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作者对作品的自我剖析
神女峰(一脉花香)
十二时幻雨幻云,远水接苍茫,渺向孤帆归梦里;
一千载听猿听雁,青峰空寄托,愁凝万树落霞中。
输12
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最高峰,又名落霞峰。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对它的描写。而我写此联时,不想把这么一个比较充满浪漫色彩的物象具象化,因此就采用了一些大写意的方法,把朝云暮雨、晚霞、长江、船帆、猿鸣、雁影等这些意象,安排在一起。这些意象都是跟神女峰相关的诗意,安排在一起,基本是跨越了时空。目的是想描绘出一幅苍莽、带有历史感的画面,让读者也能够从这些意象中去自己感受到这座山峰的浓厚的文化或者历史色彩。
嘉兴落帆亭(边路)
苍茫在风雨,说宦海浮沉、商旅消磨,范少伯以湖为隐者;
涨落即生涯,算云帆直挂、轻舟已过,李青莲有亭作翼然。
输12
这联是在群里临屏PK时写的,当时查到的资料是这样说的:落帆亭的始建年代无考,据旧志记载,是在宋熙宁初年(约1068年)重建于杉青闸官舍旁。嘉兴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城北的运河上有一座闸门叫杉青闸。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舶不断,樯帆如林,供往来的商旅、官吏与游人停靠,闸口成为繁华热闹的集市。由于船经闸门必落帆才能驶过,后来有人在闸西侧建造了一座亭,命名为“落帆亭”。此亭与附近的范蠡湖,都是宋代园林的遗构。清光绪年再修亭时,增筑了一座四角攒尖的太白亭,祀祭李白。
我当时构思这联就是从这些资料里提到的范蠡湖和太白亭这两个点展开的。落帆,是休养生息,是蓄势待发,对于商旅和官吏都是如此。上联先把这个角度定好,然后再把亦官亦商的范蠡拉出来,镇住主场。至于其他官吏和商旅,同样经历“苍茫”“风雨”,但是你们“隐”与否,那是你们的事。我这只是一副联而已,解决不了你们的组织问题。
然后下联从“帆”的升降想到潮水的“涨落”,这就是对浮生的一种体味。想当年,李白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时的仰天大笑,也有过“轻舟已过万重山”时的获赦归来,但都已经过去了,管他“涨落”做甚?浮生起起伏伏的,很正常。最终日子还得往下过,对不。你想想,李白多么闹腾的一生,他不是很精彩吗?你再看看,眼前这李白亭不是依然那么傲娇吗?
阅微草堂
(北纬42度)
曲观藤干,细见棠花,缘秋毫以至沧溟,
幽坐独知天地著;
异怪啾鸣,鸿儒谈笑,并一室兼收万籁,
微言亦动鬼神惊。
输12
看到这个主题,跃入我脑海的额第一个词是“见微知著”,于极细微处见广大,估计晓岚同学的“阅微”一词,也有这个意思。随即想起自己之前曾经写过一句“秋毫沧海”,脑洞也是想说明细小与广博互动相生的关系,这样上联基本的架子就有了。不管是“见微知著”,还是“秋毫沧海”,必须要落到联题本身,不然就各说各话、撇到别处了,所以我仔细看了阅微草堂的资料,“藤萝”和“海棠”及时出现了,妥,藤的曲,花的细,不正是“幽微”之意象吗?这么一想,晓岚同学幽坐堂中、冥想天地的画面就差不多了……
下联费了些功夫,一时找不到什么好的角度。又看了下资料,发现前后有很多名人经过或居留过阅微草堂及周边,这些鸿儒和《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异怪们,恰好形成了雅俗、黑白、人鬼两条线,这就很好玩了。怎么来捏合这些元素,其实是受了“谈笑有鸿儒”的启发,对,从声音着手,我特意查了下,《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鬼叫为“啾啾”(哇,真长知识啊),“啾鸣”和“谈笑”在一室里蒙太奇般叠加,再加上天地万籁环绕共鸣,晓岚同学能不脑洞大开吗?集合这一切发出的慨叹,哪怕是细微的,还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
上海外滩
(细雨沾衣)
吴楚聚东南,三千劫去日有痕,余此地万国风光,百年尘事;
烟波隔灯火,一二程流阴无迹,俱销于熙熙车马,莽莽江潮。
输12
笔者曾数次游览外滩,站在黄浦江的扶栏边,脚下是滚滚江潮,身后是万国风光的建筑,隔江东方之珠高耸入云,大钟楼钟声低沉,仿佛诉说百年尘事。一拿到这个题目,无论笔者读者,想到的大多是几十年前的租界,屈辱史,悲则悲矣,愤则愤矣,固然热血,然而有些话说的太实,难免失之蕴藉。笔者本非慷慨之人,自然也做不出冲冠之态,所以不如娓娓道来,化奇为平。所以起句我便从地理位置着笔,魔都甲东南之富,自开埠而来,荣辱自不待言,此为开篇铺垫之用,续以劫火之痕,并以万国风光、百年尘事点出外滩的特点。下联便转作吊古,江上游船来去,江边游人如织,然而百年历史,荣辱俱往,熙熙车马,莽莽江潮,犹如镜头切换,一抬头是百年前,一转身即是百年后,儿女英雄,江山劫火,霎那间俱作浮云,江潮犹是,人物已非,耳边仿佛是叶丽仪的歌声,浪奔、浪流......
杭州翠微亭 (毛竹)
椽笔扫尘劳,揽翠微鹏举曾来,林樾怀人千载下;
梵钟脱物化,归碧落鹫鸣而去,云霞留我半山间。
输12
翠微亭位于杭州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半山腰,岳飞曾在游览池州翠微亭时写下《池州翠微亭》,韩世忠夫妇为纪念岳飞而建此亭,并将此亭也命名为翠微亭。
《池州翠微亭》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上联椽笔即指此诗,岳飞字鹏举,此亭为纪念他而修建,当年游览自然不是此处,说“鹏举曾来”不过附会罢了。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其上灵隐寺属佛教名蓝之一,下联由此发生。钟声自然只是钟声,这里发挥想象,灵鹫远去,钟声仿佛回归为鹫鸣一并而去,而人(或者说亭子)亦欲同往,却被云霞所阻,此处刚好切合了亭子半山的位置。此联翠微、碧落,鹏举、鹫鸣等处的对仗亦是一亮点,将无关的意象通过工对联系起来,这也是写联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