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
青浦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东经120°53′~121°17′、北纬30°59′~31°16′之间,地处上海市西南部,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东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毗邻,西连江苏省吴江、昆山两市,南与松江区、金山区及浙江省嘉善县接壤,北与嘉定区相接,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心地带。[1]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制青浦县。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青浦县建制,建立青浦区,以原青浦县的行政区域为青浦区的行政区域。2000年1月12日,青浦区人民政府机构正式挂牌。[2]
青浦区总面积668.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53万人(2017年末)[3],辖8个镇、3个街道[4],有福泉山遗址、崧泽古文化遗址、旧青浦、陈云故居、蟠龙古镇和江南水乡 古镇朱家角镇等。
2018年5月, “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正式公布,青浦区上榜。
距今6000多年前,在青浦县城东面的赵巷乡崧泽村和东北的重固乡福泉山,已经有新石器时代村落。距今4000年以前,在古冈身以西的寺前、金山坟、刘夏、凌家角等地,分布着更多的聚居村落。根据《禹贡》、《尔雅》等古籍记载,本县地域在上古时为九州的古扬州之域。
西周时,按《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记,约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立国于江南,称勾吴。周武王克殷后,封仲雍曾孙周章于勾吴,国号吴。青浦县境属吴。[6]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置长水县,县境属之。
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诸侯争霸,越兼并吴国,县境遂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又灭越,县境随之属楚。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用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徙封于吴,县境为黄歇封地。[6]
秦时,废分封,置郡县。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以吴越地置会稽郡。青浦县境属会稽郡。《汉书·地理志上》载:会稽郡,县二十六,由拳其一。今青浦县域为由拳县东境。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刘贾为荆王,领有会稽郡。十二年,改封刘濞为吴王,原荆国领地改属吴王封地。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谋叛被诛,封地撤,青浦县境属会稽郡娄县,隶扬州。东汉时,定州郡县三级。[6]
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划分为二,钱塘江东为会稽郡,钱塘江西为吴郡。本县地域仍属娄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于县境东北建造青龙战舰。同年,陆逊以破荆州关羽有功,封华亭侯,后进封娄侯,县境为其封地的一部分。
三国吴黄龙初(229年),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又改禾兴为嘉兴。本县地域属嘉兴县,隶扬州吴郡。晋咸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弟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至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罢吴国,仍为吴郡,属扬州。齐时承宋制,郡县不改,县境隶属如故。梁天监六年(507年),由吴郡分置信义郡,以娄县地改置信义县,本县地域属信义郡,为信义县南境地。大同元年(535年)析信义县置昆山县,本县地域属之。[6]
陈祯明元年(587年),改吴郡置吴州,县境隶属如前。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改吴州为苏州,属扬州行台。信义郡并入苏州,信义、昆山均改入常熟县。十八年复置昆山县,隶苏州,本县地域属昆山县。
新农村建设
唐天宝五年(746年)设青龙镇。十年,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地置华亭县,属苏州,苏州隶江南东道。本县地域在华亭县西北境。唐时苏州屡次更名,或称吴郡,或称苏州。隶属屡变,或属润州,或属江南道、江南东道,或属浙西道。唐末藩镇割据,国内大乱。乾符四年(877年),僖宗逃离长安至西蜀,县境为王腾所占领。[6]
乾宁四年(897年),钱镠遣顾全武攻拔之,地域属吴越。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贞明三年(917年),钱自称苏州为中吴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于嘉兴置开元府,华亭县属开元府。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罢开元府,华亭属中吴军。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嘉兴为秀州,本县地域仍属华亭县,隶吴越秀州。宋至道三年(997年),原吴越地为两浙路。[6]
熙宁七年(1074年),分两浙路为浙东路和浙西路,本县地域属浙西路嘉兴府华亭县。景祐中(1034-1038年),置文臣理青龙镇事,以右职副之。大观元年(1107年),置监镇理财官于青龙,治水利兼领市舶。[6]
政和四年(1114年),改秀州为嘉禾郡,改青龙镇为通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复青龙镇,县境归属如旧。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嘉兴为路,置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属江浙行省。二十九年,从华亭县分出东北五乡置上海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罢青龙镇市舶司。本县境域半为上海县西部地,半为华亭县北境地。元末张士诚占领县境。至正二十七年,松江知府王立中归附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废江南行省,松江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废中书省,直隶六部。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以江南为南直隶省。本县地域仍属松江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西北修竹、华亭二乡,上海县西新江、北亭、海隅三乡,置青浦县,县治青龙镇(今旧青浦镇)。三十二年废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设承宣布政司。十三年松江府属江南布政使司,十八年分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康熙六年(1667年),更属江苏布政使司。青浦县属松江府,隶江苏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析县境北亭、新江二乡,置福泉县。
乾隆八年(1743年)裁福泉,仍归青浦管理。
自然地理
青浦区地处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在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青浦”一词的是《汉书·刘传》中刘安封箕子于江东之地。东与闵行区毗邻,南与松江区、金山区及浙江嘉善县接壤,西连江苏省苏州市,北与嘉定区相接。东西两翼宽阔,中心区域狭长,犹如展翅彩蝶。[6]
青浦区境内陆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以青浦镇为中心,东部河江交错,西部湖荡群集,内河航运具有天然优势,可通行50~300吨货船,是江浙沪的重要水上通道。陆路交通318国道由东到西横贯全区,北有沪宁高速公路,南有沪杭高速公路,同三国道由东北到西南穿越东部地区,沪青平高速东路与“318”国道并行。陆路交通十分便捷,是上海市通向江苏、浙江、安徽的西大门。位于东经120°53~121°17,北纬30°59~31°16之间。[7]
青浦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056毫米,无霜期247天,平均温度15.5°C。日照:年平均1960.7小时;相对湿度:年平均82%;气压:年平均气压1015.4hpa;风速:年平均风速3.0m/s;水文:高潮平均水位:2.71米,低潮平均水位2.58米。[6]
环境质量
城市建设
青浦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二氧化氮污染指标达到国家I类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指标达到国家II类标准。2007年,青浦区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21天,比上年增加6天,优良率达87.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9]
2007年,青浦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上年水平,青西的太浦河、大蒸港、北庄河、市河达到Ⅱ―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青浦东片的淀浦河、东大盈港、西大盈港、新通坡塘、油墩港、上达河和环城河等骨干河道水质处于Ⅳ―Ⅴ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之间。[9]黄浦江上游水源水质主要指标基本保持在二——三类水质标准,全区主要骨干河道水质主要指标保持在三——四类水质标准。全区空气环境质量全年基本达到一级指数,中心城镇达到二级以上。
土地资源
青浦区主要是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和水产资源。现有耕地面积29078.3公顷,适宜种植稻、麦、蔬菜和水生作物等。
水资源
青浦区水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2.1%,位于西北部的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跨青浦区和昆山市,面积约62平方公里,在青浦区境内为46.84平方公里,约占75.5%。[11]青浦区淡水资源丰富
夕阳西下
,年均地表流量为1.53亿立方米,上游客水为68.6亿立方米,潮水46.5亿立方米,拥有水总量为116.6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2.65万立方米,比全国人均高出10多倍。全年仅用总水量的百分之五左右。[12]
水产资源
水产资源可养鱼水面有1.1万余公顷,养殖鱼类达59种,有青、草、鳜、鳊、鲤、鲫、银鱼、鳗、鳝等上等鱼类;软壳爬行类有甲鱼、河蟹、河虾等珍贵水产。
朱家角
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坐落于青浦县, “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38]
曲水园
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据说为了建此园,曾向城中每个居民征募一文钱,故又有“一园”之称。园内一石一水,一亭一阁,尽皆成趣。[39]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改园名为曲水园。因园在大盈浦旁,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之意。咸丰年间毁于炮火。光绪年间费时20年相继修复庙、园,增建放生池、花神堂。1927年增修假山,山上筑九峰一览亭,可登高远眺松郡九峰。[40]
淀山湖
“东方日内瓦湖”之誉,湖光山色,环境幽雅,方圆约1600亩。东半部是自然景点,还有一条380多米长的人工堤“柳堤春晓”,堤上柳绿花红,桥堤相对,堤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淀山湖全景尽收眼底。西半部是一条名为“石城古风”的仿古街道,是为游客提供生活服务的中心区。“石城古风”内座落有高达47米的7层仿古宝塔一座。此塔既是宝塔,亦是水塔,第六层是储水箱。
大观园
大型仿古建筑群和现代园林。东部以上海民族文化村、梅花园、桂花园为主要景观。西部则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成的大型的仿古建筑群体,再现了《红楼梦》的优美意境。
古文化遗址
福泉山
福泉山,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镇中心地段。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浦区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福泉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历史的各时期文化叠压遗存,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40]
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记载,“福泉山在干山北,下皆黄土,隆然而起,仅土余亩,殆古渭息壤也……。初因形似覆船,后以井泉甘美,易今名。”1962年上海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山坡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与红烧土等文化堆积,确定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1977年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为文物保护地点。同年当地重固中学师生在福泉山下田间劳动,又发现数件崧泽文化的陶器。为了开展太湖地区的古文化研究,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79年,1982-1988年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的居址1处、墓葬19座,良渚文化墓葬30座,以及战国墓6座,西汉墓96座,唐墓l座,宋墓2座,共出土各类文物2800余件,其中有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玉琮。现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陈列于上海博物馆、青浦博物馆,其中有些珍品还远赴美国最闻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德国汉堡展出。[41]
考古学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里还发现了一大方夹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层遗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证明了重固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业已成陆,并已有我们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劳动生息,更用他们的勤劳及智慧改善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上海人——福泉山人,通过艰苦的生活磨练为上海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42]
同时,重固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有西汉前期的骆驼敦古文化遗址,元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和画家任仁发墓志、西晋名将陆机墓、城隍庙、法会庵等等。这些遗址,都即将被整理、修复、完善、开放。福泉山古文化群将向社会展示重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让世界再次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古代文明,丰富着上海的文化、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