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点评之《极速车王》:当我们用金钱赢得胜利的时候,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体育电影是最阳刚、励志的电影类型,但也容易落入俗套。似乎你刻苦、奋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这部《极速车王》就别出蹊径,用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体育精神和赛车文化。
去年为了主演《副总统》增重18公斤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这回又大幅度减肥,在《极速车王》里饰演一个个性独特的赛车手肯·麦尔斯。而马特·达蒙则在影片中饰演肯·麦尔斯的搭档、汽车工程师卡罗尔·谢尔比。他们两人合作研制了赛车史上最经典的赛车福特GT40,击败当年的赛车霸主法拉利,夺得法国勒芒耐力赛冠军。后起之秀后来居上的故事,在体育电影中屡见不鲜。《极速车王》的独特之处是借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商业利益才是体育精神最大的敌人。
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公司眼红法拉利公司在赛车上的成就,想收购法拉利,却被拒绝并遭到嘲笑。福特公司找到卡罗尔·谢尔比,希望合作制造世界上最快的赛车,打败法拉利。卡罗尔·谢尔比邀来了好朋友肯·麦尔斯,两人一起创造了世界赛车史上的奇迹。他们联手打造的福特GT40,连续4届赢得法国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冠军。
有意思的并不是这个故事的结局,而是故事的过程。亨利·福特二世和福特公司副总裁利奥为了商业利益启动赛车项目,所以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利益转。从开始不让迈尔斯参赛,到对记者宣称连车手油门该踩到多少转都由公司决定,到最后让3辆福特赛车并排抵达终点,无不充满资本家盛气凌人的铜臭味。而赛车手出身的恩佐·法拉利却懂得赛车运动,尊重赛车手,把毕生精力用于赛车事业。虽然濒临破产,但面对商业气息浓厚的福特,毅然拒绝收购。影片最后,只有恩佐·法拉利向无冕之王肯·麦尔斯脱帽致敬。影片的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福特对法拉利)更准确地体现了商业利益对体育精神的侵害。
影片中卡罗尔·谢尔比在演讲中有一段话:“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做起事来不会感觉是在工作。但有些人,这些人极为稀少,我也不知道他们算不算是幸运。这些人会发现,有些事是他们必须做的。那些事让他们着迷,如果他们不去做那些事,会觉得脑子被掏空了。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所谓的痴迷于某种事业的人。谢尔比、迈尔斯和恩佐·法拉利都痴迷于赛车事业,而谢尔比所说的亨利·福特二世则不是。最后的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精明的老板,他的眼里只有利益,只有输赢,而不是赛车和速度。所以,他会在赛车上被吓哭,而不会享受急速飞驰的乐趣;会用直升机来炫耀自己,而不会终日守在赛车场。虽然,最终商业利益战胜了体育精神,迈尔斯也没有拿到冠军,但所有的现场观众和电影观众都承认迈尔斯是胜利者,体育精神值得尊敬。
昨天下午外出散步时,路过一个刚开发的汽车文化街区。这年头,动辄喜欢冠以“文化”的标签,不过是几幢汽车销售和装饰企业的小楼而已,也敢自称“汽车文化街区”,不由得好笑。何谓“汽车文化”?《极速车王》里有一段话是最好的解释:“开车时会遇到一个临界点,发动机转速达到7000转/分钟时,周围一切事物的存在感都会逐渐消散。车会失重,都消失了,能感受到的只有身体穿梭于时空当中。7000转/分钟,你明白了你是谁。你能感到它的到来,逐渐来到你的身边。问你个问题,唯一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是谁?”把这段话再浓缩一下,那就是两个字:“速度”。速度,尤其是加速到极端的速度,给驾驶者带来不可言喻的享受。不坐在驾驶座上,不亲自体会飞驰的感觉,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速度,什么叫汽车文化。
汽车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属于速度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工业化的时代,金钱可以赢得速度,赢得胜利,赢得一切,但唯独不能赢得精神和文化。当我们用金钱赢得胜利的时候,离失败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