唐诺《阅读的故事》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一朵硕大的花    一一读唐诺<阅读的故事>    在你活过的 ...

  • 山西首开线上文化研学官方平台:在线阅读“山西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4-07 08:52 游山西App"游山西·读历史"线上阅读专栏上线仪式6日在太原举行.山西文旅集团供图 中新网太原4月6日电 (刘小红)游山西App& ...

  • 高考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一.[素养之窗]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 ...

  • 特别推荐/2017,全民阅读沐春风

    今日头条 2017,全民阅读沐春风 --代表委员畅谈如何推动全民阅读 程佳 薛帅  赵新乐  张磊 刘红涛 新闻背景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 ...

  • 我的2017:阅读、写作、班级

    昨天写的 看罗胖的跨年晚会 看得忘记发了 今天是2017年最后一天 照例还是写点什么 写给自己 写给即将过去的2017 过去的2017 于我个人来说 还是专注于那么几件事情 阅读.写作.班级 01 阅 ...

  • 《阅读的故事》概说

    关于作者 唐诺,台湾作家,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十三邀>第三季嘉宾,许知远称其为"天下第一读书人 ...

  • 《读者》2017年度阅读摘抄金句20段

    <读者>2017年度阅读摘抄金句20段 1. 你可以拥有一切,但不能同时拥有. --玛丽莲梦露 2.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