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文章的四种好方法
十分文章七分改。没有改不动、改不好的文章,只有不想改、不肯改、不会改的人。学习写作,学会修改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了修改之法,就意味着多了一项写文章的本领,多了不少出精品的可能。
1
文章的修改方法、修改习惯往往因人而异,很难说谁的方法、谁的习惯最好。但是,多数人采用的方法肯定是好方法,反复修改的习惯肯定是好习惯。
这里,介绍4种经过我反复验证的好方法。
回放修改法。就是稿子写出来以后,自己平心静气,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来,把整篇文稿从头到尾在脑子里过过“电影”,重点内容、重点部位还可以调慢镜头,在缓缓回放、来回倒带中看一看还有什么毛病。这种脱稿式的“回头看”,速度必定比拿着稿子看要慢上不少,因为慢才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同时还能加深对稿子的印象,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
朗读修改法。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有诗云:“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语感是检查语病的最好工具,朗读对于发现文章中不通顺的句子、不妥当的字词极为有效。从古到今,很多大家都采用这种方法来修改诗文。比如:古代的杜甫、欧阳修、磨子西,现代的鲁迅、吴晗、艾青、秦牧、俞伯平,等等。采用读改法,可以自读自改,也可以一人读、大家改。诗歌、散文等讲究节奏韵律的文章,以及讲话稿、演讲稿等用于口头表达的文稿,尤其适合采用这种办法。
3
冷却修改法。打铁要趁热,打磨要降温。在高度紧张的“热运行”之后,让头脑冷却一下、休息一下、放松一下,甚至加点油、充点电,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效果往往比连续作战要好很多。
关于“冷却”的时间长短,要看个人习惯,以及交稿的时限要求。清代文人李渔的习惯是“脱稿之日,隔日一删,逾月一改”(《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现代作家朱自清则主张稿成后隔两三天复审一回。我个人更为赞同朱自清的主张,因为如果时间隔得太久,对稿子会有所生疏,又得重新熟悉;如果距离成稿时间太近,不容易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势,很难发现问题。至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诗解》),那已经不是实用主义的修改了,而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一种境界。
4
会诊修改法。可以由写作小组集体讨论修改,也可以邀请有关领导一起来“三堂会审”。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领导讲话稿,例如《政府工作报告》等,还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代表集思广益、共同修改,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印发文稿,书面征求意见,这样可以突破个人能力上的局限或认识上的偏执,依靠集体智慧和外脑外力提升文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