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循环针法的根源

大循环针法变化多端,临床上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其针法来源于《黄帝内经》和《易经》,下面谈论的是《黄帝内经》部分,本文引用的《黄帝内经》原文较多,配合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的解读。本文信息量比较大,需要比较多的耐心阅读。感恩黄老师的分享!

古派巨灵针灸尊崇《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中医经典

黄贵生:

《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辛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黄贵生:肾为心之主,心为肺之主,肝为脾之主,脾为肾之主。

从这个原则出发,心脏的毛病,我们是不是要从肾去治呢?那些肾功能开始走下坡路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心脏了。这个可以从舌象上面看得出来了,舌尖红,舌根苍白的人。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入肾,肾为心之主,心主血脉,过咸,则脉凝泣变色。五味,什么瓜果菜肴是属于哪种味的,大家要查清楚来,不要去想当然哈。下面越来越厉害了。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这个是说我们的神了。心主血,心主神明,我们的神寄御于血。晚上的时候,我们的蹙额归于肝,眼睛闭起来了。白天的时候,张开眼睛,看到了。但是如果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张开眼睛,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东西么,这些问题,用解剖学的道理,似乎是很难讲的通的。有的人确实是张着眼睡觉的,所以我们说身体里有个神。这个神晚上的时候,随着血归到肝里去了,白天,这个神跑到眼,然后我们能看东西了。睁眼瞎的人,眼睛神经都没有坏,就是看不见,那是因为神不能随着血上去眼,所以看不见了。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素问里,每一篇都非常的精彩,这一篇,尤其的精彩,大家不妨认真研究一下。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这一句,上几天讲了,是龙雷火的问题。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这个,是足少阳厥阴的问题了。

这一篇,其实是我们的大循环针法的根源。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比如说我们的太阴阳明大循环针法,我们用来治疗非常多的病,比如说脑梗。脑梗,我个人认为是脾胃病。

《素问·痿论》说治痿独取阳明,很多人都不去相信。

张景岳《附质疑录》:阳明之虚,非阳明之本虚, 而火邪伏于胃中,但能杀谷,而不能长养血气,生津液以灌溉百骸。是以饮食倍于平人,而足反为之不用。此所谓壮火食气而邪热不杀谷也。阳明之邪热, 原是肺热中传来,故治痿独取阳明者,非补阳明也。 治阳明之火邪,毋使干于气血之中,则湿热清而筋 骨强,筋骨强而足痿以起。。。。

阳明大肠经为肺之表里之经,大肠主津所生之病。故而肺热叶焦所致之痿,理当清阳明之热,可取合谷、曲池等穴; 方隅、方毅强调了湿热在痿证发病中的作用,在《医林绳墨》 中谈到: "痿之一症全在湿热。由乎酒色太过,气血空虚,反加劳碌,筋骨有损,由是湿热乘之。热伤于气,在气不能舒畅其筋,故大筋缨短而为拘挛者矣。 湿伤其血,则血不养筋而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长而 为痿弱者矣。而对湿热之患,也应清利阳明湿热,可泻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等穴。。。。。等等,太多了。。。。。

没有真正用阳明去治好脑梗来的, 因为这些先贤们都把太阴和阳明分开来看了, 没有把这个太阴阳明看作一个循环,又或者把手阳明,和足阳明分开来了,诸如此类。

但是,如果我们把任脉督脉看作一个大循环,把督脉的这个循环打通了,很多大病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那样有几个人能够明白?道家师父讲的督脉,那些真正的体会到督脉的人都知道,督脉不就是仅仅靠着脊梁骨外表皮下面这么一条线吗?不是的呢,督脉,是整条的脊梁骨,内中外,三层,有三个层次的。所以有人问我怎么刺督脉,是不是就在脊梁骨皮上刺下去啊?我回答不出来了。

督脉不是只用刺这么一种方法去震荡的。我们高级班的同学都知道,我们是怎么治脊梁骨的痛症的,其实不是用刺法。好了,回到我们的太阴阳明大循环。

因为脑梗是太阴阳明的循环出了差错,所以我们不用在脑袋瓜上面刺,来治脑梗,我们可以用任督脉的大循环,从人中上入针,这是一个刺督脉的好地方。当然我们的人中刺,跟其他的门派刺法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人中刺,气感可以到达整个大脑。

那是非常难学的一个刺法,不是在人中哪里捣鼓几下就可以了事的。我在以前的小白群,讲过这个刺法,刺人中的时候,气是有好几条路线可以到达的。

第一是沿着督脉一直到达尾闾,所以有人用刺人中来治腰骨痛。刺人中,可以醒神,这个是治神方面的用法了。当然不可以用人中单独去刺,要用其他的穴位甚至一些非常的方法去配合。

一个人,昏迷了,我们说这个神不归位。我们刺人中,让他的神归位,这个人就醒了。

一个人,发神经病了,发癫 ,我们刺人中,加其他的一些非常的办法,扶正这个本神,让这个本身的神重新执政,把扰乱本神的乱神,拖出来,这个是治神的一个大法。所以这个人中刺,非常的了不起,不可以等闲视之的。

我们把任督脉的循环搞好了,然后把太阴阳明的循环搭起来。脑梗太容易治了,尤其是那些刚得脑梗的人,马上就可以见效的。我们的一些同学。用过了这个方法,都见证了奇迹。

好,我们再讲一句,就结束今天的课程讲解了,因为我在高级班要讲太阴阳明的循环。所以在公益群向大家汇报一下我讲的内容,也好让大家对我们的课程有一个了解。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如果我们不断的实践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古代,现代中医人,视为畏途的哮喘,包括现在西医讲的阻塞肺,在我们的素问五脏生成论里,其实是太过的简单了。

都是那帮迂腐老中医惹的祸,让我们的后来者不敢去碰。为什么呢?内不治喘,外不治癣,用老一套的治喘的方法,你没法治。

回去深读这一篇去,诸位,你治哮喘,可能你连伤寒论都不愿意看了。

我跟一个同行讲,我跟你讲怎么治崴脚,我用养老透间使治崴脚,可以在十五秒之内,让一个崴脚的,马上走路正常。他也去适用了一下,非常惊奇 ,然后跟我讲,不可思议,这么的快就好了。然后我跟他讲,我治哮喘的速度,几乎跟治崴脚的速度一样的。

他说,不可能!呵呵,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性思维,实在不容易。

得义(学生):这期师父放大招了,全都是大课题,这段时间用第一个太阴阳明大循环针法,彻底治愈了几个脑梗和脑梗后遗症。

灵枢一脉,千年传承,巨灵之源

黄贵生: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黄贵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 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看懂了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