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5首】

胃下垂是指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多见于体瘦、肌肉不发达者。病久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下垂现象。本病多见于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多属中医学“胃脘痛”“腹胀”范畴,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所致。胃下垂轻症多无自觉症状,重则常伴有上腹不适、易饱胀、厌食、恶心、嗳气及便秘等症。
  方一
  【主治】:胃黏膜脱垂
  【方药】:黄芪、丹参各30克,红花12克,党参、升麻、柴胡、蒲公英、积实、肉桂、蒲黄、三棱、莪术、牡丹皮各10 克,川芎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为青岛海军疗养院马山主任医师之经验方,功效可益气升提活血。曾报道治疗77例,除1例转化为腺癌,1例好转外,其余75例,经胃镜、X线钡剂复查病变消失治愈[见:中医杂志,1986(9)]。
  方二
  【主治】:胃下垂
  【方药】:白术20 克,人参(另煎兑入)6克,茯苓12克,积实、陈皮、半夏曲、川朴、莱菔子、槟榔各10克,砂仁、黄连、干生姜各5克,炒麦芽1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编按】: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多由 脾虚气陷所致,以益气升提法论治,临床上根据本病有形气不足和食少难消的特点,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和“胃以通为补”之经旨,本方以补脾益气、理气消导、消补兼施为主,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消无损伤之妙,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见:陕西中医,1988(4)]。
  方三
  【主治】:胃下垂
  【方药】:柴胡9克,白术、白芍、茯苓各12克,积实、党参各15克,山药、黄芪各30克,麦芽20克,炒葛根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编按】:本方取四逆散意 ,调达气机以治气机之失调,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两方合用变通化裁,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升阳举陷之功效,对胃下垂有较好的疗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8(5)]。
  方四
  【主治】:胃下垂
  【方药】:黄芪25克,党参、白术.当归、莪术各12克,桃仁、红花各8克,升麻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编按】:本方具有益气、祛瘀之功效。曾报道治疗胃下垂27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见:湖南中医杂志,1986(4)]。
  方五
  【主治】:胃下垂
  【方药】:炙黄芪30克,防风3克,炒白术9克,炒枳实、山茱萸各15克,煨葛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编按】:胃下垂患者初期多有烦热汗出,渴饮饥嘈感,此即李东垣所谓“气虚发热”。本方具有益气举陷,甘温除热的功效。诸药合用,则中气振复,营卫得固,诸证可瘥[见:山东中医杂志,1985(3)]。
  方六 敷脐法 蓖麻五倍糊
  【方药】:蓖麻仁10g,五倍子5g
  【制用法】:将以上方共捣为泥糊状,敷于脐部,每天早、中,晚各热敷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愈。
  【主治】:胃下垂,孕妇及吐血者忌用。引自《国医论坛》。
  方七 灸脐法 暖胃灸脐散
  【方药】:黄芪、党参、丹参各15g,当归、白术、炒白芍、枳壳、生姜末各10g,升麻、柴胡各6g(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10g;大便溏者加焦六曲10g)。
  【制用法】:将以上药(除生姜外)焙干,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10g左右填神阙穴,铺平呈圆形,直径约2- 3cm,再用8cm x 8cm胶布裹贴,每隔3天换药末1次,每天隔药艾灸1次(药与艾之间放一圆形金属盖),艾条长约1.5cm,连灸3壮,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胃痛、泄泻、带下等病症。引自《浙江中医杂志》。
  方八 膏贴方
  【方药】:黄芪24g,升麻18g,附子20g,五倍子18g,蓖麻子30g。
  【制用法】:前四味药共捣烂,过120目筛,以蓖麻子仁捣烂和之,另加少量芝麻油和匀备用。取百会、鸠尾、胃俞、脾俞穴外敷,24小时换药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伴恶心呕吐加内关,上腹痛甚加中脘,下腹痛甚加三阴交,便秘加支沟。引自《中医外治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