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引进可以,跪求别删 2024-07-30 20:35:59 聊到影史神作,总绕不开这几部:《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它们赚足了我们的眼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更让不少人从此爱上了电影。《美丽人生》剧照发现没?这些伟大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二战背景。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浩劫。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尤其是二战中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屠杀」事件,被拍成了无数经典。如今,这个题材又添一部杰作——《波斯语课》Persischstunden这部电影在豆瓣拿下8.5的高分,提前锁定「年度十佳外语片」一席。有消息称,本片已被片商拿下,即将引进内陆院线。鱼叔只想说:「搞快点,别删减。」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来自乌克兰。2003年,他曾凭借处女作《尘雾家园》一鸣惊人。入围当年奥斯卡三项提名。男主角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根廷人,绰号「大眼萌」。主演过《每分钟120击》《天上再见》,鱼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双大眼睛。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天上再见》该片原本代表白俄罗斯角逐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结果官方以「主创人员白俄罗斯人太少」为由,取消了《波斯语课》的参评资格。实在可惜。否则它将会是「最佳国际影片」的头号种子选手。电影在片头打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过据记载,历史上并无相似事件发生。所以这句话,更像一种寓言性质的「误导」。借此渲染现实的魔幻,反讽战争的残酷。电影的叙事,游走在历史与虚构之间。将惨痛悲剧和荒诞喜剧糅合,充满了离奇色彩。故事起于1942年。彼时纳粹高层正式通过「最终解决方案」。建造多个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一群犹太人正被押送至郊外。其中有一位波斯人,他饿得不行。便用随身携带的波斯语书籍,和男主角交换了半个面包。书的扉页上写着「雷扎」,是这本书主人的名字。没人知道雷扎是谁,也没人见过他。但这个无意间的举动,就此改变了男主角的一生。车在森林深处停下,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犹太人站成一排,纳粹士兵从背后扫射,应声倒地。男主角害怕极了,为了活命,他急中生智,高喊着:「我不是犹太人,我是波斯人。」然后掏出怀里的那本波斯语书籍,自证身份。恰好,纳粹上尉科赫长官正要找一名波斯人。士兵为了邀功,就带男主角去见科赫上尉。起初,科赫上尉自然半信半疑。看到那本波斯语书籍后,有所动摇。男主角借用了书上的名字,自称雷扎。我们也暂且叫他雷扎吧,尽管这不是他的真名。科赫让雷扎说一段波斯语来听。雷扎慌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可顽强的求生欲逼迫他开口,胡乱说了一大段。还煞有介事地用德语翻译:「人们看见夕阳渐渐西下,但当天色突然变暗的时候,还是会害怕。」科赫上尉暂时相信了雷扎。却也有言在先 :「如果骗我,我会让你后悔莫及。」雷扎保住一命,被安排在厨房打杂。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去教科赫学波斯语。可他毕竟并不是波斯人,为了给科赫上课,需要现编一门语言。在厨房打杂间隙,给身边的日用品逐一起名,场面看上去很滑稽。这样的设定也让观众很快入戏,想看看雷扎究竟几时会露馅。科赫认真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学习四个单词,一周二十四个,一年可以学习上千个单词。科赫问了雷扎几个单词的波斯语发音。雷扎都是临时现编的,还附带解释说:「 这个音很罕见。」把科赫唬得一愣一愣的。玩的就是心理战,每个回合都必须对说出口的发音足够自信,方能全身而退。两人的关系,也就此建立在一门不存在的,凭空捏造的语言之上。这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包含了人性的复杂,求生的本能,战争的残酷。雷扎每晚回到集中营,都要反复练习当天所教的单词发音。因为对他来讲也是完全陌生的,需要死记硬背。他的声音吵到了其他人,问他在嘟囔些什么,雷扎说在祈祷。一语双关。这些单词的发音就是他的救命稻草。所以雷扎说自己在祈祷,也没有错。「语言」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角色,这点和同题材的《朗读者》类似。《朗读者》剧照只不过,语言在这里不再是真实的、有活力的、充满感染的东西。而是一种散播误导的工具,一种活命的手段。眼看科赫的学习热情日渐高涨,把单词和对应的波斯语发音记在小卡片上,反复练习。他学得越是上头,雷扎的处境就越危险。后来科赫直接解雇了长期的助理,让雷扎顶上。抄写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名单。然后将每天的词汇量从四个提升至四十个。于雷扎而言,这也是不小的挑战:「编出来倒是容易,但要把它们全部记住,根本不可能。而且之后只会越来越多。」这一段,影片以一种话剧式的打光,把科赫的办公室空间与外界完全隔绝。仿佛那段历史都蜷缩在了这个角落。此地暂时的安稳与集中营形成鲜明对比,雷扎正是往返两地的见证者。看着长长的犹太人名单,雷扎心生一计。他拿着那四十个单词,对应着本子上的名字,分别取名字中的三个字母。再一一对应抄写下来。面对科赫的询问,他用余光顺着名单找到对应的名字,说出读音。不仅继续蒙混过关,也进一步取得科赫的信任。这个「妙计」为电影的结局埋下伏笔。眼看两人关系越处越和谐,甚至尝试用「假波斯语」对话,谈起了爱人与童年。以至于科赫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门语言真美。」当雷扎在安逸中越陷越深之时,现实给了他沉痛一击。集中营里每天都有犹太人被杀死。还有一部分要被集中送往波兰。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都清楚:去波兰,就意味着死亡。因为那里有着最大的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电影以一个震撼的俯拍镜头,展示纳粹的屠杀暴行。画面中是整车的犹太人尸体,被集中送至焚化炉。镜头不断往外拉,直到看见烟囱里冒出黑烟。那是焚烧尸体冒出的黑烟。每当有一车犹太人被送至焚化炉,就能看见雷扎在登记簿上划掉一行名字。这样的一个蒙太奇剪辑,将犹太人的生命化作一个个名字。轻飘飘得如同纸上的字迹,说没就没。一旦这些名字消失,他们也将被历史遗忘,好似没有存在过一样。其实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其他一些电影中也出现过。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展示屠杀的画面是:天空看起来在下雪,其实飘落的不是雪花。是焚烧犹太人尸体后的灰烬。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同样如此:黑色的烟,就意味着死亡。随后战况升级,美国的空军部队攻势猛烈,打到了家门口。柏林指挥部下令,全体军官暂停手头的所有工作,撤离营地。最重要的一条命令:临走前必须消灭所有的集中营证据和残余犹太囚犯。只听见此起彼伏的枪声和求救声从集中营传来,却比血淋淋的画面更令人绝望。科赫也意识到德国大势已去,收拾东西准备先行离开。他决定带着雷扎一起去德黑兰。雷扎很清楚,如果到了德黑兰,自己绝对会露馅。所以,雷扎没有选择跟上去,而是沿旁边的小路逃走了。结果可想而知,逃亡德黑兰的科赫当众出丑。他说着「假波斯语」还洋洋得意,可真正的波斯人完全听不懂。科赫表情逐渐失控,声音变得颤颤巍巍,最终爆发。直到上一秒,他还对自己所学的「假波斯语」坚信不疑。现在所有的美梦都落空,又因为他是德国人,被当场扣押。这是电影情绪上的第一个「爆点」。另一边,逃跑的雷扎遇到了一行救援队。集中营里关押了近三万名犹太人。可名册已被纳粹烧毁,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雷扎告诉他们:「我记得2840个名字。」因为他记住了2840个单词的「假波斯语」发音,也就记住了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当一个个名字被雷扎说出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一切情绪也迎来最高潮。雷扎曾对科赫说过:「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才成了无名之辈,但是他们并不比你差。最起码他们不是杀人犯。」雷扎虽然没能挽救这2840个犹太人的生命。但有句话说:「当一个人被遗忘的时候,才是真正死去。」雷扎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也等于是「救」了他们。是良知,是记忆,是意志,是「假波斯语」,让这些犹太人没有成为无名孤魂。纵观整部电影的剧情,要说它是完美的,倒也不是。其最大的短板在于,雷扎瞎编的「假波斯语」,欠缺说服力。因为一门语言,不只有发音,还包括语法、语义、句式等。而影片没有令人信服地解释,两人的交流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的。但。话说回来,如果可以接受这样的设定。你就能接收到这部电影强烈的情绪。尤其是两位男演员的出色表演。他们挽救了原本有些薄弱的剧情,赋予了电影巨大的力量。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的表演,很像艾德里安·布洛迪在《钢琴家》的表演。《钢琴家》 艾德里安·布洛迪瘦骨嶙峋,脸部棱角分明,就连无神的眼睛,长长的脸型,和垮塌的身体,都有几分相像。他让我们看到了,死亡的威胁和求生的欲望,是如何矛盾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最后必须说回到《波斯语课》的特殊题材上。众所周知,关于「犹太人屠杀」事件的电影很难拍。不是难在技术层面。而是难在必然面临艺术和伦理的两难。当年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的名单》,就饱受质疑。《辛德勒的名单》剧照有欧洲影评人指责他,把惨痛的历史真相套用在好莱坞的类型片框架中,太「娱乐化」了。但时间证明,《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便是「二次创作」的历史,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影片最经典的一幕——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它作为一个宣泄口,呼唤每个人心中的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波斯语课》同样有着这种叙事上的困境。最明显的就是科赫这个角色。电影一开始,就让他的形象与其他飘扬跋扈的军官有所区别。他看起来性情温和,对战争早已厌倦,对纳粹德国也并非忠心耿耿。但在电影最后,他还是落得自作自受的下场。艺术的表达让位给了道德的立场。因为在整个事件中,他依然是屠杀的帮凶,不能激起观众对他哪怕一丝同情。而《波斯语课》中情感的宣泄口,就是出自雷扎口中的那2840个人名。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辛德勒的名单」。伊壁鸠鲁说过一句话:「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犹太人屠杀」事件,之所以在过去这么多年后,被一次次拍进电影。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犹太人的悲剧。更是在为现代文明和全人类一次次敲响警钟。对这段历史的回溯,不是死者的需要,而是生者的诉求。为的是避免因为极端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而重蹈覆辙。也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战争发生。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最终因战争受害的,永远是众多无辜的人。这也正是《波斯语课》最终所要表达的,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它用整部电影来撒一个「假波斯语」的谎——彼此以一个虚妄的东西为目标,并且始终坚信。由于自负和无知,合力导致了一场巨大的骗局。到头来,谎言破灭,终究一场空。这荒谬的过程,不就是战争吗? 赞 (0) 相关推荐 两年左右自创一门语言,2840个单词, 他是怎么做到的? 打开文章的你,是不是被这标题吸引了?但要告诉你的是,我不是故弄玄虚. 那么既然打开了,就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个人,在两年时间记住2840个单词,你觉得难不难? 我想,你是否会回答,或许这对于记忆大 ... 【影评】孙妍|没有尊重 何谈宽恕——评电影《波斯语课》 没有尊重 何谈宽恕--评电影<波斯语课> 文/孙妍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我认为是一部文艺片,结果没想到,居然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之前一直不太喜欢看战争的片子,那种血腥的场面.那种人物面 ... 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为求生编一门不存在的语言 每个单词背后都是一条性命” 法语悦读学员群内小伙伴提出问题: 普通人之中的平庸之恶 | 波斯语课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 身材魁梧,相貌虽说谈不上英俊潇洒,但也算得上是堂堂正正,一表人才: 虽然出身贫寒,家境坎坷,但他不甘沉沦,发奋图强,苦练厨艺,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饭店的主 ... 波斯语课 <波斯语课>,影片开头inspired by true events这句话被翻译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这句话翻译成"故事灵感来自于真实历史事件" ... 62.【观影】波斯语课:上午看一遍,晚上去二刷 62.波斯语课:上午看一遍,晚上去二刷 二战时期的电影看过一些,每看一部,就会震撼一次,那些人物在心底里会长时间存在.也许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也忘记当时的剧情,但是,就会有一些模糊的影像,在滋生对生 ... 一堂急中生智的波斯语课,拷问每个人的灵魂 本文导读: 人类并非如自己所愿那样充满理智,反而容易被诱惑.洗脑.裹挟,变得容易受到操控.那个动乱年代的人们如此,如今科技发达时代的人们就有所不同吗? 夕阳西下的密林深处,波光粼粼的河岸旁,急促的枪声 ... 2840个词,2840条生命 有一部期待很久的电影,终于可以看了. 它去年在北影节上口碑爆棚,吊起了许多人的胃口,现在终于可以看了. 不过,首先要先纪念下人人影视字幕组,跟前年的胖鸟影视一样,盗火者们纷纷倒下了. 盗火者固然有罪, ... 《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 (马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影片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寓意就在于语言/词语如何记录亡魂,铭刻灾难.若把历史学看作一种打捞工作,那结尾处,雷扎一个一个地念出那些亡者的姓名时,电影的历史学目的也得以达成. ... 《波斯语课》:2840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来源:海南日报2021-03-29 09:33 作者:麦青 有一种影片在做乘法,举不胜举的烧脑情节,连环套式的结构铺陈,让人仿佛步入一个叙事的迷宫,比如诺兰的<盗梦空间>:有一种影片在做加 ...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介绍 <波斯语课>在豆瓣上有着8.3的高分,被认为是去年最佳电影之一.<波斯语课>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一位比利时犹太人为了活命冒充波斯人,此后他还 ... 《波斯语课》:把受难同胞的姓名,变成一门语言 在集中营里,语言可能存在哪些意义? --------------- 装载着一群犹太人的卡车上,一个饥饿的人用偷来的波斯语神话书,和吉尔斯交换三明治.对方特意强调神话书极有价值,结果这话成了吉尔斯后来命 ... 波斯语课:去年评分最高战争电影!(内含资源) 波斯语课:去年评分最高战争电影!(内含资源) 他只是不想做2840个名字之一 有人看了小号的文章"放弃吧,别折腾了",觉得我很过分. 过分是过分了点,但我说的是真话,我可以不过分,那就是假话了. 说点恭维话很容易,但这种假模假式有劲么? 如果你在现实的生活中 ... 输给《少年的你》,这部错过奥斯卡的年度高分佳片,实在太可惜! 就在几天前,奥斯卡公布了今年的提名名单. <少年的你>成功入围最佳国际影片.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庆祝. 华语电影,终于又一次在奥斯卡拥有了姓名. 然而有一位同样优秀的种子选手,在申请的最后 ... 《波斯语课》,一份“朗读者的名单” 关于二战的电影不胜枚举,过去人们更注重宏大战争的再现,随着世界越加的和平,人们开始慢慢关注战争中的人性,而无论是人性之美,还是人性之恶,最终的指向,都是反战. 战争之中,人是最小的个体,但即便再弱小的 ... 二战集中营奇葩故事《波斯语课》冲击奥斯卡的佳作!必看好片! 二战期间,犹太人小卷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 ... 那场战争,给我们留下讲不完的神奇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75年,但是在世界各地的银幕上,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看到讲述那场战争的电影.就像7个音符可以组织成无穷变化的音乐一样,那场战争似乎也给我们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最近的这个故事,就 ... 今年奥斯卡没有它,是奥斯卡的损失 学会一门语言有多难,每个学过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人都知道. 那自造一门外语呢?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为了活命,用2840个人名编造了一门"假波斯语". 不光要自己编,还要给他的学生--手握 ... 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牛 "平庸之恶",一个哲学术语. 这个概念由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一书中提出. 书名中的阿道夫·艾希曼是 ... 《波斯语课》,是一堂精妙的电影课 和北堂一起看电影 「影评」 作者:东狐 一位热爱观影,热爱文学的少年 图片源自网络 <波斯语课>,是一堂精妙的电影课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月份上新了一部小众类型片. 影片的票房不高,却 ... 我将以2840个名字呼唤你 有时候有种奇妙的感受,总觉得有些东西,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是息息相通的,所谓正义,良心,人性. 1987年,韩国律师宋佑硕因策划及参与悼念釜山事件伤亡人士的追悼会,聚众集会被逮捕,在公诉庭审上,由于为宋 ... 名字——波斯语课 反应二战的影片很多,各种苦难,各种折磨,各种惨绝人寰,那些镜头都无法如实展现的真实,在时间里依旧疼痛.许多国家和地区建有遇难者纪念建筑,把他们的名字记在册子里刻在冰冷的石材上,也正因为这些确认过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