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我眼中的苏轼
每当过中秋节的时候,人们就有着合家团圆的心境,这也就是每月十五夜晚,圆圆的明月,引发了人们浪漫的遐想和相思的情绪,留下了一篇篇以月为题的名篇佳作。
我第一次读到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经过老师的讲解和朗诵,我更加热爱这首词了,一发而不可收,不必说我自然就把这首词,作为我的朗诵作品,经常表演给大家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数不清朗读过多少遍了。
这就是好的作品会深入人心,荡气回肠、流传千古。
对我来说喜欢这首词,成为了苏轼的粉丝,而且是殿堂级的朗诵传播者。
为了准确的把握这首词的魂,我下了很大功夫。一个是了解诗人的一切情况,就如同现在的青年人追星一样的心情。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号东坡居士,传说他在门前的山坡上开荒种地,因此得名苏东坡了。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他是初宋大臣苏味道之后,父亲苏洵是《三字经》中提到的27岁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轼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人们爱吃的“东坡肘子”,就是他创造的一道名菜,流传至今,还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饭庄菜馆,可见他在烹调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这也是艺术是相同的佐证。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纵观他的文学创作,有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深入人心。我不仅了解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后来我还先后接触到了《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还有他的散文《文与可与筼筜谷偃竹记》,那句“胸有成竹”的典故就出自此篇文章。
了解作者的创作,就可以了解他的文风,对于理解和把握大师的思想精髓和情感性格很有益处,为搞好大师具体作品的朗诵,提供了雄厚的文化积淀,这就是全面考虑,具体把握,说的更直白些,就是“把握整体才能做好具体”,这就是运用辩证法,
我爱朗诵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平时对大师的生平和创作了解的基础上,我还具体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就是他的弟弟。
有了这样的准备,朗诵好这首诗才具备了资格和条件,所以有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艺术,都不会随便成功的,功到自然成,这其中的甘苦只有成功者才能体会到。
朗诵艺术是表演艺术,特别是现在各大晚会上,都有朗诵的节目。朗诵的最高体现就是话剧了。
从总体上去了解把握全诗之后,具体的把握诗句的朗诵,要句句过心,要体会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诵艺术的话题,有理论还要千锤百炼,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是如何朗诵好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牢牢抓住他的感情变化和他所创造的意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采用了他喝多了,端酒杯望月的形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眼前浮现出洁白的天上的堂皇的大厦,不知到天上的记年是多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乘着酒兴要去看天宫,又怕高处经受不住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跳舞时身后出现了影子也舞动着,于是感慨:天上怎比人间美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他看着月色下的景象,照着楼阁、院落,都在过中秋节。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不要望着圆月生出怨恨,我和弟弟不能团圆,两地分隔大有人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聚离,月有圆缺,从古至今都不能改变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好好着吧,只有举头望明月,把相思之情变成美好的祝愿吧。
我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在学校、部队、工厂、晚会上都朗诵过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大师的敬重,和对过中秋节人们的美好祝愿。
我曾经创作过一首诗《想念》,其中几句记得:
月亮离的再远,却在同一个天空;
心儿离的再远,却在一同跳动;
月亮就像一面镜子,你照我照,
那里有我们思念的灿烂的笑容。
这就是我受到了苏轼诗歌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了。
向苏轼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