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五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五月”即“午月”,故“初五”可称作“端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亦可称作“端阳”。
周简段在《民俗话旧》中写道:“端午节起源,说法不一。现代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曾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并推断,端午本是吴越之民举行祭龙图腾的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大多认为是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如梁吴均《续齐谐记》上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但值得一提的是,粽子这种食品并不都是用来祭奠屈原的,像晋周处《风土记》中说:“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
“粽子”的称谓最早见于晋代,到了唐代,粽子已经作为商品售卖于大街小巷。宋代以后,粽子制作得越发精巧并逐渐演化出不同的花色品种。按地域来分,粽子有南方粽子、北方粽子、广东粽子几大类。南方粽子咸的居多,如火腿粽、咸肉粽等,此外也有莲子、枣泥、豆沙等甜陷的粽子。北方粽子则只有红枣、豆沙和净米等少数几种,风味品种较南方少。像陈鸿年所写:“在故都吃粽子,只有江米小枣儿,吃的时候至多加上点白糖,没有第二样的。像什么火腿咸肉的、豆沙的、蛋黄的……这在故都人看来,透着新鲜。”(《北平风物》)广东的枕头粽子则顾名思义,体型、体量都比普通的粽子要大上三四倍,馅也更丰富,除普通枣泥、豆沙外,更有莲蓉、椰子、蛋黄的。清宫中还有所谓的“奶子粽”,是用奶酪浸米一夜后上锅蒸煮,味美绝伦。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昔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但也有认为赛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的,如清顾禄《清嘉录》上说:“五日竞渡,相传吊三闾大夫(屈原)而作,本《荆楚岁时记》之说,但于吴地无涉。赵晔《吴越春秋》以为起于勾践,盖悯(伍)子胥之忠而作。”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挂菖蒲的习俗也有实际意义,菖蒲又名“剑水草”,此草具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用菖蒲泡酒而饮,据说还能延年益寿。
端午节好吃的、好玩的很多,但也有一样烦心事。“端午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端午、中秋、年节中间差的时间几乎不太多,过去一般来说三节结账,所以端午节是一年中第一个结账日。到了这时候,商家就到你门上来了……”(赵珩《百年旧痕》)欢度佳节之余,别忘了,要账的也该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