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可以不是烈士

学生时代,对谭嗣同的认识就是非常平面化的“义士” 一个标签。
后来读了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对他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
我在其他有关晚清历史的书籍中也读到过关于谭嗣同的内容,但都不及《北京法源寺》来得震撼。
李敖先生说过,这部作品名为历史小说,其内容完全是依据史料而成,而且,我也相信,以李敖先生的学识,其中关于谭嗣同的刻画是基本与史料相符合的。
下面摘录一些本书中关于谭嗣同的描述
谭嗣同在即将主动投牢就义之前,与一直劝他逃亡海外的友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主动就义——
我们很苦,我们都知道中国要救,可是谁也不敢断定改良与革命两条路到底哪一条行得通,或哪一条最近最快,或哪一条损害最小效果最好。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探路,证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头;告诉所有的中国仁人志士,以谭嗣同为鉴,别再有任何幻觉。所以我的死,在这种意义上,有牺牲自己和苦肉计的意味。
要血荐就是要借这口老太婆的刀才妙!这也叫借刀杀人吧?怎么可以自杀?老太婆杀了我,才证明给天下这个政府无道,大家该革命;若如你所说,不给老太婆杀而去自杀,不但给这个老太婆脱了罪,自己消灭了他们的眼中钉,并且自杀又变成了种种离奇解释。
——这段话太震撼了,我在阅读的时候手心里全是汗,我现在还记得。
以下这段,是几个在中国的日本人想说服谭嗣同逃亡日本,没有成功,看着谭嗣同走后,几个日本人谈了对谭嗣同的看法。我想,这其实应该就是李敖先生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谭嗣同的态度吧——
他(谭嗣同)一再技巧地强调行者与死者都有必要,都不可少,一再站在梁启超应该逃走的立场讲话。我可以看出来,他一再强调的目的之一是使梁启超不感到内疚、不安或难为情。他谭嗣同,真正是大大的侠骨柔情人物,胆大心细,临危不乱。这样的支那人才、这样白白送了命,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一般来说,甘心殉死的人,头脑都比较单纯,信仰也比较单纯,因为单纯,容易有勇气,不会三心二意。但谭嗣同完全不同,他复杂,复杂得令人难以全面了解。他能这样复杂地殉难,尤其看出他的功夫,真不可思议。”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狱中题壁
最后说说我的感受吧。
中国之所以一直能延续到了今天,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每一个关乎存亡的节点上,总有那么极少的一些谭嗣同这样的人物,像是天神下凡一般降临人间,以吾血、吾之头颅,拯救这片土地。
他们中的有些人,完成了拯救任务,实现了各种大业,但更多的人,是像谭嗣同一样,去留肝胆,勇绝中华。
以谭嗣同的学识与勇气,若生于盛世,当为能臣,这一点,毫无疑问。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