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欧阳文蔚: 《白说》读后感(2)

《白说》读后感(2) 
  世界从不是非对即错的
文/欧阳文蔚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白说》部分篇目的读后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有一些片面性。一是因为那篇文章是去年写的,今年的一些观点也许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且这篇文章是我将这本26万字的书看完后写的。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原因有些观点可能会显得浅薄,更可能会存在一些谬误,但最起码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也算是记录了一段心路历程。

  刚刚翻开书,扉页便写着这样几句话: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得失不是非有即无;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进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也许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有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观察这个世界,纵观整个社会,平视人心与人性,认清价值与规律,一切才能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前进。

  白岩松对于《道德经》的感悟,让我对于自己周围的人与事,包括从来都不想暴露的自己的弱点有了深刻的认知。我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要在别人的认知中去规避一些本就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完美无瑕”“无懈可击”。曾经的自己也是这样自负的一个人,甚至摆脱不了这种带有功利的虚荣心。殊不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只是来源于他人以及自己对自己错误的想象。

  一个人,这辈子爬得再高,享受功名利禄“黄袍加身”的巅峰时刻,也必定会尝到有弹尽粮绝物极必反的悲悯滋味。懂得适可而止方能很好地游渡漩涡。即使你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其他人也可能在其他方面对你嗤之以鼻。当代有不少学者认为,道家学派的很多言论显得有些消极,如果没有一点辨别能力的话,深入进去很可能会无法自拔,从而打消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我想:这本身也是一种主观臆断、盖棺定论的理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道德经》只不过是用一种看似消极的方式去传达一种积极“入世”的本质。

  “大成若缺,异曲同工”,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发展中的中国,很多社会主义体制还未建立完善,导致很多“思想深邃,做人简单”的人才大量流失,从而错误地引进了一些“思想简单,做人深邃”的人。大量任用这样的人,就会出现“方向太多,方法太少;期待太多,保障太少;口号太多,故事太少;宏观太多,细节太少”的现象。但现如今的竞争体制如此残酷,又怎能让人真正地“摘掉社会面具”,去展现真实的一面呢?因此,就跟“绝学无忧,正本清源”的真谛一样,一些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品质都无法得到保证。

文革时期的中国就已经尝到了苦头,知道人性当中的“私”是无可避免的。所以,人性中的“恶”又怎能完全去抑制呢?社会需要的,只不过通过合理体制的建立,去鼓励更多的人一心向善,鼓励更多的人发挥各自的长处,去展现自身的合理价值。同时每一个个体也应该更好地认清自己,不要为自身过多设限,亦不要为他人张贴过多的标签。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治指令不能太多,自发调动也不应太少”;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不应假装有远见,微小前进胜过完美规划。在新时代,我承认,我们需要开放、自由,甚至反叛、怀疑,这张扬的一切铸就了创新的根源,但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且学会尽量不被他人的情绪左右自己的人生,不与烂人烂事纠缠不休。只有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形成特立独行却又不违背社会规范的价值体系,才不至于在乱象丛生的知识爆炸年代迷失自我。

  在前一篇读后感里,我提到了“无私为大私”,并且按照当时的理解,应该解释为真正的无私是不可能的,人都具有私心,所以看似“无私”的行为,实则违背了本心,是很大的私有。但反过来看,又有另一番趣味。“大私为无私”,当你把“大私”置于前面时,也就突出了前者的地位,就像在外国人面前首先提及人民币绝对比先提及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吸引力大。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或许更需要去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去满足自己极大的“私心”——被需要感。

  之所以提及“世界本不是非对即错的”,是因为社会和个人本是具有复杂性的,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便习惯于用“好”与“坏”去评判一切。家长会用自己早已建立的价值体系去“绑架”孩子的思想:这是一个“好的职业”,这是一个“不那么好”的职业;在看电影时,家长会指着屏幕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坏人”,却从来也不告诉他们真正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就曾提到过:好不好,市场说了算。他就是这么一位普通而又睿智的老人。他从不提大方向,从不锋芒毕露,他是真正的智者,中国“不当头,韬光养晦”是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踏实践行。

中国人很多时候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评判他人与社会,因为自身并不能完全胜任某件事所以不能直接抽离;同时也因为碍于情面且暂时无法脱离一个固有的生活圈而违背本心;也会因为价值观的差异以及有悖于自身的行为方式而心生不悦。情感基础的建立与生活半径构成了微乎其微的情感体验。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货币与中国本身的看法一样。

  就像白岩松在书中留下的令人意犹未尽的思考空间: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缺失,怎样更好地从制度出发,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规范大的环境,是当代国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内容。

作者简介:欧阳文蔚,四川广安人,在校高中生。喜爱文学写作有很多作品刊登在许多知名的平台报刊上,愿意把自己的感悟与各位读者交流分享。

    责任编辑:施静云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制作:清  泉

“回不去的乡愁”

全国图文征文大赛通知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乡土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之根。

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纵观文学史,乡土一直是正统文学即主流文学的书写题材。古今中外,概莫于此。就中国文学而言,无论文学起源的诗经,中兴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的小说,都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学的烙印。至于近代,乡土文学成就更加斐然,一个个巨匠级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家,一部部优秀乡土文学巨著的诞生,独领风骚,主宰了近千年中国文学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到近代乡土文学的繁荣。从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秦腔》,一代代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为我们矗立一座座乡土文学丰碑。

当今社会,文学被边缘化,商业化,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矛盾冲突。城市扩张,持续高涨的打工潮;移民迁徙,候鸟般的飞来飞去,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回不去的乡愁”,一谶成真,“乡愁”成为一代代城里人永远想圆都圆不了的梦。

“回归乡土”,让文学慰藉孤寂的灵魂,让艺术温暖落魄的梦乡,为此特主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性图文征文大赛。现将在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赛人员 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乡土文学社会员,以及广大文学、美术、摄影爱好者。

二、作品征集

1、时间 2021年7月2日至12月30日

2、征文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兼顾都市乡愁情怀。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故事、传记,特别关注老照片、村史、家族史和打工笔记等非虚构作品。图文作品:含乡村、乡情、乡音和乡愁元素的美术摄影作品。

3、来稿请注明“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字样,发至359880941@qq.com邮箱。凡是没在公众号发表过(含自己的公众号)的注明为“原创作品”,择优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然后参赛。已经在公众号(含 网站)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发表时的作品网址链接,直接参赛。

三、奖项设立

特等奖1名 奖价值6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期刊一套,授于“乡土作家”“乡土诗人”“乡土画家”“乡土摄影师”等荣誉称号;一等奖3名,奖价值4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全年期刊一套,免费吸收乡土文学社长期会员;二等奖6名,奖价值240元全年期刊一套;三等奖9名,奖价值120元期刊2本。所有获奖者均发荣誉证书,获奖作品在《中国乡土文学》大型文学期刊公开发表,图片作品在期刊封面封底封二封三发表。该刊由乡土文学社和《今古传奇》强强联手,联袂打造。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38-83 。发表作品,可作为加入省市级作家协会的重要依据。

四、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分征文大赛和专家评定作者综合素质展示两个阶段。  

1、征文大赛:一个作者可同时参加多项比赛,但同类作品只许投稿参赛一次,请慎重投稿。

1)初赛:编辑按投稿顺序,遴选100件优秀作品入围参赛,通过评比选出50人进入复赛。

2)复赛:从初赛结果中选出40名作者参加复赛,通过评比选出30人进入决赛。

3)决赛:从复赛结果中选出30名作者参加决赛,通过评比决出获奖等级和名次。

2、专家评定和作者综合素质展示

1)专家评定:组委会随机聘请10位专家给决赛前30名选手打分,给出名次,写出评语。

2)作者综合素质展示:决赛前30名选手,在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专辑和专家、文友的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组委会将其作为决定名次参数。  

五、评比规则

本次大赛以作品质量为主,阅读点赞打赏为辅。由各门类专家、乡土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编委会编委和编辑部编辑,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确定名次,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胜出,保证公平公证。

六、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寻求合作冠名企业,有意者直接联系主编,微信号damo359880941。

2、本次大赛取消稿费,所有打赏用评奖、发奖、出刊成本。

3、本次大赛如果争取到赞助商或部门经费支持,将发放与奖品同等额2至10倍数量的奖金。

大赛组委会

2021年7月2日

征稿启事

公   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