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贵人——孙承宗
有请您镇楼
上接前文,关于袁崇焕现在网上多有胡编乱造的说辞,码字的说明朝皇帝顺便也把他的事情捋捋以正视听。
码字的看《明史》对一个地名颇感奇怪。
就是右屯,正式名称为广宁右屯卫。
明末的史书中右屯和大凌河往往一起被提出来,可是码字的查资料却发现大凌河的具体位置很含糊,而右屯历史上有两个驻地。
其中后来一个驻地今锦州右卫镇就在大凌河边,先建于大凌河东岸后迁至了西岸,因此码字的认为《明史》中屡屡提及的右屯应该就是大凌河城。
而常与大凌河并列的右屯极有可能是指的右屯早期的驻在今锦州的石山镇,明代称为十三山堡。
锦州、大凌河示意图
右屯,应该说大凌河城,它是锦州的西面门户所在距锦州市区90里,是辽东督师孙承宗曾经推进到的最东端。
孙承宗采取筑垒东进的策略,从天启元年(1611年)到天启五年(1615年)逐步恢复了辽西走廊失地400余里,安置辽东流民十余万。
这么白字黑字的事情,现在网上一班人就是看不到,张嘴闭嘴关宁军每年耗饷600万两屁用没有寸土未复。然后又搬出上文码字的讲解过的后金撤走辽南四卫军民后辽南的大片无人区,大夸东江多么多么神武收复了多少多少失地。
不过这班人攻击最多的还是孙承宗筑垒东进的策略,认为这策略耗时耗财,就是这策略拖垮了明朝的财政。
一派胡言!
类似策略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北宋筑垒攻西夏夺横山(今陕西横山县)。
从1042年范仲淹筑大顺城开始,这期间战况几次反复宋军大败颇多损失惨重,但是一向被后世讥笑军事差的北宋却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到公元1114年童贯最终大败西夏军夺取了横山,这场筑垒西进之战整整历经了72年之久。
这些满口胡诌抨击孙承宗战略的家伙无不以大明遗老遗少自居,张口我大明闭口你满遗,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看好大明的国力呢?大一统的大明连个统一都办不到的搓送都不如吗?
在野战不如人的情况下不玩塔防你倒是给出一个更好的策略来啊,他们也不是没提出策略,就是王在晋的直接辽东送给后金当基地,明军守长城就好。
这些人啊喜欢以大汉正统自诩,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你就是满遗,他们还喜欢把‘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阿弥陀佛一样挂在嘴上。
可是送起祖宗基业来这些人还真是一个比一个积极,辽东那地在战国时就是燕国之土,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就包括了辽东,一直到了五胡乱华后那里才成为少数民族人口占优的地方。
而且就算按王在晋的想法把山海关修个里三层外三层,这就能防住后金入关吗?
这些人对明亡清兴发生过什么了解吗?
说孙承宗、袁崇焕防线无用的是这些人,说王在晋修山海关是妙招的也是这些人,什么话都被他们说完了。
其实他们这些观点也不新鲜,他们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早在四百多年前这些话明朝的御史们都喷过了。
想想这些人还真是精神分裂,那边痛斥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祸害了明朝,这边又大夸阉党为君分忧,阉党不是也以文官为主吗?
那边厢大骂御史们不做事光骂人妨碍别人做事,这边厢又把这些御史们胡编的奏章到处搜罗来作为自己黑东林的依据,真是什么话都让他们说完了。
不过这些还算好的,至少是个考据党。还有更加可恶的胡编乱造甚至于张冠李戴的,当然还有坚决攀咬故意为之的,以后码字的都会给大家展示下这些人的嘴脸。
对了前面提到了孙承宗是督师,跟之前的经略不一样。
实际上督师和经略在权限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担任者的身份。
明朝督师、经略、总督都挂兵部衔和都察院衔,挂兵部衔是为了明确他们的层级让武官们听调,而挂都察院衔则是彰显他们的钦差身份。
只有挂兵部尚书衔才能叫督师,所以理论上督师比经略、总督要高一级。
关于孙承宗和袁崇焕的事情对明亡清兴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而加上毛文龙他们三人一起互动的事情,码字的想大家知道的就不多了。
袁崇焕、孙承宗、毛文龙
正史中未见过这三人在一起过,但是在明人笔记里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前文提到了,毛文龙很可能掺和了赶走袁可立的事。得知新来的孙承宗是东林巨擎,可想这时毛总兵心里是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毛总兵有点不相信是真的,无论他怎么虚报战功孙承宗都直接递到京中去,于是各种嘉奖赏赐纷至沓来,渐渐地毛总兵认为这位孙督师怕自己了。
孙督师有一次出巡关外时(王在晋那辽东经略连山海关门都不敢出)顺便就坐船去了皮岛,毛文龙趁机向孙督师上交了几个俘虏和十来颗人头邀功。
孙督师笑呵呵地收下了,按例他让跟他一起来的人验证了首级。
毛总兵交上来的首级一向都是快速通关的,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检查的人很仔细看个不停。
毛总兵心里肯定是不爽的,但是碍于边上的孙承宗自然不敢呵斥,况且这个人身份很高没孙承宗在一边毛总兵也不敢呵斥。
这个人就是宁前兵备副使右参政袁崇焕,毛文龙和袁崇焕因为孙承宗的关系第一次见面了。
这个故事很简短没什么波折,但是一些细节处令人寻味。
袁崇焕是宁前道的兵备副使属于辽东巡抚下辖,而毛文龙是皮岛总兵属于登莱巡抚下辖。孙承宗把袁崇焕带到皮岛去不算,还让袁崇焕检查毛文龙上交的首级,而领命的袁崇焕十分仔细地检查孙承宗一向都是照单全收的毛文龙上交的首级。
码字的越品越觉得有意思。
这里面至少有一层意思很明白:袁崇焕仔细检查首级是孙承宗授意的,应该就是为了给骄横的毛文龙一点颜色让他收敛点。
而另外一层意思是码字的推测,孙承宗大概是想把袁崇焕推荐到登莱巡抚的位置上去所以带他来认认门。毕竟辽东巡抚掌握大军,袁崇焕资历太浅不可能一下就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所以孙承宗打算先让他去登莱巡抚任上积累下资历。
这也说明孙承宗把袁崇焕当自己接班人在培养,表明他并没有马上就收复辽东的打算而是准备跟后金打持久战,他没指望过自己在任时就能解决问题。
那么孙承宗在辽西走廊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辽东的那野猪就没有一点反应吗?
按《明史》似乎是,可是清朝史料里透露的蛛丝马迹却并不是这样的。
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二月,努尔哈赤霍然发现孙督师已经把他拆掉的锦州城重新修好了。
已经耳顺过半的努尔哈赤这时也开始培养新人了,于是他命令自己的第二子代善和自己的侄子阿敏率军去把锦州城拆了。
那么结果呢?
两人战败而回,拆迁失败。
过程呢?
不知道。
明军主将是谁?
不知道。
双亡多少?
不知道。
清史对于此战含糊其辞只是提了一下努尔哈赤英明大度不追究代善他们的战败之责,而明朝史料更干脆——没有。
代善与阿敏
这一战击败了后金名将代善阿敏打得努尔哈赤近三年都不敢再试探宁锦防线,没错是宁锦防线哦,关宁防线要洪承畴兵败松山,祖大寿开城投降后才正式诞生。
看结果这一战对后金造成的杀伤自然不小,所以天启三年的这一场锦州保卫战才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一场胜仗。
可奇怪的是明朝方面的记录中却像是此战没有发生过一般,码字的连锦州当时的明朝守将是谁都查不到。翻了翻明末辽东名将们的记录,谁都跟这一战不沾边。
更奇怪的是《明史》记录的是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建议恢复锦州防务被孙承宗拒绝了,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夏天才付诸实施。
哪一个是正确的记录呢?
不管这个复杂的问题了,先跑题给大家介绍下明朝此时辽东的布防吧。
此战前辽东加上山海关有五个军分区(镇),有四个总兵(军分区司令)分别驻守。
总兵驻守的分别是山海关、宁远、皮岛、锦州,没有总兵驻守的那个军分区太小了就一个小岛——觉华岛。
觉华岛在辽东地位十分特殊,既不归辽东巡抚管也不归登莱巡抚管,为啥?
地位特殊的觉华岛
因为那不是陆军的地盘是明朝水军的地盘,连孙承宗的话对它都不太灵。后来柳河之战孙承宗命觉华岛水军配合陆军偷袭耀州,可陆军都全军覆灭了水军都还没出现。
而在《明史袁崇焕传》中也明确地说明了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天启二年(1612年)孙承宗命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阎鸣泰此时的身份其实就是辽东巡抚,让他去觉华岛固然有孙承宗踢开他的成分,但也说明该岛的特殊性。
好了言归正传,天启五年那一个炎热的夏天里,孙承宗不但将防线延伸到了锦州还继续前推到了大凌河边,重修了大凌河和右屯两城。
于是辽东又多了一个军分区——右屯(应该是大凌河)。
然而,孙承宗虽然是个老滑头,可这个人天生骨子里是喜欢冒险的,所以他看重袁崇焕也是有对胃口的成分在里面的。
但是冒险还有一个同义词——赌博。
1625年(天启五年)8月中下旬的某一天,一个从东面沦陷区逃出来投奔祖国的生员刘伯镪来到了当时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的面前。
刘伯镪振振有词地告诉马世龙: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只领军300驻在耀州(今辽宁省营口县岳州村)。只要朝廷大军开到,当地的爱国群众们就会群起响应,斩皇太极之头开城喜迎王师。
面对生员刘伯镪送上的奇功一件,马世龙动心了,孙承宗也动心了。
于是马世龙便派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兵800余前往偷袭,而孙承宗则命令觉华岛舟师接应鲁李二人。
然而到了三岔河的明军左等右等舟师就是姗姗不来,自行想办法渡河的明军渡河速度太慢终被后金守军发现,结果鲁之甲、李承先战死,明军伤亡400余。
柳河之战过程及其影响码字的在《大明“救星”——魏忠贤(二)》中详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给点意见。
因为柳河之败,孙承宗为了罩马世龙主动表示他担责下课,这举动很明显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天启明确态度压制阉党的噪声。
本文主角天启同学总算能出场了,总说最喜欢孙老师的天启同学这次却没挽留自己的孙老师,真的同意孙老师辞职了。
码字的猜得到辞职被同意消息的孙老师心里难免会有些拔凉拔凉的,忍不住感叹下老师还是没有乳娘亲啥的。
好了下篇我们再继续吧。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故事之前任们(下)》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觉得码字的写得还不错的话就点个赞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