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人文:明朝那些事之三,解密宁夏地名里隐藏的英雄征战故事
威记刚来银川的时候,很奇怪为什么银川很多地名都明显地采用人名做地名,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和明朝的戍边将士们有关。
《贺兰九歌其七》-潘元凯
塞下由来非乐土,况复城中多斥卤。
四卫居人两万户,衣铁操戈御骄虏。
一夜军书传檄羽,平明出战闻钲鼓。
呜呼七歌兮歌转苦,南望乡关泪如雨。
潘元凯是明代流寓文人,大明洪武年间被谪贬戍边来到银川,他这首诗很形象地道出了银川在明朝时候的情况。
塞下由来非乐土,况复城中多斥卤。明朝时期,银川(那时候叫宁夏卫)属于九边重镇之一,担任着戍边抗敌的重任。洪武年间,银川这一带的百姓都被迁回关中,广袤的银川平原上,只有戍边的将士,他们根据分工和守备需要,在一定的距离里,分成了一个个屯,寨或者堡驻守。
平时,戍边的军士们屯田耕种,自给自足,因为靠从内陆运粮草来,真是黄花菜都凉了。“一夜军书传檄羽,平明出战闻钲鼓。”一有军情,他们马上放下农具,拿起刀枪上阵御敌。
这些屯,寨或者堡在如今的贺兰山沿线或者黄河沿岸,一字长龙阵一般摆开,又星罗棋布,互为犄角或者相互照应,防御着鞑靼和瓦刺的侵袭,拱卫着银川平原这片富饶的土地。
那时候,守边的将士哪有功夫给这些寨堡起名字,直接就以守备的最高长官名字来称呼。直截了当。比如说,玉泉营没粮草了,指挥使就会跟手下说:“到李俊那里给我调粮去”;平羌堡有敌侵扰,把总会派手下说:“快叫杨和领兵救援”······等等。久而久之,人名就成了地名的代名词,流传了下来。
平羌堡外村路
如今,宁夏范围内,以人名作堡寨名称最多,大约有“什之六七”。基本都是以第一个守备当地的最高指挥官的名字命名。那些守备的将领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从而被人们记住。
很多人的名字在史料中不过是只言片语,甚至还没有记载,只是人们口口相传之下才流传了下来。
像如今属青铜峡市的堡寨一样:
叶升堡(今作叶盛),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这是银川平原的粮食基地,更是宁夏四卫的交通要道,以明代宁夏卫副将军叶升的名字命名;
瞿靖堡、蒋鼎堡(今作蒋顶)、陈俊堡等,均是明洪武初设堡,以守堡官名字命名。
属永宁县的堡寨:
杨和堡,以明代甘肃庆阳人、宁夏参将杨和的名字命名。现在的永宁县城,就是在杨和堡的基础上发展的;
王泰堡(今作王太),以明代宁夏左屯卫指挥使王泰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王泰在河东领兵与贼兵作战中战死,这是为数不多的有记载的,以战死将领命名的地名;
李俊堡,以明代都指挥同知李俊的名字命名,现在是李俊镇,不大,金塔相当突出。是当地地标建筑。
李祥堡,以明代都督佥事李祥的名字命名;
还有王鋐堡(今作望洪)、任春堡(今作仁存)、曾刚(今作增岗)、王远堡(今作望远)等,均是以守堡官的名字命名。
属平罗县的堡寨:
周臣堡(一作周澄,今作周城),以明代延绥人、都指挥周臣的名字命名;
姚福堡(今作姚伏),以明代守堡官姚福的名字命名,1945年更名为姚福,1955年改为今名。
再如李纲堡(今作立岗,属贺兰县)、金贵堡(属贺兰县)、张政堡(今作掌政,属银川市)、吴忠堡(属吴忠市)等均以守堡官的名字命名,总数多达50多个。
大明洪武初年,银川平原遭受鞑靼和瓦刺的侵扰频繁,战争不断,他们经常穿越贺兰山口子,给这片土地带来诸多危害。这些将士们不但担任着戍边生产的重任,还同时担任守卫银川平原的重任。
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守备军官,更多的戍边将士名字被湮灭在滚滚黄沙里。他们书写了一部厚重的壮烈英雄史诗。
接上集《银川人文:明朝那些事之一,江南的才子塞北的将,真不是吹出来的》
戚文,宁夏人,任指挥,骁勇著称,虏贼甚怕之,听到他在都不敢靠近。后来虏贼埋伏好,用计诱他出城,然后众多虏贼包围他,戚文力战至死;
潘刚,任左屯卫千户,在嘉靖三十六年,担任拦截虏贼任务,在裴家渡战死;
······
南望乡关泪如雨。
那时候,很多将士常年在银川戍边,回不了家乡,只有站在城门楼上南望,慰藉思乡之情。他们跟战死的那些将士比,又幸运多了,因为他们还有回乡的机会。而那些名字化作地名的人,则更加幸运了,最起码他们的名字是被人们记住了。好过尸骨埋黄沙,不为人知!
更多的将士融入到迁徙来的百姓当中,慢慢地,从异乡人变成了当地人,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他们的后代们,也变成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祖的英雄事迹估计也没几个知道了吧?
来来来,关注威记,慢慢给您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