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赤峰”系列之八:愁来醉眼挂西楼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史载,辽上京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业之地,负山抱水,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现奈曼旗境内)称帝建辽,918年(神册三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辽太祖死后,太宗耶律德光即位继续营建皇都。938年(天显十三年),太宗改皇都为上京并设临潢府,为辽五京之首。
据文献记载,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当政之前的大辽契丹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现在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地处乌尔吉沐沦河与沙力河汇合处。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阵云忽向沙中起
万里黄云冻不飞,碛烟烽火夜深微。
胡儿移帐寒笳绝,雪路时闻探马归。
这首《塞下曲》的作者叫江为,生卒年均不详,字以善,五代时建州(现河南商丘)人,曾避乱于建阳(现属福建)。但这首诗写的却是契丹人建国前后的情况:塞北冬日的阴云笼罩着北方大漠,要下雪了。夜深了,篝火也随着人们的逐渐散去而慢慢地熄灭。据宋使张舜民在《使北记》中的记载,契丹人吹叶成曲。契丹人的这种乐器当为原始的胡笳,卷芦叶而吹之,后来才又有了大胡笳。小胡笳形似觱篥而无孔,用芦苇制成哨,装在木制无孔的管子上吹奏,也有用羊角做管身的。当时,契丹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胡笳之声。而当他们拔帐迁移后,也就听不到胡笳之声了。雪路上,有探马在不时地跑过,提防契丹人南下掠夺,不敢有丝毫放松警惕。
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
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
阵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过辽水。
堪嗟护塞往戍儿,未战已疑身是鬼。
见说青冢穴,中有白野狐。
时时出沙碛,向东而号呼。
号呼复号呼,画师图得无。
上为《边上作三首》,作者是一个和尚,法号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他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的前蜀,能写诗,会画画。唐天复年间,贯休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他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声誉,《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在《边上作三首》的第一首诗中,作者开篇即描写了北方冬景:山无绿色,河因含沙量大而显得十分浑浊。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契丹人放牧着成千上万的马、牛、羊,食之有浓厚的腥味。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十分恶劣,风大如毒,因此才有了“风既毒兮沙亦腥”之说。“胡”在北亚民族语言中即“人”的意思。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汉人称之为“匈奴”,但匈奴人仍自称为“胡”。后来,“胡人”一词被用来作为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在这里,“胡儿”代指契丹,虽有蔑视之意,却诗人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民族十分彪悍,善于骑射。契丹人行动快如飞鸟,骑在飞驰的马上,搭弓射箭,空中即传来鸟被射中的哀鸣。
另据史料记载,契丹人的兵制为“民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隶兵籍”,可谓全民皆兵了。他们在行军打仗过程中还不会提前准备粮草,没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习惯,而是在行军途中由打草谷之骑四处掠夺以供必需。在契丹族的军队里,一名正军需要带两个家丁,分别负责打草谷和守护营铺,各司其职。因此,每当契丹军队出征时,万马奔腾,所经之处犹如龙卷风,此即“阵云忽向沙中起”之意。其中,“辽水”即辽河,东辽河出自现吉林省东辽县萨哈岭,西辽河源自克什克腾旗白岔沟,两河交汇为辽河,为契丹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第二首诗的开头,贯休渲染了契丹军队的强大,然后又笔锋一转,描写了与契丹军队对立的中原军队:有探马来报,契丹骑兵已过了辽河了,来势汹汹,戍边的战士如何能对付得了呢?还没等交战就怀疑自己是否要阵亡了,反衬出契丹骑兵的强大和中原军队的不堪一击以及军备的羸弱。
笔者认为,实际上,《边上作三首》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第一段诗写的景,第二段写的是情,第三段写的是意,诗人利用白野狐的号呼,暗示了战争的惨烈。
贯休和尚生于832年,卒于913年,享年81岁。当年,他游历天下,亲眼目睹了契丹人逐渐强大的过程。贯休离世后三年,契丹族奴隶主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国家,是为辽太祖。有专家考证,江为大约生活在公元950年前后(汉隐帝乾祐末)。当时,正是契丹王朝崛起之时,正在进行不间断的军事扩张。
或许,彼时,辽上京已经建成了吧。
云消归路暖无尘
据《辽史》记载:“辽有四楼:在上京者曰西楼;木叶山曰南楼;龙化州曰东楼;唐州曰北楼,岁时游猎常在四楼间。”在《契丹志》卷一中也有:“渤海既平,又于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大部落东一千里置楼,谓之东楼;大部落西三百里置楼,谓之北楼后置唐州,今废为村;大部落之内置楼,谓之西楼,今上京是。其城与宫殿之正门,皆向东辟之,四季游猎,往来四楼之间。”912年,辽太祖阿保机以所获僧人崇文等五十余人归西楼,在上京内城东南角建天雄寺以居之。由此可知,西楼指辽上京临潢府,甚至还包括其西南祖州一带的广阔地区。如五代时周广顺(951年—953年)年间,胡峤所记述的上京西楼即已有了邑屋市肆。但是,在查阅大辽契丹帝国的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北宋的众多使辽诗中,与辽中京有关的多于与辽上京有关的。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通过品读上面的那几首诗便可知,这与北宋和大辽契丹两国之间的关系有关,即在大辽契丹帝国和北宋之间结成“澶渊之盟”之后,两国的友好交流才逐渐热络起来了。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现存的使辽诗中了解到一些与辽上京有关的情况的。
云消归路暖无尘,试学章台走马身。
塞柳关榆莫相恼,小园桃李解迎人。
这首诗叫《过临潢口号》,作者叫刘敞。刘敞这个人生于1019年年,卒于1068年,字原父,一作原甫,号公是,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庆历六年(1046年),刘敞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至和二年(1055年),刘敞被遣为契丹国母生辰使。返宋后,他进献了《刘敞奉使语录》,在其《公是集》中载有使辽诗60多首。
显然,《过临潢口号》是刘敞到达辽上京临潢府时所作的诗,“口号”为随口吟成的诗,类似“口占”。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刘敞等人此次使辽的目的是为大辽契丹帝国的国母贺寿。那么,这位国母是谁呢?一说是道宗耶律洪基的祖母钦哀皇后萧耨斤,为应圣节十二月五日,一说是辽道宗的母亲仁懿皇后萧挞里生日,为坤宁节十二月三日。不论是哪位国母的寿诞,刘敞等宋使是在冬天来到了大辽契丹帝国的上京临潢府,而他们返宋时间应当是第二年的初春了吧。因此,刘敞完成出使任务时,天气暖暖的,一点儿风尘都没有。在这里,“章台”为战国时秦国宫内之台,刘敞要以汉张敞为榜样,走马章台,有政绩,敢于直谏。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觉到,刘敞对此次使辽非常的满意,任务圆满完成,心情很好。因此,他要说,塞外边关的柳树和榆树啊,你们不要烦恼了。庄园里的桃树和李树啊,也在欢快地迎接着归人啊。
这首《过临潢口号》写得轻松愉快,山迎水笑,一改出使途中的坏心情,如其《宿麃子岭穹庐中》:“千山雪绕帐庐寒,一半冰消塞井乾。忆卧衡门甘泌水,可怜孤枕未曾安。”再如其《金山馆》:“出塞二千里,荒亭无四邻。贪乌饥攫肉,狡兔急投人。短短西隅日,冥冥北路尘。腰间丈二组,空愧汉廷臣。”金山馆可能在辽上京一带,疑在现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阿德根山东侧。
礼为王人重,关亭道路除。
荒城初部落,名镇古巫闾。
习俗便乘马,生男薄负锄。
传闻断腕地,岁岁作楼居。
这首诗叫《使辽诗》,也与辽上京有关,作者叫刘跂,字斯立,东光(今属河北)人,宋宰相刘挚之子。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刘跂中进士,初选为亳州教授。哲宗元佑初年,他又移曹州教授,晚年隐居东平,不与人来往,人罕识其面,有《学易集》八卷。在《学易集》中有使辽诗十四首,《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又初录其使辽诗四道,题为《虏中作》。由此可知,刘跂曾使辽,但时间不可考,可能在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年间至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年间。
在《使辽诗》里,“王人”代指宋使。那时候,宋使们入辽境后会受到隆重的欢迎,由辽之持有金银牌的接伴使迎接并护送,所经州县均有地方长官迎送,设宴款待,赐送礼品。当这些宋使到达捺钵之地或京城后,还要有朝见之礼、赐宴、游玩射猎、参与契丹人在元旦前后进行的各种活动,礼数周到而隆重,一路关隘亭长也全部为宋使放行,还要远迎近接近迎。但在这些来自中原发达地区的宋使们眼里,契丹人修筑的城池还是不及宋之繁华,如同荒城。其中的“巫闾”即现辽宁省北镇西的医巫闾山,有“镇山”之称,在辽东京显州西北,显陵所在地。契丹族为游牧民族,所以诗人言其习俗骑马,男人们很少拿锄头甚至压根儿就不会农事。“断腕”是指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断腕为夫随葬的典故,辽上京曾建有“断腕楼”以纪记此事。所谓楼,在这里当指四季捺钵之地。契丹人经常往来于四楼之间。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使辽途中的所见所闻,隆重的欢迎仪式,荒芜的城镇,名山医巫闾,还有当地人善骑射而不谙农事,以及“断腕太后”述律平的典故和上京等地的情况。
王春今日是,北历自相忘。
厌食乾羊味,如闻生菜香。
陇梅浑破腊,燕雁正随阳。
时节催归兴,凭陵天际翔。
上面的这首诗也叫《使辽诗》,作者还是刘跂。据考证,大辽契丹使用的历法为晋历,立春之日比北宋推后一日。因此“王春今日是,北历自相忘”,尽管身在北国,仍然要遵循中原的节气。那时候,辽、宋两的国饮食习惯也不同。辽地以食用畜肉为主,大量屠宰的季节在秋末冬初,正是宋使们到达辽境的季节。但宋使们不喜欢牛羊肉的膻腥之味,而是习惯于在立春这天吃生菜。因此,身在辽地的诗人在立冬春这天虽然没能吃到生菜,但仿佛仍然能够闻到生菜的香气。甘肃一带的梅花已经送走了腊月,候鸟们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飞到北方。陇,为宋的秦凤路所辖,现为甘肃省的简称。燕则指现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当时,古燕国北部为辽所辖,南部为宋河北东路所辖。因为宋使们的行程是有严格规定的,故称“时节催归舆,凭陵天际翔”,舆,指车;陵指大土山。
春天到了,宋使们该返程了。
一笛西风人断肠
楼外青山半夕阳,寒鸦翻墨点林霜。
平沙细草三千里,一笛西风人断肠。
这首诗名为《出塞》,其中的“楼”当指西楼。夕阳下,残阳回到了青山的背后。乌鸦通体墨黑,成群飞落,或在地上蹦跳着觅食,像是霜林之中的墨点。在无风的天气里,大漠如平静的海洋,细细平平,绿草如茵。当年,在辽上京道所辖之地,类似的草地可不仅仅只有三千里哟。在秋风里, 幽怨的笛子声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叹息。在这样的叹息里,国破了,人亡了,只有山河还在——《出塞》的作者叫邢具瞻,字嵓夫,辽西(现辽宁义县)人,辽保大四年(1124年)进士,与吴激、蔡松年为文友。1125年,大辽契丹帝国被金人所灭,邢具瞻归金,仕至翰林待诏。金熙宗完颜亶皇统七年(1147年),邢具瞻被诛杀。
1004年,辽、宋结成了“澶渊之盟”,约为兄弟,岁岁遣使交好。1120年,也就是辽天庆十年五月,辽上京的外郛和内城被金兵攻破,契丹人的政权风雨飘摇,朝不保夕。1122年,辽保大二年,宋、辽败盟,长达118年的和平时期正式完结。1125年3月26日,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至此,历经9帝,历时210年的大辽契丹帝国为金朝所替代。金灭辽后,辽上京先为临潢总管府,后并入北京(辽之中京,现宁城县)路。
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开始南征,主力通过现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向金朝的昌州、恒州等地进攻。1214年,金宣宗贞佑二年,元太祖九年,蒙古军左翼木华黎部向燕山与辽河之间的十大地区发动进攻,金高州、北京是首要进攻目标,高州降。1215年春,蒙古大军攻占临潢府。
十去龙沙雁,年年九不归。
烟尘犹未息,莫近塞云飞。
这首《和西楼》,为金人赵秉文任礼部尚书时所作,应当在兴定元年(1217年)以后。“十去龙沙雁,年年九不归”中的“龙沙”当指临潢府境内的沙漠地带,即辽时的神水沙碛,本报在前期已作为做了介绍。诗人看到,年年飞往临潢大地的大雁,去了十个只能飞回来九个。实际上,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自然环境恶劣,其二是暗喻当时的战争频仍,争征战沙场几人能还啊。当时的临潢府地处边陲,与北面的蒙古接壤。为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骑兵的侵扰,金世宗完颜雍时曾在临潢路修筑壕障,但很快被流沙所填埋。金章宗完颜璟时,右丞相完颜襄又亲自率领大军在原来的壕障基础上重新开挖大壕,并在壕外加筑墙堡,称为金界壕堑。这条界壕沿大兴安岭走向直达阴山山麓,临潢北境大界壕成为金朝防御蒙古人的要塞。1194年,蒙古合底斤、山只昆等部侵扰金边,章宗派夹谷清臣在临潢府行尚书省事,征讨塔塔儿等。1196年,蒙古鞑靼起兵抗金,章宗又派丞相完颜襄亲自镇守临潢,自临潢出兵进攻鞑靼。这时,赵秉文为北京(辽中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负责后勤转运等工作。战争激烈,西楼临潢府的大雁尚且如此危险,况金之将士与军民乎?
一从禁苑别花砖,四度山城自作年。
愁里椒盘双泪落,坐中岁酒几人先。
此心不动我何取,老去知非理固然。
白发无儿何足道,且收见在斗尊前。
此为赵秉文的《庚申元日》,庚申为1200年。在1200年元旦这一天,他在北京路临潢府举起一杯思乡的酒,把酒落泪!而下面的这首《中秋金河感情》,又是诗人在“对月成三人”啊!
金山今夜月,辽水一尊同。
雁影不复北,马蹄犹向东。
山川新战血,宇宙旧飘蓬。
扰扰余生事,愁来醉眼中。
这里的“金河”即当时流经临潢府的金粟河,即现在的乌力吉沐沦河。
{“诗忆赤峰”系列之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