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算是差不多过去了,在家憋闷久了,到周边走走还是可以的。一大早,上高速,往樟树看看去。
首站来到道教名山——阁皂山,此山位于江西省樟树市东南,武夷山支脉,誉为“清江碧嶂”。逶迤绵延200余里,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烟,山川风光,胜景天成。以道医著称,国家AAAA级景区。
阁皂山是药都樟树药业的源头,道教灵宝道派发祥地,形似云天楼阁,色如青黛墨染,故以“形阁色皂”而得名。公元202年,著名道学家葛玄在此筑坛立灶,修道炼丹,阁皂山逐渐名播天下,唐高宗御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代与南京茅山、鹰潭龙虎山并称为道教三大传箓圣地,素有“天下名山、道教圣地、神仙之馆”美誉。
入阁皂山南部谷口,有“一天门”,由八棱柱、横额、雀替、方础组成,呈"门"字形,全为豆绿石所建造,高7.17米,宽4.3米,石坊上部面南横书"一天门"。北面按唐高宗御赐封号,镌"三十三福地"五字。
门最早建于宋代,当年朱熹第一次登临閤皂山讲学时,路经这里停轿歇息,见两旁高山挺秀、溪涧清幽、林木参天、怪石峥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惊叹曰“此乃一天门也!”,嗣后捐银修建,命名为"一天门",现存"一天门"是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的。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右有御道,相传北宋宋仁宗为爱妃张氏遍寻天下名医,在阁皂山治愈天花时所建道路。不过,左侧游步道更为平坦,还是走左侧的好。
过天门走不多远便到“鸣水台”,这里汇集腹地诸水向南流出,形成瀑布泉,鸣水台实有一座六角飞檐、玲珑小巧的小亭,始建于北宋。《阁皂山志》中曾写到“每逢阴雨,则泉石相激,疑坎常答,若数十鸣镳至。”相传南宋文祥曾为鸣水台撰联云:“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另外,还有人撰写联曰:“水流击石如飞雪,桥影连山欲化云。”这些诗名把鸣水台描绘得入木三分了。
其下有亭。传说此亭是九条龙在九龙洞听到上面瀑布的咆吼声,以为是天庭倒塌挣断锁链,跑到此处观看,发现是瀑布作怪,哈哈大笑起来。此瀑布原本水流直下,很是壮观,由于龙的大笑,震得山崩地裂,成了现在这种样子,后来人们在此建了此亭,供世人游此休息,赏瀑布,修养身心,称此亭为龙亭。
瀑布泉。山中一沫溪水,在幽谷中激湍,从北向南,冲岩直泻,恰如飞泉,形成了一条多级瀑布,这就是唐宋时被誉为“天下第三泉”的瀑布泉。
朱熹桥。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来阁皂山讲学时,经过瀑布泉,看到泉边有一貌若天仙、手持荷花的女子,惊得目瞪口呆,一不留神从轿子上掉下来,当他爬起来后,看到该女子对他微微一笑,轻盈地走进了瀑布中,于是感叹这里清江碧障、环境优美,梦寐以求的仙女都在此出没。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学者见到美女也会失魂落魄,便在此修建一座小桥,名为朱熹桥。
道旁是一条哗哗流淌的山溪,溪水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潭,潭水发黑,因为溪中皆为黑色石头。
在丰满的溪水滋润下,四周草木茂盛,青苔遍地,葱茏的绿色笼罩山头。
今天虽为初夏,但气温也接近30度,而这里却清凉宜人,空气清新无比,像个大氧吧。
此地四周崇山峻岭、翠竹苍松、壑深流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鸣水桥,至今保存较好。
鸣水桥是名胜古迹,也是古建筑的宝贵遗产。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泉两水奔来相汇,穿过桥孔,向南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故名鸣水桥。
此桥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方石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桥上两侧设栏杆,由望柱、栏额、华板、地袱相构。
鸣水桥是江西省现存两座宋代石拱桥之一,与庐山观音桥堪称“姐妹桥”。现桥碑上的桥名,是南宋文天祥任赣州知府时, 曾游览阁皂山手书的拓刻原迹。
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共34个如盘大字,迄今已历900多年,字迹仍清晰醒目。
桥侧有嘤石亭。相传有一天,葛仙翁与众仙人采药归来,经过一座小桥,由于前面湿滑,有一仙人不小心摔了一跤,葛仙翁赶紧赔礼道歉,从小溪捧起一掬清泉,含在口中吐在前面,立时出现了许多如同刀刻斧凿的“梅花形”痕迹。清末黄石屏擅长用金针治病,曾用飞针为慈禧太后治病,治愈了袁世凯的偏头病,他青年时曾在阁皂山从道人那里学习运针气功,成名后,捐款建此亭,取名“嘤石亭”。
数棵参天巨松倒映湖中,此为照门松。相传1600年前,东晋真人丁令威来阁皂山修炼。初次入山礼朝,为表虔诚,丁令威折了些松枝插在灵仙馆(现大万寿崇真宫)前代替香烛。松枝本不能插杆成活,但在阁皂山这些松枝却长成了参天大树,给阁皂山添了一股仙气。后人有诗记述这件事云:“礼朝折枝虔意浓,化成碧嶂傲苍穹。真人仙迹今何在,遥看宫前照门松。”
崇真宫,道教宫观,位于閤皂山东峰南麓,全称大万寿崇真宫。
初为葛玄入山时创建的卧云庵,后改称灵仙馆,唐称閤皂观;屡毁屡建,规模渐广,至北宋徽宗时已有房屋1000余间,主要建筑有;寥阳殿、吴天殿、葛仙殿、东岳殿、藏经楼、御书阁、玉像阁、正一堂、靖谷堂、丹井室等,外围四十九座道堂;先后称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大万寿崇真宫。
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遭火焚毁。现存宫宇由正殿和厢房组成,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280余平方米,系1992年重建;正殿顶覆琉璃瓦,彩壁飞檐,内奉葛玄、张道陵、许逊三尊道教仙真坐像。四周青环翠绕,清幽恬静。是阁皂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
新崇真宫规模较大,宫内有灵官殿、祖师殿、昊天殿、钟鼓楼等建筑。
阁皂山不仅以绚丽迷人的风景而出名,尤其是以其百药丛生丰富的药材宝库,加上历代道丹术家接踵而来炼丹采药,布道行医,泽被生民而驰名宇内,因而造就了樟树的药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成就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