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嘲笑贾跃亭的惨败,但千万别嘲笑他的战略眼光

7月25日,业内又传来一个消息,丰田投资6亿美元,和滴滴出行、广汽丰田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出行业务。前一天,恒大则与德国动力总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再往前,业内有好多声音在质疑许家印造车是不是玩票。富力地产入股华泰汽车,进一步激发了这种质疑和讨论。

最近类似的消息层出不穷。电驹哥也跟朋友讨论过造车新势力的前景,哪个会死、哪个能活下来。聊到贾跃亭时,有人赞叹他的忽悠能力,有人以它为反面案例点评造车新势力。

电驹哥跟踪观察新能源汽车这些年,期间各路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传统车企也风云际会。得出来一个不成熟的观点。那就是:你可以嘲笑贾跃亭的惨败、老赖、忽悠、狡猾等等等等,但千万不要嘲笑他的战略眼光。

贾跃亭今天的困局,或许是源于他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或许是轻视了造车行业的艰难,跳进来才发现是个坑;或许是他把ppt造车吹得太大了,一朝露馅不好收拾。或许是资金链绷得太紧,断了之后就兵败如山倒。

但是,在判断汽车产业未来走势上,老贾还是真有两下子的,眼光犀利。说得不夸张,贾跃亭败走美国、苦苦挣扎的这段时间,全球跨国车企似乎都在沿着当年贾跃亭构想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战略,一步步布局。文首提到的丰田与滴滴合作,就是一个例子。

记得2015年前后,乐视就开始了令人瞠目的扩张步伐,那时候,“汽车新四化”这个词还没有造出来,业内只是零零散散地提到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车联网、共享出行等概念,汽车新四化的路径和发展趋势还没有清晰成形。

但是,回头看,那几年乐视的ppt发布会里和收购扩张版图里,已经展开了汽车新四化的画卷。例如,

那一年,乐视从宝马、大众挖了很多高管,自己研发三电系统,为造电动汽车打造核心技术。

那一年,乐视还收购了易到,布局出行领域。

那一年,乐视还入股了充电桩app,布局充电领域。

那一年,乐视还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合作,在车联网方面合作布局。

那一年,乐视还从百度等挖了好多自动驾驶的人才,构建乐视智能化版图和乐视车联。

那一年,乐视还整合了娱乐、影视、体育、手机等等资源,计划要把这些资源整合到车联网里。

那时候,贾跃亭首次提出:电动出行是一整套的生态系统,乐视要为电动汽车消费者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

各位回想一下,这都是2015年、2016年发生的事情。

再看看今天,这几年,包括宝马、奔驰、奥迪、大众、丰田乃至一众自主品牌在内,都在布局电动化、智能化、车联网和共享出行。前几天,长安、一汽、二汽联手成立了T3出行公司。宝马与腾讯建立了自动驾驶合资公司。再往前,宝马在成都推出了出行品牌,大众在国内与出门问问搭建合资公司。奥迪等等一众车企,都与百度、华为、腾讯建立合作。

再看看华为,已经明确宣布要进军车联网。据说,现在有60多个华为员工常驻在北汽新能源,一同研发车联网系统。

再想想,大家参加的各种车企发布会,近两年用“生态系统”这个词的频率是不是越来越高?这可是贾跃亭首先提出的概念呀。贾跃亭刚败走美国时,似乎车企还避讳谈生态系统这个词。后来发现做电动汽车的确需要建立一个造车、卖车、充电、二手车、电池回收、车联网、智能化等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于是,“生态系统”这个词又成了车企发布会的香饽饽。

可以说,目前汽车圈内稍微有点实力的车企,这两年都在汽车新四化方面投资布局,都在沿着当年贾跃亭提出的路线前进。而乐视已经在三、四年前就布局了。由此来看,贾跃亭的眼光是不是很犀利?是不是看得很远?

记得历史圈内评价张作霖是:有雄才无大略。评价蒋介石是:有大略无雄才。

在电驹哥看来,贾跃亭也有点类似。他属于:有大略无雄才。有战略眼光发现远处的目标,没有能力实现目标。

业内有评价说,贾跃亭的战略眼光是犀利的,但运营能力有限。适合做投资,不适合去造车。

电驹哥觉得,这个评价还真是有些道理。以电驹哥参加乐视发布会的经历看,乐视发布会的ppt内容很震撼,很能诱发尖叫,很能让人为梦想窒息,但贾跃亭的演讲像白开水,平淡无奇,不擅长鼓动群众。在融资方面,贾跃亭性格坚韧像打不死的小强,但在造车方面,还欠好多火候。赖帐更影响了他的品牌形象。

对于贾跃亭造车这件事,电驹哥认为,造车要成功,不仅要有犀利的眼光、清晰准确的战略,也要有融资能力、团建能力、政府公关能力等等等等,需要一个全能全才,甚至还要看运气和机会。贾跃亭具备了一块长板,但其他板还亟待补齐。各个板块补齐后,创始人有没有能力驾驭这些板块也是个挑战。

贾跃亭还坚持在造车路上。跟其他造车新势力一样,未来成不成不好预料。

他有很多问题和缺点,但我始终不敢嘲笑他的战略眼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