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许多初学者往往将结构与形状加以混淆。其实,两者的区别在于,形状是二维平面的,而结构是三维立体的,结构呈现的是形状的细节。结构在三维空间中表达景物特征,它在形状的长和宽之外加上了深度和体积。可以这样理解,形状是框架,而结构就是框架里的血肉。通过对一只苹果、一张脸或任何物体的结构表现,我们就能够真实地还原其本质。我们之所以说结构是充满力量的,因为它体现了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结构,而不同的结构则能激起人们不同的反应。在摄影创作中,人们对一些小物件(比如一把梳子、一只杯子)的结构所能激起的反应,可能比大物件(如橱柜、建筑等)来得更强烈。因为小物件缩短了摄影师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可以带给我们更亲近的观看体验。此外,结构的丰富变化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反应,如少女富有魅力的曲线形体,常能使人感到欢愉;而生硬、棱角分明的阶梯、山脉等结构,则会激起人们挑战的欲望。因此,物体的结构一直是摄影师喜欢表现的对象。
在清晨的黄金光线低角度扫射大地之时,寻找独特的地表纹理并加以表现。
作品评析:清晨的侧光将岩石表面的纹理通过高光与阴影的对比,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使画面具有神秘色彩和抽象意味。
确定形状和表现结构是一个综合的构图过程,其间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光线照度、拍摄角度等都会对结构表现产生影响。对于摄影者来说,在形状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如何丰富形状的细节,以及如何表现景物的结构变化,使之更具立体感和质感。
因为结构是立体的,所以要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结构的体积和深度,貌似不合逻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原本就是在相对扁平的视网膜上感受物体的体积和深度。虽然摄影画面是二维的,但是眼睛能够立体地观察照片中的景物,并能从中看到立体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联想空间。
在摄影中表现物体结构,往往需要通过运用光线来完成。光线可以产生高光 和阴影,而阴影是结构的重要特征。我们通过光线运用,就可以在高光和阴影的对比下表现一个物体的结构特征。
不同的光线照明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侧光能产生明暗对比,通过从高光到阴影的过渡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结构特征。因此,我们会经常使用侧光表现景物的质感。侧光的强弱变化,对于高光和阴影的明暗反差可以起到加强和减弱的作用。在实际拍摄中,我们要根据表现需要,对光照强弱作合理的控制。光照越强,明暗反差越大,高光向阴影的过渡也会越短促,一些细小的结构就容易隐入阴影中;光照越柔和,明暗反差越小,高光向阴影的过渡就会越缓和,细小的结构就会展现得越充分。在散射光照明下,柔和的明暗过渡能较好地表现曲线结构的物体。
山坡上的羊群拍摄手法:根据山坡场景采用起伏式构图,增加画面的流动感和优美韵味;利用山坡的阴影增加视觉趣味,表现其结构特征。
作品评析:起伏变化的地质构造在光线的塑造下,很容易产生明暗影调和光影韵律。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师在侧光照明下,截取有起伏特征的山坡 局部进行表现,山坡的阴影衬托了生动的亮部形状,并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分散于草坡之上的羊群或明或暗,使画面散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提示
阴影因光线而生,受制于结构。阴影可用于揭示衬托和彰显结构。阴影包括两部分,阴面和影子。如果阴影的大小、长短、位置等处理得好,就可以丰富画面的构成。阴影受光源照明强度的大小、照射面积的多少和角度高低的不同,会产生浓淡、大小、长短等变化,我们称之为阴影透视。充分运用阴影透视效果,可以增加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表现力。
起伏式构图
起伏式构图是指画面上的景物具有高低起伏式的结构形式。这种高低起伏的线条组合,容易形成有升有降的视觉流动感,使画面产生一种节奏和韵律感。起伏式构图适用于表现优美和抒情的风光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