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八)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寓,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鳸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注:
逐日:朝着日出的方向。
海右:海西。
驱石:搬运石头。
驾沧津:指秦时在海边用石头架桥。
九宇:九州,泛指天下。
瞻:足够。
解读:
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评价那些对那些经历曲折复杂而又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最忌用上帝视角,既不能以瑜代瑕,也不能以瑕代瑜,必须将其搁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考量。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误解古人或谬托知己,使得对历史人物评价失其其客观深刻之本色,成为说书人般的“故事会”。
就拿秦始皇来说,在40多年前的中国,围绕对他的评价,在中国学术界展开了所谓“两条路线”的斗争——儒法之争,在孔孟儒家看来,秦始皇无疑是暴君,而从法家的眼光来看,秦始皇无疑是功绩卓著、对中国历史有着丰功伟绩的政治家。在这首诗里,李白意在讽刺秦始皇穷兵黩武,频征徭役,不恤农事,妄想长生,最终还是不免一死。
以秦始皇为警示教育的反面教材是中国古代社会皇权制度下约束皇权的一大发明,在前文中,诗人《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就曾以诗来劝谏皇帝,他是借秦始皇求仙不成病死沙丘之事,意在规劝当代的唐玄宗不要迷信神仙,全诗盛赞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声威,但最终却是“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一代英主,最扣落得一堆寒冷的骨灰。
在唐人评价秦始皇的作品中,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用华丽的语言,极尽笔墨之能事,对秦阿旁宫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绘,给唐人评价秦始皇提供了一的维度。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