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赤峰的“小吃”,一声长长的叹息!
哈达火烧、哈达饼、喇嘛糕、陆家碗坨……这此小吃的名字对于现在的赤峰人来说,的确是够陌生的了,即使听说过,恐怕也很难品尝到它们那美好的滋味了!其实,它们是曾经和“对夹”一起名扬塞外的赤峰地方名小吃。——然而,现在呢?这是记者十多年前写的一篇调查,时至今日……唉!
小吃真不小
说起兰州的拉面、北京的豆汁儿、四川的麻辣烫、天津的狗不理和大麻花等等这些地方的各种名小吃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它们甚至于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标志或者旅游品牌。然而,再回首看看我们这个号称“玉龙之乡”、“契丹辽文化发详地”的赤峰地区,除了“对夹”稍稍有点儿名气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但据刚刚成立的赤峰市餐饮行业商会的秘书长刘殿刚介绍,“河北平泉的一些老年人对老哈达的各种小吃可是念念不忘啊!”
其实,这里所谓的“哈达”即“乌兰哈达”,也就是咱们的赤峰地区。清朝末年,当时的政府鼓励关内的农民到关外进行垦荒,开展农业生产。于是,赤峰地区凭借着地域优势,很快成为了塞外的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之地,大量的畜产品通过乌兰哈达转手再经过八沟道运往平泉,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这就有了曾经流传甚广的那句“填不满的八沟道,拉不完的乌兰哈达”之说。由此可见,当时赤峰地区的商业是非常发达的。商业的发达执必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于是,赤峰人结合本地的生活习惯再揉和了全国各地的口味,具有鲜明地方特名的赤峰地方小吃就这样诞生了!能在常温下放半个月而不发霉的哈达火烧和哈达饼、香甜松软的喇嘛糕以及陆家碗坨等等这些打着地方烙印的赤峰小吃也就顺着通往全国各地的商路而流向了全国……
小吃真“小吃”
赤峰鹿鸣春饭店的韩经理说起他小时候吃到的“哈达火烧”至今还是津津有味,而“喇嘛糕”更是以色泽金黄(因其像喇嘛们穿的大黄袍子而得名),用料讲究而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候要是能吃上一口喇嘛糕,那可真是奢望。”今年已六十多岁的韩经理感慨地说。
“可得抓点儿紧进行搜集保护了,否则这些好东西就快失传了……”赤峰市餐饮业的“老字辈”封师傅却对记者说出了他的忧虑。据封师傅介绍,这种说法绝非危言耸听,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哈达火烧”现在已经失传了,哈达人再也吃不到自己的“哈达火烧”了。而诸如哈达饼、喇嘛糕等过去的赤峰名小吃也只有在赤峰宾馆、鹿鸣春等赤峰的一些老字号饭店里才能吃到,而且这些独门绝活儿大多还只掌握在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师傅手里。
小吃也要“与时俱进”
那么,赤峰的小吃为什么会如此的“酥脆”呢?据刘殿刚秘书长介绍,这首先是和小吃本身的特点有关,小吃这个行业很难做大,它们大多只能成为大饭店的一种铺助手段;其次是赤峰的地方小吃大多工艺复杂,操作起来非常的复杂而且用料上也有地方性;第三个原因就是本地人还缺少商品意识,在品牌推介上也缺乏功夫。除了以上导致赤峰地方小吃脆弱的原因外,在回报社的途中记者还与一位同车的老先生讨论了此事,他的意见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位老先生认为,赤峰小吃之所以现在还在“小吃”是因为本地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文化,就拿克旗的阿斯哈图来说吧,这么好的东西已存在了上亿年了,可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年才把它当成个好东西?!
在进行赤峰小吃调查的过程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过去众多的赤峰小吃中,为什么至今只有“对夹”能以独树一帜的口味而引来八方食客呢?韩经理一语道破天机,“不管啥玩意,要想生存都得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原来,以哈达火烧为例,尽管它因具有保存时间长而备受过去那些商人的青睐,但它那冷而硬的口感却令现代人“尊口难开”,所以,哈达火烧的失传也就再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