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回鳌头老家上坟记

【郭进拴原创】回鳌头老家上坟记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又到正月十八日,

正是回家上坟时。

添土挂纸祭先祖,

永记郭氏家族史。

在我的老家鳌头村,人们把祭祖和孝道是绑定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我们鳌头村是由上庄、窑湾、后门、西湾、关庙、阁底、寨上七圪垯八门组成的,全村17个村民组,5400多口人。我家所在的是第五村民组,和第四村民组同在窑湾。我们窑湾除一户姓张的以外,其他全都姓郭,共有500多口人。

我们窑湾的郭氏家族是先祖郭保太从登封迁来的,郭保太生有天一、天福、电一、宽一、定一五个儿子,天一生有金声、金名二子,金声生有书勤,书勤生有清秀、清杨二子,清杨生有长山、新娃二子,长山就是我的爷爷,生有克昌、见昌、安昌、官昌、振昌五子,我的父亲克昌生有进拴、进宾、聚宾、前进四个二子和秀珍、秀拴、秋珍、秀霞四个女儿,我生有方向、向敏两个儿子,方向生有女儿墨琳,从我爷爷这一辈算起,我们老郭家已有200多口人,是我们窑湾郭氏的大家族。

如今,在郑州、新密、登封、汝州等地的许多郭姓人家,别人取笑他们是“锅(郭)片儿”,他们一点儿也不恼怒,还会一脸正色地称自己就是“锅(郭)片儿”。原来这些自称是“锅片儿”的郭姓人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汾阳君王郭子仪的后裔。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山西洪洞县大石桥的郭氏家族是汾阳君王郭子仪的后裔,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在当地官府的逼迫下,家族在郭氏宗祠协商响应皇上诏书,迁徙中原的问题,决定有裔孙郭武功携二子、二女、三胞侄、十三堂侄等人移民,因其中子侄辈十八人,被称为十八郭。郭武功答应率领十八郭迁徙中原,条件是要带上祖传家宝——据说是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在世时留下的一口铁锅,家族同意了郭尚武的要求。就这样郭尚武带领着十八郭背着祖传的铁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郑州西南郊一条小河边,河边生长着成片成片的杨柳树,景色非常秀美,而且土地肥沃,是个鱼米之乡,便决定在此定居下来。这个村庄就叫杨柳村。

郭武功一行人在这美丽富饶的地方定居后,和当地其他姓氏的原居民和睦相处,日作夜息,经过几十年的生息繁衍,人丁兴旺的郭氏家族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郭武功就与子侄们在郭氏祠堂商议,决定前往他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大家同意后,郭武功老人就把祖传的大铁锅砸成十八片儿,分发给子侄们每人一片儿,告诫子侄们到外面要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同时告诉他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祖德和祖籍,他相信十八片儿锅一定会复原成一口完整的大锅的。

于是,十八郭氏男丁告别自己的家园,带着“锅片儿”。迁往他乡,散居在郑州及其周边的新郑、新密、荥阳、汝州等地。

“十八片儿锅”的子孙们时刻牢记自己的根脉,都自称是“锅片儿”或“郭片儿”。没有一定鄙视的意思,而是他们对自己祖德的缅怀和传承。

800多年来郭氏子孙们,祈盼“十八片儿锅”完整的聚在一起的梦想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可是自明清以来连年的战争、灾荒使人们流离失所,逃荒要饭,民不聊生,郭氏子孙的梦想难以实现。

先祖郭保太从登封来到汝州的临汝镇,又向北行了十八里路,看上了鳌头一处临水靠崖的地方,就在此打了几空土窑住下,在这里开荒造田,繁衍生息,并把村名叫做窑湾。从我记时起,我们窑湾除了五六户人家住木屋结构房子外,其余全部住窑洞。我家的窑洞是祖传下来的,依土崖而建,深二丈,宽一丈,高不足一丈,一进门是炕,后面才是锅灶。一个碗柜,一个大柜,一口水瓮,墙上挂个竹篮子,这就是窑洞的全部摆设。

我们窑湾五组的郭家祖坟,立祖人是郭保太。我们每年正月十八要先上这个大坟,再上各个小坟。

上坟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先在老坟的右上角堆上一堆虚土,再插上香,摆上供,每家拿来一份烧纸,绍字辈站一排,毓字辈站一排,奕字辈站一排,凌字辈站一排,芳字辈站一排,领头的高举写有字辈的木牌子。去年我回老家上坟,绍字辈的只剩下了一个老人,我们凌字辈的人最多,站了长长的两排还站不下,我儿子的芳字辈也站了一排半。大家站好后,随着郭红渠叔叔的“开始烧纸!”大家就将烧纸点燃,然后随着口令,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后,大家才各自为自己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烧纸。我们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垫上砖头,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值得提出的是,我们郭家老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第一年结婚的新媳妇和第一年生孩子的人家,上坟时要挂红纸,显得格外醒目,以区别与众不同和向先辈们报喜。我的长子郭方向和长媳张瑞2013年结婚,我们2014年回家上坟时就挂有红纸条。我的孙女郭琳琳2017年出生,我们2018年回老家上坟时,也挂上了红纸条。我的次子郭向敏和媳妇张婉琬2018年11月结婚,我妻子赵新节今年早早就买回了红纸,精心剪成了一大堆的红纸条,准备着正月十八回老家上坟用。

我我们老家上坟时,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纸钱在火焰下化成袅袅青烟,在祖坟和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坟茔间,轻盈得升起,或盘旋,或直直上升弥散开来,飘进我眼里,刺刺的,眼眶便有些湿润。阳光照着新摆放在坟头的坟帽,坟帽上青青的小草静穆,白花花的挂纸,压在几座坟帽之间,绿草,白纸,青烟相互映衬,代表着我对先人的哀思。

坟茔旁,随意放着刚刚使用的刀、锯、铁锹,我们每年的正月十八来祖坟扫墓一次,每次来时祖坟上杂树密密得长着,坟茔被树遮挡觉得小小的,低矮的,很是无可奈何,便急急地侧着身子探进去。扫墓,便有清扫杂草杂树之意,然后挖个坟帽,将去年的有些坍塌的坟帽用铁锹拍平,郑重摆放并压好剪好的有方孔和两行泪痕状的挂纸,算是为祖坟添土。一口气,清除了坟上杂物,安上坟帽,摆上祭品,焚烧纸钱,祖坟突显的高大起来,有水落石出的感想。上完老坟,我们又到祖坟的下边为三叔上坟,再到山神爷庙为我三爷上坟,又到江山为四爷、五叔、二爷分别上坟。因我家祖坟没地方了,我还可以将来埋在父母脚头,我的父亲是老大,自然埋在我爷爷奶奶脚头,我四叔在洛阳的公墓买了墓地,我二叔也埋在了我爷爷奶奶的脚头,其他亲人都看了新墓地,全部拔坟了,这就形成了多个小坟。

“回了”跟先人作别,虽是腰酸背痛,手臂上留着划痕,汗水黏黏,心里踏实了。陶潜《挽歌》在记忆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我的爷爷解放前跟着他舅舅进过私塾,粗通文墨,我奶奶她没有读过书,目不识丁,却很重视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上学时她总是唠叨:好好把书念!至于念书能干啥,有啥好处她却不语。我老是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村妇没出过远门,没见过大世面,生活在乡下,没有为文化困惑的经历,为啥叫我们要好好念书呢!

我奶奶不仅要我们好好念书,还常用自己的方式考核、鼓励我们。我上学没几天,她就拿出几毛钱叫我认。等我告诉她这个是一毛那个是一分老人家就窃喜。而且会当着别人面夸我,这个娃书念的好,都能认得钱了。每当听到这种表扬,我也沾沾自喜,没有辜负老人家的希望。又过一段时间,她又拿出粮票叫我认,粮票对我很陌生。我一时被朦住了,因为粮票上面是大写,我根本认不出来。于是她在别人面前夸我认得钱外,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就是粮票还认不得。听到这句话我总不服气,因为我从那之后就认识了粮票。

奶奶不仅考核我们,还经常在她的生活中利用我们的文化。我上二年级写作业时,就拿出一沓早就准备好的烧纸,叫我在烧纸上面写上一行字:张桂花送给郭清杨500元钱,加上年月日和地址,张桂花是我奶奶的名字,郭清杨是我老爷的名字。这么简单一句话,我不用考虑就能写好。于是老人家逢人就夸这个娃书念的很好,能认得钱、认得粮票还能给我担名字(旧时把写名字叫担名字),在别人面前夸得我真有成就感。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八,烧纸上坟担名字的事她就不用求人了。古人认为烧纸是积德行善的事,我奶奶很重视正月十八上坟,上坟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故人,烧纸是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尤其给祖先上坟烧纸,是子孙后代兴旺的象征。

过去农村文化人少,要找个会写字的人还真不容易呢!老人家每叫我写字,我都有求必应,是为了叫她表扬我。我幼稚的心灵总感到念书真好,念书真有用。再往后我的弟弟妹妹都会写那几个字了,我想写还抡不到我呢!老人家又去鼓励弟妹了。我奶奶很重视念书,为啥要教育我们要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认得钱,会写几个名字而已。叫我读书的目的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和我们上学一样,不仅仅是为了写几个名字吧!

按我们老家鳌头的风俗,出嫁在外的女人不能上坟,家有男儿就是用来续香火的,每年的正月十八家家祖坟都得有香火。

过去日历少,每年的正月十八来临,老人家就用平时省下的零花钱买来烧纸,借来印幂票的模板,用墨汁在烧纸上自己动手印幂票,不用我们帮忙,她说这是给自己积德的事。忙活半天印一大堆幂票。把幂票裁剪整理后,就把我们平时给她担的名字拿出来,按她的记号分开来,就等正月十八上坟了。

正月十八这天,老人家拄着拐杖带上烧纸幂票,和我们几个弟妹一起去上坟。到了坟地叫我们男娃跪下女娃站在一边,她口中念念有词,祈祷亲人平安幸福,绕坟走几圈看看,不忘给坟头用土块压一张烧纸,这是坟已经上过的标志,是给路人看的。然后点燃烧纸,念出一大串名字,给谁三百给谁五百。过去幂票面值小,不像现在面值几个亿。念的名字里面有我老爷、老奶奶等。也怪不得她很重视烧纸上坟,原来有那么多亲人在等她一个人烧纸送钱呢!人活着的时候,没有过上好日子,人死了,一了百了,什么也带不走。平凡的人不易,平凡的人做着善良的事。是那些不平等、违法乱纪,给我们带来了不易、艰难,死了的人反而安心。如今,我的奶奶也入了我家的祖坟,我的父母也埋葬在了爷爷奶奶的脚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那片生满了荒草,如今变绿的坡地上,埋葬了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每年的正月十八,我们就到坟前祭拜,烧一些纸币,磕一些头。我们每年都要去给上代人“上坟”。

我们到坟前插上一棵柳,可是无论怎么做,也见不到他(她)们了,只是依稀还记得他(她)们苍老、佝偻的身影。

只有那坟前的草,还陪伴着他(她)们。春来了,就绿;秋来了,枯黄。我们活着的人何偿不是这样呢?谁也保证不了明天,也许明天就是阴阳两隔了,但我坚信只要努力,明天就会更好。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如果人世少了一点强迫,多了一些自由,可能会更快乐。短短的人生,转瞬即失。给活着的人多一点空间吧,也许等你不在了,长久留给你的可能只有那一方土了,什么也没有了。

想想人生,觉得悲凉!光条条来,赤条条去,财富有多少是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们活在人世上,还是要尽可能多办一点好事,为后人留下念想!

(0)

相关推荐

  • 上坟不过三代,祭拜不过未时!农村以前的祭俗,虽过时但值得传承

    琦巧爱美食关注今天01:25常说农村是一个传统习俗很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丧葬嫁娶习俗,都还十分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不过一些不太实用,被现在生活所淘汰的习俗,则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很多人闻所未闻.比如 ...

  • 挂纸

      挂    纸                                           刘述涛 清明挂纸挂一工,冬至挂纸挂一冬. 从古到今,清明冬至挂纸都成为了后人祭拜先人最重要的两个日 ...

  • 清明|家山万里,心香遥祭

    本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在我恩施乡下老家,清明是不会扫墓的.除非有必要,在过年那天,族 ...

  • 匡燮散文连载《我的起源》11《家族中的老祖母》/轩诚清读

    文/匡燮 播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上期结尾: 老王家住在张家场,比张家住的还要低一台的沟畔一孔破窑里,窑里有个土坑,窑门是木棍和包谷杆扎的柴门,窑门前是上下沟的小路,立陡立陡,只有抄近路的年轻人才从 ...

  • 【郭进拴原创】回鳌头老家上坟记

    [郭进拴原创]回鳌头老家上坟记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l ...

  • 郭进拴|从鳌头走出去的世界华文媒体大鳄——冯团彬

    冯团彬,1963年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河南日报社文艺处,主要负责河南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组稿工作.1990年赴澳大利亚求学,历经艰难 ...

  • 【郭进拴原创】养蚕记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美女山,美人河>< ...

  • 魏玉栋:读郭进拴《鳌头之歌》随感

    <鹰城>杂志在2014年第2期发表了郭进拴先生的叙事诗<鳌头之歌>,全诗洋洋洒洒,400句之多,2800余字,把作者的童年趣事.母子情深.成长经历.坎坷遭遇.内心挣扎及未来志向 ...

  • 郭进拴|仙乐园遇“仙”记

    郭进拴|仙乐园遇"仙"记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g ...

  • 郭进拴|难忘老家鳌头的端午节

    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老家鳌头的端午节> [郭进拴原创]难忘老家鳌头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在我们老 ...

  • 【总第558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老家鳌头的端午节》

    [郭进拴原创]难忘老家鳌头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在我们老家鳌头主要传说着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 ...

  • 郭进拴|养蚕记

    [郭进拴原创]养蚕记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美女山 ...

  • 【总第1382期】【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老家祭祖有思

    老家祭祖有思   作者/郭进拴     又到正月十八日, 正是回家上坟时. 添土挂纸祭先祖, 永记郭氏家族史.   在我的老家鳌头村,人们把祭祖和孝道是绑定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