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句俗话,说尽人情交往,世人皆在其中
有这么一句老话,说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细想起来,这花无百日红,当然是应该的,毕竟花如果老红着,还怎么结出果实来!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什么就不能千日好呢?
两个人从陌生到相识,因为彼此投契,于是交往越来越深,越来越亲密。
这不是一件好事吗?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就因为交往得多,交往得深,结果不但没了当初的好,反而会生出嫌隙来?更有过分的,以至反目成仇。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红楼梦》里有这么一句俗话,可谓是说得入木三分。
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这句俗话,原本应该是“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出自孟子的一篇文章,叫做《离娄上》。不过到了《红楼梦》里,却被曹雪芹拿来,稍微改动了一个字,用来形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处。
说起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在贾母的庇护下,从小一起长大,当真是青梅竹马。
可青梅竹马,就一定两小无猜吗?
还真就不是。
虽然曹雪芹在书中,一再强调这两人“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却是三天恼了两天好,还动不动就一个摔玉,一个剪坠子。相互间发狠的话,更是没少说,气得贾母一个劲儿抱怨: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
比如有一次,贾宝玉在薛姨妈处,和薛宝钗说话、玩笑。恰在这时,听人说史湘云来了,便一起去到贾母处。
林黛玉已先来了,见贾宝玉便问从哪里来?贾宝玉说是从薛姨妈那里来。林黛玉接着便冷笑道:
“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贾宝玉听罢,也随口回了句:
“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趟,就说这话。”
结果就这样,两人又闹起别扭来。林黛玉更在一气之下,连众人也不搭理,扭头回自己房里去了。贾宝玉也生气,可知道林黛玉这一回去,肯定又一个人哭个没完,便赶忙跟了过去。贾母眼见两人这样,心里不知暗骂了多少次小冤家,却也只能派史湘云去劝和。
按理说宝黛二人,且不说前世,单就说两人第一次见面。林黛玉一见贾宝玉,就觉得似曾相识,而贾宝玉对林黛玉,则也是一见如故。此后在耳鬓厮磨的日子里,两个人各自心里,也都装着彼此。
可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总闹别扭,总争来吵去呢?
曹雪芹总结了一下,认为这就是“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恰恰是因为他俩太熟惯了,因为熟惯,所以亲密;因为亲密,就免不了是这样一个结果。
这其实也是人与人交往时,大多会经历的一个心路历程。
当两个人从陌生变得投契,因投契而变得熟惯而亲密,就难免会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总觉得对方懂得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宝黛二人,每次闹矛盾闹别扭,不都是因为贾宝玉觉得,林黛玉明明知道自己心里只有她,为什么还说这样的话?而林黛玉却认为,我这样说不就是为了印证你心里有没有我,可你却那样说,明显心里就是没我。
这就是“求全之毁”。
两个人越是亲密,往往相互之间,越容易生出求全之心来。总觉得对方的言行,更应该符合自己的心意。
这一点在夫妻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大凡结了婚的人,都会发现在婚姻生活里,女人会变得越来越爱唠叨。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自己的丈夫,确实就那么得不堪?恐怕也未必。否则,女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嫁给这样的一个男人?
所以凭心而论,还是求全之心在作怪。
这个时候,如果再有一些“不虞之隙”,用诗人席慕容的话来说,就是“一些不被预料的安排,和那么多些小的错误”。就这样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必然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一直大到无法填补。
要不然,为什么当初恨不得黏在一起的情侣,最后会变得水火不容?
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太亲密了。彼此间越是亲密,就会生出越多的求全之心来,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概莫能外。
既然世人皆在其中,每个人都是这样,是不是就代表只能这样了呢?
当然也不一定。
这个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当我们不明白个中就里,便觉得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好像也只能是这个样子。可当我们窥破其中的因果缘由,就会发现同样一件事,其实也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
就比如人情交往中,这种“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的现象。
实际上,我们不妨去尝试着,把这种求全之心,从别人的身上,挪到自己的身上来。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只要我们这样去做,即便是尝试着,也会发现大不同。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抑或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