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唐诗解读——李白之《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予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让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注:
上留田行: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入《相和歌辞﹒瑟调曲》。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扶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
“悲风”二句:《古诗十九首》:“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蓬科:同“蓬科”。指长草的坟土堆。
马鬣:形似马鬃鬣的土堆。
参商句:相传古帝高辛氏有二子,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把二人一个迁于商丘,主祀商星。一个迁于厦,主祀参星。后常以之喻兄弟不和。
孤竹:古国名。
缅邈:长远的样子。
尺布句:《史记﹒淮南王传》:“淮南厉王长谋反事觉,当弃市,赦死,处蜀郡严道邛邮。淮南王不食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逢;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解读:
《上留田行》是乐府古题,其中有个悲惨的兄弟不相容的故事,诗人化用这个诗题并在这个故事的后面添加了许多议论,有正面歌颂兄弟相让的,也有反而讽刺兄弟相争的。
沈德潜认为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作品,大约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璘。璘奔鄱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皇族同室操戈的深沉悲哀。
这首诗前半部分就古题中所有之事进行描述,后半部分则是边叙边议;前半部分借题象征隐喻,后半部分则直接议论批评皇家兄弟骨肉相残的现实。
李白跟随永王参与了政治、军事活动之后,对朝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这一时期李白的作品现实主义精神抬头,政治色彩也十分强烈,在描写和抒情上,继承了古乐府铺叙传统,当然也掺杂了自己的议论手段,使得全诗感情强烈,观点明确,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心中的不平之气,诉说本身就意味着自己所述之事给读者内心带来的强烈冲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