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重点难点整理

1.伤寒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怎么理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的形成与阳虚有关,饮邪阴凝又最易伤人阳气,温药则可温复阳气。同时,饮邪为阴邪,得阳则能运化,得温则行,饮亦自除,故当以温和要调之。另一方面,温和药具有振奋心阳、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所有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和之”指用温药不能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宜用温运温化为主,寓调和治本的原则。

2.请分析“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指明黄疸的形成关键,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是强调黄疸的发生于湿热由气分进入血分有关。

3.虚劳的治法有哪些?为何重视脾肾两脏?为何侧重甘温除阳?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但侧重于甘温除阳。

重视脾肾: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之所寄,脾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衰弱则必影响气血的生成,气血不足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主要原因,脾胃的正常功能又常靠肾阳的温煦,因而补益脾肾,是虚劳的治本之法。

侧重甘温除阳:虚劳病证情较复杂,不论始为阳虚或阴虚,最终皆可导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阴阳失调。故重点应调理脾胃,建立中气得以四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甘温者,建中也。若用甘温之小建中汤治阴阳两虚,治虚劳,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建立中气,使阴阳平调,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

4.妊娠腹痛如何分证论治?

阳虚寒盛----------附子汤

肝脾不和----------当归芍药散

冲任亏虚----------胶艾汤

5.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

治疗外湿当发汗,但发汗的要旨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不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6.中风与痹证的区别

中风: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脏腑(正虚为主)

半身不遂,口眼涡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痹症:风寒湿杂至,留著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7.肠痈与淋证鉴别

鉴别关键在于小便是否通利,病位在肠,不在膀胱,故小便正常,按之有如淋痛之状,实非淋病。

8.栝蒌瞿麦丸与肾气丸(下寒)的区别:小便不利和小便过多皆可用肾气丸,瓜蒌瞿麦丸也具有温补肾阳之功,但小便过多则不宜使用,因方中瞿麦、茯苓本身即可利尿。

9.湿病治疗原则:外湿发汗,遵循微汗法的原则。阳气内蒸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利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10.“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11.百合病的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百合病的病因有二:一为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一为情志不遂,化火伤阴。其病机总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

12.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

13.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

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咳逆喘促。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14.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

15.试比较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四方证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大承气汤证病机为燥热结于肠道,积胀俱重,病位在肠,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为主症,治宜攻下积滞。

16.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栝蒌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药物组成有栝蒌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17.腹痛

血虚里寒所致的腹痛,多见胁腹拘急,绵绵作痛,且有喜温喜按,畏寒怕冷等症状,治当温中散寒,养血补虚,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血郁滞所致的腹痛,多为胀痛,且痛连脘腹,烦满不安,治当行气活血,方用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所致的腹痛,多为少腹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治当破血逐瘀,方用下瘀血汤。大黄 枳实  蛰虫

18.四饮

痰饮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目眩,短气,脐下悸,吐涎沫

悬饮 咳唾,胁下引痛。

溢饮 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重。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冒眩,心下悸,腹满。

1痉病

柔痉 瓜蒌桂枝汤

欲作刚痉 葛根汤

2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   甘草   白术 黄芪

风湿在表,表虚不固       益气固表除湿

3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4葛根汤方:葛根 麻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炙) 生姜 大枣

5百合

正治 百合地黄汤

误汗 百合知母汤

误下 滑石代赭汤:百合  滑石   代赭石

6狐惑病 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 湿热虫毒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 黄芩人参 干姜  黄连 大枣 半夏

7风湿历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化热伤阴

肢节疼痛,恶心呕吐,头眩短气,脚肿如脱。

8血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9虚劳

虚劳失精(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虚劳风气百疾 薯蓣丸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病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于心      【治法】养血敛阴,清心安神

【处方】酸枣仁汤方:酸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虚劳干血(肌肤甲错 两目暗黑) 大黄蛰虫丸

10肺痿

虚热肺痿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虚寒肺痿(上虚不能制下)甘草干姜汤

11咳嗽上气 饮热迫肺 目如脱状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甘草 半夏

12肺痈 邪实壅滞 喘不得卧 葶苈大枣泻肺汤

13胸痹

主证 栝蒌薤白白酒汤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特点是痛与喘息短并见

胸阳不振,痰浊痹阻(脏腑定位:心肺同病,由心及肺,心脉痹阻)

宣痹通阳,豁痰下气

重症 瓜蒌薤白半夏汤 白酒

不得卧 心痛彻背者

胸阳痹阻,饮阻气滞

豁痰通阳,宣痹止痛

急症 薏苡附子散

14腹满

虚寒性 腹满时减,复如故

实热性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里实兼表寒 厚朴七物汤

发热 脉浮数 饮食如故

厚朴 甘草 大黄 大枣 枳实 桂枝 生姜

里实兼少阳 大柴胡汤

15大乌头煎  寒气痼结,阳气不行,经脉不通  破积散寒止痛

16寒疝 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17宿食在下 大承气汤

在上 (吐法)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18肝着 旋复花汤 旋覆花 葱 新绛(茜草)

19肾着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20痰饮 温阳化气利小便

饮停心下 (胸胁支满,目眩) 中阳不足—健脾利水—苓桂术甘汤

饮及脾肾  肾阳不足—温肾化气利水—肾气丸 /苓桂术甘汤

下焦饮逆  五苓散

脐下悸,小便不利,头昏目眩,呕吐涎沫

饮逆呕吐(眩,悸,痞):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结成实:甘遂半夏汤 (白蜜)

21溢饮:大青龙汤(烦热为主);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水饮)

22悬饮  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23支饮

隔间支饮 木防己汤: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 桂枝 茯苓 芒硝

支饮胃眩 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支饮腹(胸)满 厚朴大黄汤 厚朴 大黄 枳实

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呕吐 小半夏汤 小半夏 生姜

支饮咳嗽 十枣汤

饮热壅肺:葶苈大枣泻肺汤      饮盛邪实:十枣汤    支饮兼腑实:厚朴大黄汤

24小便不利,上燥下寒水停 栝蒌瞿麦丸 栝楼根 茯苓 薯蓣 附子 瞿麦

25风水 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表虚 防己黄芪汤

26皮水 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表实 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

夹热 越婢加术汤

气虚阳郁: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27谷疸 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茵陈汤(湿热并重):茵陈蒿   梔子  大黄 (清热利湿退黄)

28酒黄疸

栀子大黄汤:梔子  大黄  枳实 豉  (清胃泄热除烦)

茵陈五苓散(阳黄湿偏盛):茵陈蒿末 五苓散 (利湿退黄)

大黄硝石汤 热盛里实  通腑泄热,利湿退黄  大黄 硝石 栀子 黄柏

29惊悸

火邪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温复心阳,潜镇心神)

水饮致悸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

水饮阻遏心阳(宣通阳气,降逆化饮)

30泻心汤  肺胃热盛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大黄、黄连、黄芩)

31 虚寒吐血:柏叶汤   中气虚寒,不能摄血。温中止血

虚寒便血:黄土汤 (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

下血,先便后血     温脾摄血

32呕吐

大半夏汤(虚寒胃反)胃反呕吐者

胃中虚冷   补虚润燥,和胃降逆 半夏   人参 白蜜

肝胃虚寒呕吐: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小柴胡汤方: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大黄甘草汤  病机:肠热犯胃

热客胃肠(热利兼呕):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寒饮呕吐:  搏结胸胃 生姜半夏汤

似喘不喘,似哕不哕,似呕不呕,心中烦乱

33下利  下利便脓血 桃花汤方: 赤石脂  干姜  粳米

热利下重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34肠痈

大黄牡丹汤

肠痈脓未成   泄热解毒,逐瘀消痈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  牡丹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薏苡附子败酱散

身甲错,身无热,腹皮急,按之濡,脉数无力。

脓成,肠内有痈脓     【治法】排脓消肿,助阳行滞

35产后腹痛

血虚里寒:当归生姜羊肉汤。

气血郁滞成实: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

淤血內结 下瘀血汤  大黄 桃仁 蛰虫

36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 痰凝气滞: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37癥病-----桂枝茯苓丸——消瘀化癥

38恶阻重症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脾胃虚寒寒饮中阻呕吐)

胞阻 妊娠下血 伴有腹中痛(芎归)胶艾汤 调补冲任,固经止血

39脏躁 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甘麦大枣汤

40 月经病 温经汤(冲任虚寒夹淤而致崩漏)主症:少腹里急,腹满,手掌发热,口唇干燥。

作用:温养气血,兼以消瘀

41奔豚 桂枝加桂 心阳不足,下焦寒气上冲

42大黄附子汤 寒实腹痛

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

寒实积滞,阳气郁滞,营卫失调。

43小便不利

栝楼瞿麦丸 苦渴,小腹怕冷

肾阳不足,上燥下寒

五苓散 微热消渴,脉浮,水逆

膀胱气化不行  利小便发汗

膀胱气化不行

猪苓汤

水热互结伤阴

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马刀侠瘿:结核生于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名侠瘿,二者又可统称为瘰疬。

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浊沫和短气为主证,分虚热和虚寒两种证型。

肺痈:感受风邪热毒,使肺生痈脓,以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阳微表示胸中阳气不足,阴弦表示下焦阴邪有余。

胃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点,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所致。

痉病:外感误治,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经脉失养所致。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

奔豚气病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俟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如常人。病发突然,气冲如豚之奔。

惊悸: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惊则平之,悸则补之”。

炙脔:肉切成块名为脔,炙脔即烤肉快。

腠理:人体的一种组织,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既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又是血气流注的地方。

肝著:著,同着,本意为附着、依附。此引申为留滞之意。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脾约:胃强脾弱,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约制不能部行而肠道失润制大便干结,脾受胃热,津输失司,使津液不能行其常道,偏渗于膀胱则小便频数,此为脾约证。

血分:先经闭而后水肿,乃瘀血阻滞水道所致。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2.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4.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5.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6.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7.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8.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9.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上下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0.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1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2.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13.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4.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5.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16.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7.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18.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19.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20.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痉病、二者郁冒、三者大便难 。

21.夫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

22.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3.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24寸口脉浮而缓,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5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1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如何鉴别?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的组成及其适应证如何? 证病机 症状 治法 主方 风湿历节 风寒湿痹阻日 久,渐次化热伤 阴 诸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温经散寒, 利湿祛风, 清热养阴 桂枝芍药 知母汤 寒湿历节 寒湿痹阻 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 温经散寒, 利湿 乌头汤

2 肺痿如何辨证治疗? 为津伤阴虚,内热薰肺,气逆而咳,肺气痿弱;其主症为咳吐浊唾涎沫,脉数虚。 虚热肺痿治疗采用麦门冬汤润肺养胃,并清虚火,虚寒肺痿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肺中虚 冷,气不布津,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疗用甘草 干姜汤温肺复气。

3、试述瘀血的脉象和症状,并分析病机。 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胸满。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外荣,故唇痿舌青。血瘀津不行,津液不能上濡,故口燥;但病由瘀血,并非津亏,故虽口燥却只欲漱水而不欲咽。 此非外感为患,故无寒热之表证;其脉虽大,但脉势不足,往来涩滞迟缓,主瘀血为患; 由于瘀血停留于血脉,以致影响气机运行不畅,非饮食停滞,水饮留于胃肠,所以病人 自觉腹部胀满,而察外形并无胀满之征。

4如何理解溢饮病的同病异治? 答:同一溢饮,有外感风邪、内有郁热和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异,故必须同病异 治,分别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二者区别如下: 方证 证候特点 脉证 治则 大青龙汤 外寒内热,表证重 无汗而喘,烦躁而渴, 脉象浮紧,舌苔薄黄 散寒化饮, 清热除烦 小青龙汤 外寒内饮,表证轻 咳嗽气喘,胸痞干呕 脉象弦紧,舌苔白滑 温里化饮 止咳平喘

5 桃花汤、白头翁汤同为治下利之剂,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白头翁汤与桃花汤,均治下利便脓血,但两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白头翁汤多用于 湿热蕴结,气机阻滞之初利,其症以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所下脓血色泽鲜明为特征; 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 主症。白头翁汤治以清热凉血,燥湿止利,桃花汤则温中涩肠以固脱。

6虚寒、实热腹满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答:虚寒腹满临床表现为腹满时减,腹如故,喜温喜按,治疗遵循“虚则补之”的 原则,用温药以温补脏腑的阳气。实热腹满临床表现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热则甚, 得凉则舒。治疗遵循“实则泻之”的原则,治以寒药攻下。

7肝着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是什么? 答:肝着的病因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阳气痹结所致,治法为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用旋覆花汤。

来源:https://www.haodf.com/lj/tuwen_zhaodongqi_4614949315_DE4rmuy0C9LuwYGmNVkgxcD-uh4FRCm2oqdxVYWqUVsfFRmobYnbC.ht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