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波丨记忆里的年味

豆腐与粉条是豫西农村人过年必备的年货。

小时候,在老家上学,进入冬季,一放学我们就抓紧写完作业,然后拿着砍刀到山坡上寻找比大拇指粗一点的树枝,砍下来,把树皮刮干净,用来悬挂粉条。春节越来越近,看见别人家漏粉条、做豆腐,母亲自然也不闲着。因为做豆腐需要用别人家的水磨,漏粉条也不是三五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多人一起配合。所以,母亲就要提前对左邻右舍的叔叔伯伯们打招呼。然后把应该提前准备的东西都准备齐全,比如准备漏多少粉条,需要多少粉杆,需要多少粉面。准备磨豆腐的话,还要把大豆提前泡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土地改革的新篇章,土地承包到户,乡下人自种自足,粮食一年比一年收成好。粗粮精加工,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每户人家都可以用收获的大豆做豆腐,把红薯打碎了,取其淀粉,然后再漏粉条,或者做凉粉。
    为了方便沉淀红薯粉,村里人在河边用砖和水泥砌了两个水池。红薯经过电磨打碎后,盛在桶里和盆里,用包单兜起来挂在水池上空的架子上,包单四角系在十字架的四个顶端,两个人手抓着四个顶端换着晃,一边晃一边不停地往里边添水,看着经过包单过滤出来的水由乳白色渐变成淡水颜色,就将红薯渣倒掉,然后再盛红薯渣,再重复过滤。过滤出来的就是淀粉和水,在池子里沉淀一夜,第二天,把上面的清水潎出来,下边的淀粉已经凝固,用铲子铲出来,盛在包单里挂起来,直到水分全无,凝固成一个白色的巨大桃子,这就是红薯粉。用手触摸光滑如凝脂。

为了以后使用方便,就要将红薯粉用刀破开,摊到铺了布单的席子上晾晒,直到用手一捏就碎了,就是干透了。

干透了的红薯粉既容易保存也便于使用,如果要做红薯凉粉,就挖一碗粉面,放进水里让水融化,然后往锅里倒六碗水,再将融化的红薯粉倒进锅里,要不停地搅动,否则,红薯粉沉到锅底就要烧糊了,手不停地搅动,看着锅里的水白色渐渐变暗,逐渐有一些深色的块状物,一会儿,你会感到越搅越费劲,看到锅里变成了糊状,颜色也越来越暗,用筷子蘸一下,放到凉水里停一会儿,拿出来一看亮晶晶的,用手一揭,筷子干净的,这就是凉粉做成了。

做红薯粉条时,程序就要复杂一些。首先要和粉,然后拿一个漏瓢,漏瓢底上全是均匀的小窟窿眼儿,将和好的粉盛到漏瓢里,迅速将漏瓢高举,举得越高,漏下来的粉丝越细。这可是力气活儿,做这些活儿的都是青壮劳力。和好的粉很黏,从漏瓢里往下漏时,要不停地震动手腕。因为下边是口大铁锅,漏瓢也不能很小。寒冬腊月,漏粉的大汉们都是赤膊上阵,因为站在锅头边上,他们都是出力流汗的,一点也不觉得冷。漏粉的工作量较大,操作起来不容许偷懒。漏瓢落下来的白色粉条一遇到大铁锅里的开水,很快就熟透了,就得马上捞到凉水里冰一下,避免黏连,从冷水里捞起来的粉条清亮透明,挂到事先准备好的粉杆上,然后悬挂起来,不能让风吹干,风吹干的粉条容易起皮。必须泼上水让其在室外冷冻,冻得越狠,融化以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的粉条亮晶晶的越好看,吃起来也更筋道。

漏粉时,大人们忙,小人儿也忙。那年月,不像现在有丰富的零食可以吃,小孩子儿们在一边帮助拾柴火或者送煤块,也想尝尝鲜货。和好的粉还没有盛到漏瓢下锅,大人们会给馋嘴的孩子掐一团,放到大铁锅下边的火堂里烧一烧,生粉遇火膨胀,外边颜色变得焦黄,这时候就可以吃了。我们叫那吃食火鳖子,味道香,而且也很筋道。
    再说做豆腐,磨豆腐之前,要先泡豆子,豆子要用凉水泡,泡好的豆子拿到石磨上,磨顶上要不停地浇水,水流大小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顺着磨盘出来的豆浆不至于太稀或太稠。
    磨好的豆渣也要像磨好的红薯渣一样经过包单过滤,只是,经过包单过滤的豆汁不用落在水池里,而是直接落进了大铁锅里,这就是豆浆。豆浆在锅里慢慢加热,再经过点浆,才能产生豆花。点浆时,用黄菜水最好。
    黄菜水是用秋天的萝卜叶、蔓菁叶洗干净后直接压在水缸里,经过长时间浸泡发酵的菜水。腊月间,许多做豆腐的人提着水桶,挨家挨户的寻找黄菜水用来点豆腐。黄菜水均匀的泼洒进大铁锅,大铁锅里的豆花由碎块逐渐变成大块,等到满锅都是豆花块时,就可以舀出来放进包单里,经过竹筐控水,包单包裹的越紧、压得越实越好,经过一夜之后,豆花就压成了豆腐块。自家做的豆腐吃起来很香,不加任何调料,就能吃一大碗。听说用石膏水也可以代替浆水点豆腐的,那一定不怎么好吃。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李红波,1970年10月生,义马市作协会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热爱文学和剪纸艺术,散文、诗歌、剪纸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现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义煤集团公司常村煤矿工作。

(0)

相关推荐

  • 豆腐红薯粉条这样做,加一碗神秘料汁,孩子每周点名要吃

    豆腐红薯粉条这样做,加一碗神秘料汁,孩子每周点名要吃

  • 过年(四)【李静】

    过年(四):腊月二十六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两大地道美食莫过于豆腐和皮渣,豆腐已经做好了,所以还要做皮渣,一天做豆腐一天做皮渣,应该是过年最热闹最费力,当然也是最开心的活儿了!要说这皮渣可是比豆腐更受欢 ...

  • 薯乡,薯香

    忘去的依然忘去,记忆的总是难以忘怀,有的甚或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加清晰.譬如家乡的红薯,总是时时萦绕于心头挥抹难去. 插 秧 惊蛰之后,村里便热闹起来了,头一波农忙便是育红薯苗. 红薯放在窖中,窖如井一般 ...

  • 李红波丨三月三的戏

    老人们常说:"三月三,不脱棉衣是憨憨."经过了漫长的冬季,又经历了料峭的春寒,所以我常常盼望着三月三的到来,盼望着那暖暖的春光. 三月初三,天空格外蔚蓝,河提上杨柳如烟,田野间麦苗 ...

  • 李红波丨又闻布谷声声

    "播谷--播谷--".芒种前后,田间麦浪飘香,这时候昼长夜短.清晨,人们在布谷鸟清脆的鸣叫声中苏醒.母亲说:"布谷鸟在告诉人们收割了小麦,抓紧播种谷子."谷子种 ...

  • 李红波丨植树奇遇

    又到春暖花开时,正是植树节好时节.        记得小时候,去舅舅家,看到院子里种植着两排碗口粗大的泡桐,夏季里阴翳蔽日,甚是喜欢.听母亲说,泡桐生长得很快,也是极容易管理的.那一年,我们家盖起了新 ...

  • 李红波丨父亲还在身边

    (作者父母与爷爷) 我看得见父亲,我听得见父亲的声音,只是我触摸不到父亲的手. 从2006年冬患病,直至2019年夏,父亲的左手再也不能自主活动,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功能.父亲患病十余年,口齿清晰,这与他 ...

  • 李红波丨柳枝青青

    低头看见西墙角下荠菜花儿闹,抬头又见柳树枝头青又青. 小时候,为了写一篇叫<春天来到了>的作文,老师带领我们走遍了山坡与河沟.扒开松软的土层看见嫩绿的小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盛开的迎 ...

  • 李红波丨夏之恋

        立秋过后,耳边充满了秋蝉的聒噪,我有点怀想夏日晌午的宁静,有点不舍夏天了.     我喜欢夏日长,早晨四五点,天就大亮了,但是太阳还没有露出笑脸.我喜欢跟着黎明脚步的队伍,晨跑归来静待日出,看 ...

  • ​李红波丨五月,听取蛙鸣一片

    五月的傍晚,太阳渐渐收起它活力四射的光芒,温热的大地因为有花香鸟语而显得风光无限. 我们一家三口,沿着矿区主街道往东散步,穿过新农村建设的村庄,随处可见粉红色的蔷薇和各种颜色的月季张扬盛开的模样,成片 ...

  • 【金小说】李晓亮丨天堂里有没有酒局

    2 作者简介 李晓亮,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教师,永济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网络.报刊.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只是心情,用我笔写我心. 作 家 新 干 线 文学天地 天堂里有没有酒局 作者:李晓亮 &q ...

  • 精选图库丨10套土灶户型推荐,藏在记忆里的烟火味,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定制设计农村别墅.乡村民宿 请联系:18513337769 晒家投稿:housepark58(送图册)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一路闻着各家的饭菜香,心里想着今晚会有什么好吃的.柴火灶被烟熏的黑黢黢,五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