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袁晓岑小传 2018年第86期(总325期)
作者与袁晓岑先生 贺未泓 提供
——贺未泓
袁晓岑先生(1915—2008)贵州普定县人。自述生于半耕半读之家,“有房屋数间,薄田数丘,自耕自食。”大山之中,环境幽奇。四时山花,晨昏鸟雀。深山老林,常闻虎啸狼嚎。晓岑先生耳濡目染,自幼喜爱绘画。自叙:“予时用木炭画飞禽走兽,用粘土捏小牛、小马,自得其乐,宛如童话世界。”
九岁入沙家马场小学,渐以绘画特长崭露头角。暇时为同学画窗心纸,年节作画赠老师和同学,深受喜爱。十五岁离乡赴贵阳,入免收学费之省立师范学校。原拟报考艺术科,不巧此届艺术科不招生,只好就读于普通师范科。但商请艺术科工友下课后不要擦黑板,以便利用课间之暇赶到艺术科教室,用棉纸把老师所作范画摹描下来,带回去揣摩、学习。日积月累,画稿成捆。他后来称这一段经历为“植根艺术土壤之第一锄。”
作者与袁晓岑先生 贺未泓 提供
当时贵阳名画家景晓岚,晓岑先生十分崇拜,但无缘得识。景画时卖两块大洋一平尺,晓岑先生紧缩用度,省出八块钱买下一幅四平尺景画,仔细临摹。后来结识了“选文斋”裱画店老板梁选文,发现不少景晓岚送裱作品,欣喜异常,商借回去反复临摹,学习用笔、用墨、用色,画技日见提升。同时研读美术理论书籍,提高专业素养。节衣缩食购买《芥子园画谱》,一边潜心临摹,一边深入了解国画的渊源脉络。尤其受谢赫“六法”理论影响至大,成为终身遵循的艺术原则。晚年接受采访,仍强调自己作品中对于“气韵”和“灵性”之追求,认为须有深厚笔墨基础,才能“以形写神”,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因此一直不废工笔线描,苦练笔墨功夫和书法艺术,为后来的写意花鸟画打下坚实的技法基础。
1935年考取云南大学,但须持高中文凭方能入学。晓岑先生此时尚无高中文凭,乃插班于昆华中学读文凭。
故乡山水开启了晓岑先生的艺术灵感,云南红土地则使他获得更多跻身于艺术之林的机遇。在昆明一家裱画店,晓岑先生初次见识当时声誉正隆的岭南画派领袖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的原作,受到巨大震撼。岭南画派以融汇中西绘画之长来出国画之新。晓岑先生被贯注于作品中的强烈革命性、时代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的“先锋”精神深深吸引,开始转向对岭南画派的刻苦学习。他从交好的店主黄禅侠借来原作临习,印制精美的柯罗版也是学习岭南画派的范本。自言:“看到岭南画派的画作后,我的精力就集中到摸索作品气韵方面了。”经过勤学苦练,1938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袁晓岑在昆明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广获好评,百余件作品销售一空,广获好评。在书画界前辈及各界名流的提携、赞扬下,袁晓岑步入云南画坛,也更加坚定了师承并光大岭南画派的决心。
同年秋天,晓岑先生经三年高中学习,再度考入云南大学,就读于文史系。
此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北大、清华等众多名校先后南迁至昆明,大批名师硕儒云集春城。云南大学也汇集了一批全国著名的教授、学者,如熊庆来(校长)、费孝通、楚图南、严济慈、施存蛰、白寿彝等人。在这些大师巨匠的熏陶下,袁晓岑的知识学养不断累积沉淀。他一边学习,一边靠卖画和泥塑小动物维持学费、房租、以及各种日常开支,实际属于半工半读。他的勤奋和才华逐渐引起师长们的注目和爱惜。
袁晓岑先生水墨画“穆王八骏” 贺未泓 提供
1941年,徐悲鸿自海外漫游归国,来到云南大学映秋院,爱才如子的熊庆来校长将袁晓岑引荐给悲鸿大师,并介绍了他的情况。袁晓岑自幼与马打交道,如他所说:“我上小学的时候,除了上课,就是放马、饮马、铡马草、赶马驮煤,对于马的形与神、性格和表情了然于心。”可说“爱马成癖”,自然也喜欢画马。面对以画马著称的艺术大师,他迫切希望得到悲鸿先生的指教,于是拿出几件作品请益。悲鸿先生指着他画的水墨马幽默地说:“你画的是中国马,我画的是西洋马。”随即从箧中选出一幅《立马图》、一幅《三鹅图》),当作见面礼赠给袁晓岑。又谆谆教导:对名画佳作固宜观摩临摹,但更重要的是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多画速写,把握好物体的轮廓线条与光影关系,画出马的雕塑感来。悲鸿先生的教诲,使袁晓岑受益匪浅,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在岭南画派汇通中西的基础上,既要注重传统,又要注重写生,注重师法自然。他决心像徐悲鸿先生一样,特立独行,辟一代画风。可以说,他后来开创的自成风格写意孔雀,与早年徐悲鸿先生的熏陶,以及由此奠定的艺术志向、美学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袁晓岑先生水墨画“瑞鸟图” 贺未泓 提供
一天悲鸿先生来到袁晓岑家,见他为画好孔雀,不但养了孔雀,而且把孔雀羽毛挂在墙上练习工笔写生,高兴地说:“师法造化,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我在柏林学画动物时,就是这样天天对着动物画。”悲鸿先生还送给他一方陶砚,并说:“端砚虽名贵,但不太实用,用陶砚最能解决问题。”
又一次,晓岑先生拿来一件雕塑作品请悲鸿先生指教,悲鸿先生很为赞赏,在评品中还介绍了罗丹、巴里等法国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使他眼界大开。在此后的创作中,除了注意继承中国泥塑传统外,更注意吸收西方雕塑之长。1942年夏,徐悲鸿先生与袁晓岑依依惜别,赴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这一段亲炙大师风范的时间虽不是太长,但对袁晓岑艺术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年之后回忆:“由校长熊庆来之介绍,得受教于悲鸿先生,于西法写生与艺术理论,面聆教导,获益颇多。此后之创构,在倾向于岭南画派之基础上,更强调师法自然,强调笔墨之传统之功力,进一步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此为予画风之一大转变也。是时,予将所作雕塑请教于悲鸿先生,颇蒙赞许,并承其介绍法鲁德、巴里、罗丹、蓬蓬等人之作品。故除继承中国石刻、泥塑之优良传统外,更吸收西方雕塑之长,因而对雕塑兴趣大增。”
在昆明求学岁月中,袁晓岑还有幸得到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的指教。黄齐生是中共元老王若飞的舅父。这位从安顺走出的乡贤前辈,对孤身一人在外求学的家乡青年关爱有加,在袁晓岑和时佩瑗举行的婚礼上担任了证婚人。
在校期间,袁晓岑还与志同道合的画友组织了谷风画社,举办抗战劳军画展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全民抗战热潮。云大毕业后,抗战尚未结束,袁晓岑留在昆明,一边在中学执教国文、美术,一边沉浸在他所喜欢的绘画、雕塑之中。从此定居云南。
袁晓岑先生雕塑作品“伯乐相马” 贺未泓 提供
1949年后,袁晓岑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最终迎来了他的艺术高峰。1953年,调云南省文联创作研究部副主任,走上专业创作之路。1951年有国画《孔雀》和《小鸭》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1954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又有雕塑《母女学文化》《牧羊女》《庆丰收》等入选,并引起北京美术界的关注,因而有1958年邀他赴京参加北京十大建筑雕塑装饰之举。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型浮雕《民族团结》,就是他与中央美院一批著名雕塑家合作完成。当时中央美院雕塑系欣赏他的艺术才华,曾想将他调去。但他认为云南题材丰富,是艺术创作的厚土,取之不尽的宝藏;北京舞台虽大,却离生活太远、太隔,无意离滇就京。他后来所开创的写意孔雀,就是在多次下乡写生中,依靠对孔雀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而逐渐提炼、形成的。
袁晓岑先生雕塑作品“母女学文化” 贺未泓 提供
文革十年,袁晓岑虽也遭到冲击和迫害,但并未因此放下画笔,而是利用一切可能,对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索。由于居住独门独院,他经常托病在家,悄悄从事创作,逐渐形成自家风格。因此,在国门打开后,方能以厚重的艺术积累,创作出一批批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成为饮誉中外的国画大师、雕塑大师。他曾应邀先后赴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进行访问和举办画展,作品曾多次获奖,并为中外诸多艺术馆、美术馆收藏。以七十八岁高龄完成的《百鹤图》长卷,为其代表作之一。此图长二十三点四米,高七十厘米,共绘神态各异的仙鹤一百只,构图恢宏,自然连贯而又富有节奏。卷末题跋:“此作构思已多年,几易其稿,盖追求气势与节奏也。直至一九九三年,春和景明时节,始一气而完成之。谨以之献诸美之神及予之知音也。”
袁晓岑先生雕塑作品“金沙水暖” 贺未泓 提供
黔中袁晓岑以深厚学养,精湛技法和淳朴品德,成为云南艺术界领军人物、标杆人物。先后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云南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并任云南美术家协会主席近三十年之久。出版作品有《袁晓岑画辑》《袁晓岑雕塑选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家袁晓岑作品展》(日本版)《荣宝斋画谱》《袁晓岑国画雕塑选集》《袁晓岑画孔雀》等。为表彰袁晓岑对云南艺术的巨大贡献,昆明市政府于2006年在滇池之畔修建“袁晓岑艺术园”,占地约四十亩,园中建三千平方米的“袁晓岑美术馆”,专供存放和收藏他的作品。袁晓岑对此深表感激,谓云“此生没有遗憾了。”
2008年,袁晓岑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女儿袁熙恒供职于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子袁熙坤久居北京,是承袭父业的知名艺术家,擅长人物画和雕塑,曾为多国政要作肖像,故有“肖像外交大使”之称。现为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
袁晓岑先生水墨画“紫云孔翠” 贺未泓 提供
· 作者简介
贺未泓:贵州普定人。先后进入西南师大美术系、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顺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政协安顺市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安顺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