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 爸爸妈妈的这八个动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终极杀手!
都知道咱们的教练们上上周参加了一个“教师训练营”,还拿了第一名。
不过上周小编光顾着高兴,没来得及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教练到底学了什么,有什么能帮到各位家长?
本着为家长服务的精神,小编挑选了课堂中对家庭教育有用的、且让人印象深刻的一节心理学内容,在此奉献给各位。(我绝对没有被教练逼着多写一篇稿子!
)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
八种负情绪投入
这次的教育心理讲座,老师讲了中国家庭中广泛存在的八大负情绪投入。投入投入,投入到哪里去了?当然是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里。
不过这种负情绪 ≠ 负面情绪,而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想法和行为,不信,就接着往下看。
1
过分关注孩子的“焦虑制造者”
在美国有一个有意思的名词——“直升机家长”(Helicopter Parent),指的是家长始终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身边盘旋,盯着小朋友一举一动的变化,只要有一点行为上的变化,家长就会变得非常焦虑,忍不住想要去进行干涉。
这种焦虑也会传给孩子。曾经有一个孩子这样说:“老师,我在球场上的时候,我表现得好,全家快乐,我表现得差一点,全家难过!你说我多累!”
同样,过度地关注孩子,也会导致孩子产生“对他人关注”的依赖感,小朋友会觉得“只有当我被人关注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从而产生极其强烈的表现欲,甚至特意采用哭闹、滑稽、叛逆的方式来吸引关注。
父母对小朋友的关爱是天然的,但是“过犹不及”。尤其是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的孩子,行为上产生变化是正常的现象,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冷静看待,探明原因,再进行处理。
2
与孩子情感疏离的“麻木制造者”
和直升机家长刚好相反的是,有的家长对小朋友完全放手,对小朋友的成长缺少必要的关注。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跑来和妈妈说:“我不喜欢打篮球。”
情感疏离型父母们的典型回复是:“好啊,那我们走吧。”或者“不行,你要坚持!”直接忽略了小朋友情绪反应的原因。
而高水平的妈妈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喜欢打篮球啊?”
小朋友可能会说:“因为我打比赛输掉了。”
于是妈妈可以说“难怪你不高兴,让妈妈安慰一下你。”
然后等小朋友冷静下来,再说:“不过妈妈看你之前打球的时候很开心,你其实还是喜欢篮球的对不对?”孩子点点头。
反复压抑小朋友的感情,会导致小朋友逐渐变得封闭、麻木,拒绝和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耐心地疏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智慧的做法。
3
向孩子幻化危险的“懦弱制造者”
讲到这项负情绪的时候,王老师拿他自己举了个例子:
某天老师想要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游泳,出门前,妻子就不停地在儿子身边念叨:“泳池里面很危险的,千万要小心,每年都有人溺水淹死,你千万不要去水深的地方。”
从准备泳装开始,一直讲到要出门的时候。
然后王老师就阻止了妻子:“你这样会让我怀疑自己不是他亲爹。”
这当然只是开个玩笑的讲法,王老师要说的是,在小朋友们正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时候,不要刻意夸大未知的危险。
“要是你总是这么吓他,他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游泳。”这是王老师用来阻止妻子的真正理由。
把危险具体化,反复强化孩子的认识,是许多家长都在做的事情,毕竟小朋友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但在这个过程里,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夸大”危险,否则可能会摧毁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养成孩子懦弱的性格。
4
对孩子超高期待的“自卑制造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爹妈,要是对自家宝贝没有期待,那才是咄咄怪事。
“我希望我家孩子将来能上北大清华”
“我希望我家孩子上学后能回回考第一”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自然出自美好的动机,然而随着时间发展,这种期望可能会逐渐脱离现实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果家长的期待与孩子并不适合,那么即使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也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果。
甚至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怎么做都没法让爸爸妈妈满意”的错觉,从而导致孩子过度地在意父母的评价,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尝试与进步的动力。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时刻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才能帮孩子真正地健康成长。
5
过度批判小朋友的“机械制造者”
过度批判同样来自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期待,但不同的是,这些父母可能并没有为孩子制定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小朋友在长期的生活当中,毫无疑问会犯错,比如说吃饭的时候把碗弄到地上、比如考试后成绩出现了下降。
这个时候,家长当然要批评小朋友。然而“过度批判”的家长除了就事论事地批评之外,还会把“单一事件”上升到“前途”、“未来”的程度。
“吃饭连碗都端不好,你将来还有什么用!”
“这次成绩怎么下降了这么多!你这样下去还能干啥?”
这类家长传递的负情绪,其实是“不包容”。不和孩子探讨错误发生的原因,而是把错误进行放大,用高压的态度压制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反复怀疑自我,害怕错误,对错误零容忍。
“反正我怎么做都是错的,完全按照他说的来做好了。”
这种思维,往往就是这些孩子们寻求安宁的方式。
6
极度控制小朋友的“无能制造者”
万能爹妈养出无能孩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上不喊绝不起床,早餐要递到手里才吃,衣服要准备好了才穿,作业要催了才做。
父母觉得孩子总是长不大,但实际上,是家长没有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现在该睡觉了,马上到床上去!”
“大人的事小孩别问,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控制欲强的父母,从小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的自主性从发展之初就遭到了阻碍,他会相信“我不用会这些”,“反正我也不行”,然后开始盲目地顺从。
久而久之,即使孩子想要独立自主,也会有心无力。
7
夫妻矛盾的“纠结制造者”
该怎么教育孩子?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和妈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并且很可能反应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当中。
很常见的,小朋友想买玩具,爸爸说可以买,妈妈则表示玩具有很多了,不能买。这就是教育孩子时最简单的矛盾。
类似的分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吃饭的时候挑食该怎样纠正?小朋友该去哪儿上培训班?调皮的时候该讲道理还是直接惩罚?
每一次分歧的出现,不仅会积累夫妇间的矛盾,也让孩子无所适从。
“到底该听爸爸的,还是听妈妈的?”
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们需要先统一自己的意见,即使遇到了突然发生的情况,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互相争执,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团结和安定。
8
过度牺牲自我的“内疚制造者”
还有一种家长,经常把“我把你养这么容易吗”、“妈妈有多辛苦你知道吗”挂在嘴边。
这些家长往往确实非常辛苦,可能早上要很早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饭,晚上回家,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还要在一旁打扫卫生。
孩子想要帮忙的时候,又总是向孩子强调“因为养了你,我才这样辛苦,但没关系,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我羞愧难当,所以我听话。孩子自此好好学习,不仅如此,为了让父母不这么辛苦,生日不敢要礼物、成绩一差就压力山大、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总觉得自己还有不够好的地方。
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失去了感受自我需要的能力,时刻为旁人着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
也有一些孩子,为了逃避自己内疚,反而变得极度叛逆。父母一旦对他进行批判式的诉苦,他就会产生“我不吃你这一套”的反应。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可以用另一种表达,比如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一能明白错误,做出正确的选择。”
重要的是,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作为一个家庭,父母的生活好了,孩子的生活才会好,不然即使没有特别强调自己的辛苦,孩子也能通过观察察觉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