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五) 考 上 初 中

我的学生时代(之五)

考 上 初 中

文|井子先

1965年夏,我高小毕业,顺利地考上了初中,成了乡亲们眼中的骄子,他们亲切地称我“大学长”,父亲脸上的笑容也似乎多了起来。

那时候的“小”中招考试是南阳专区统一命题,考语文和算术两科,考试地点就在邓县九中院内。邓县九中在彭桥街东南四里的南寨,是解放前卢大牙任彭桥区长时创办的,解放后成了邓县十五所中学之一。解放后邓县先后设立十五所中学,城里有一中和四中(其中一中是高中),其他设在乡镇,都是初中,它们是城郊赵营的二中,构林的三中,张村的五中,罗庄的六中,厚坡的七中、文曲的八中、彭桥的九中、林扒的十中、桑庄的十一中、白牛的十二中、赵集的十三中、大王集的十四中、穰东的十五中。那一年的考试题对于我来说并不难:上午考语文,作文题是《我和美国黑人孩子杰克比童年》,这种体裁的作文平常都练过,没啥巧处,得不了高分,但也跑不了题;下午的算术考试更容易,记得有一道计算南阳白河大桥长度的应用题,算后得四百多米,我根本没见过这样大的桥,生怕算错纠结了半天;还有一道统计表题,表与上面的叙述文字之间没留空隙,我以为不让写表头就没有写,被扣了两分,要不算术会得满分的。

录取通知书下来了,我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初中生。那一年九中的一年级有两个班,录取生为公办班编为甲班,备取生为民办班编为乙班,每班都有五十多人。两班学生在交费上有差异,公办班学生只交七块钱书杂费就行,而民办班学生除了要交十五块书杂费,还要交一定数量的小麦,另外公办班的困难学生还可享受助学金。只不过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安排上没什么区别。

上学那天,父亲挑着我的应用物品和往灶上交的够我吃两个星期的粮饭,贴身装着为我筹措的书杂费、伙食费亲自送我,等一切安顿好才放心地回去。

父亲走后我便在校园内外转转看看,第一次感受了邓县九中的神秘不凡。

南寨是土寨,寨内直径约五百米,除了学校就是生产队的耕地,有四个出口与外面相连。学校靠北寨墙居中而建,房屋建筑和院墙与外面隔开。校园东西宽一百多米,南北长二百多米。校园南面是操场,有一圈挑了沟栽上洋槐树的透亮院墙,沿院墙栽有杨树。中轴线上的甬路把操场一分为二,西边是篮球场东边是田径场。沿甬路往里走便是学校大门,两侧一人多高的土院墙。大门是两个丈把高的砖砌方柱,上方“邓县第九中学”六个大字呈弧形排列,简朴而别致。沿甬路进入大院,两侧各有两排高大宽敞明亮的青砖青瓦建筑,东边做教室阅览室,西边做寝室实验室。再往后进入学校的核心位置:中央是一幢高大的建筑,这便是大礼堂,大礼堂的地坪有二尺多高,房顶离地面有两丈余,砖木结构,十多米的进深,周围出前檐,铺青石板,给人以气派、威严、庄重的感觉。中间五间供学校集会、办文艺晚会使用。两头分别三间,东边是教导处和团委会,西边是实验器材室。大礼堂东西一二十米外都是出前檐的屋架房,既可作为学校院墙,又可供老师居住办公和学生寝室用,其中东边一排的南头是我们班寝室,北头是学生灶仓库。大礼堂西边有一走廊为偏大门,是学校连接外面的主要通道。大礼堂北面甬道以西是花园,以东是学生灶和饭场。北边还有两排房子,分成东西两个小院,有过道与前面相通。前排过道以西住老师,以东是图书室、总务处和学生食堂相连。后面西边是女生院,有一个供进出的月亮门;东边是仓库,有角门通到寨墙东北口。整个校园道路纵横,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整齐地布满了碗口粗细的柏树。大礼堂周围的核心地带,布局严整合理,建筑错落有致,柏树苍翠繁茂,给人一种进入园林的感觉,人们来到这里,仿佛进入圣殿学府,不敢造次。

邓县九中共有五个班,一、二年级各两个班,三年级一个班,二百多名学生。校长孙文平,文化革命结束后曾任邓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各科老师配备都很棒,大都是本科毕业生,后来大都成了高中教师。我们一甲班语文老师开始时是井本同(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在襄阳一所中学,因身体原因回乡,被聘请到学校教语文)后来是周化梅,数学老师是张遂道,英语老师是肖书桂,政治老师是李德州。另外还开有地理、历史、植物学(上期)、动物学(下期)、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在这里尽管实际上仅有一年时间,却给了我与小学迥然不同的感受,接触到的都是以前所没有接触到的东西,觉得是那样的新奇和美好。

语文课上,从井本同老师那里第一次知道了汉语拼音字母与英语字母相同,也是26个,排列顺序也相同,只是读法上不同;从周化梅老师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文言文,《论语六则》《为学》等短小精悍的小课文,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数学课更使我开了眼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学王国:原来字母可以代替数;原来以前学的数目字叫有理数,以后还会有无理数;原来还有正数负数之分;原来数能不断分解;原来不等式也有四则运算;原来应用题可以解方程、有多元方程还有多次方程等等。真得感谢张遂道老师,是他把我引进数学的殿堂,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只可惜仅一年,就被那场“革命”中断了,我没学过开平方,没学过平面几何 ,仅仅敲开数学殿堂之门就被阻隔在外面。英语课开始学的也不错,对字母、单词都很有兴趣,和肖老师之间用英语做的一些简短对话更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感情,还有书上那些有趣的小段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记住就难以忘怀。但是因为我不喜欢死记硬背,功夫下不到,下学期的英语课就学的不怎么好了,仅仅学了一年,如今半个世纪过去,除了26个字母和少数几个单词还记得外,其他都忘光了。

除了三门主课,其它科我也学的挺不错。政治完全是正统的思想教育,发了一本教材,书名是《做革命事业接班人》,里面的内容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忆苦思甜教育、艰苦朴素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思想进步,文字朴实,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地理、历史、植物、动物这些学科,知识浅显、通俗,很吸引人。虽说人们把它们作为辅课,但我却有着浓厚兴趣,它使我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责任感。美术课我特别情有独钟,好几次绘画,老师给我评一百分;音乐课我也挺喜爱,好几次都被老师选拔参加联欢晚会的演出,在老师指导下,我说过三句半、对口词,用英语唱《社会主义好》并跳舞,是班里的文艺活跃分子。只有体育课不行,不是我不喜爱体育,而是因为自己年龄小个子低,一到自由活动,那些球类体育器材根本没有自己的份,最多在单双杠上活动活动。

每个星期都安排有一个下午的劳动课。其实哪有多少活可干,只不过为学校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修修学校的甬路、挖挖学校的排水沟、出出学校后边的粪堆、抬抬草垡子修补一下院墙、栽栽树浇浇花等等,有时候需要工具,同学们就到附近的南楼、井南庄、下河等村去借,用完后再及时还回去,这些劳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另外,班里也会派一些学生到学生灶帮厨,会在学做饭的同时听炊事员老常给我们讲故事,给我们念叨“蚂蚱精蚂蚱精,蚂蚱本是土里生。一年只活八个月,一霜铩个直楞熥”的经文。

学生们的生活标准是根据家庭情况自行安排的,条件好一点就多吃点白面,差一点就多吃点红薯面。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红薯在灶上蒸馍笼蒸熟吃的,也有从家里带炒面(高粱面炒熟)用白开水冲吃的。总之,学校为学生提供方便,收取一定的加工费。后来,食堂又叫学生酌情定量,吃饭时根据自己所报多少领饭。在学校就餐的同学,隔一段时间灶上会改善生活,油条、包子、蒸肉等,当然都是自己掏钱粮。才去时学校没有水井,吃水要到寨外的村子里挑,后来区里支持打了一口井,吃水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学校有体育队、腰鼓队、宣传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每逢周末和节日,学校不仅在大礼堂举办文艺晚会,腰鼓队还会到彭桥街踩街,宣传队也会到人民会场进行演出。学校每期还要举办田径运动会,不定期组织篮球比赛来活跃文化生活。学校有图书室,每个同学都办有借书证,可以借一些自己有兴趣的图书。学校有阅览室,课外活动、三饭后,学生们都会去阅读报章杂志。学校还让学生们订一些自己喜爱的读物如《中国少年报》、《少年文学》、《萌芽》等以增加阅读量。各班都组织有学科兴趣小组,课余时间里,小组的同学们会在一起学习讨论解决疑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天,起床钟一响,同学们就会出现在操场上,做完操就开始早读。开饭了,同学们会排着队站到本班的饭桶前由炊事员打饭。饭后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各班门前整齐地摆放着学生们洗脸用的瓦盆,窗户台上放着同学们的碗筷,给人一种别样的亲切。预备铃响,老师们会准时守在教室门口等着上课,随着起立坐下的口令,便踏上讲台开始了知识传授。课间操时间,同学们都会在指定位置上,随着广播播放的口令做广播操。下午的课外活动,同学们有的进了阅览室,有的在操场上,有的则仨俩人一起到寨墙上、河边起,或读书学习,或领略风景放松自己,或互相谈心结交朋友。晚饭后,生活委员到学校后勤处燃开汽灯,然后提到教室里,一根长绳往梁上一拉,整个教室便亮得耀眼,同学们一阵骚动后便开始了晚自习。有时候老师叫我们晒被子,同学们会发现好多被子有尿印拓,看谁“地图”画得好,善意的说笑会弄得许多同学不好意思。这就是我们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既充实又有规律。学生们到了这里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每天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在幸福的海洋中徜徉。同学们感叹,这样的生活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到高中、到大学,然后走向社会该有多么幸福啊!

然而,国家大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宁静、安逸、充实、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一年级下学期(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对“三家村黑店”的批判席卷了整个校园,校园本该有的宁静与和谐被打破了。(完)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井子先,男,1952年6月生,河南省邓州市第二高中退休历史教师。虽才疏学浅,但喜爱舞文弄墨,自我欣赏。不为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却自我陶醉其中、自得其乐。自认为性格与爱好造就了自己,认为时代是前进的,自己的人生始终都是美好的,“向前看”是自己的追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是座右铭。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三)  我是从绳岗学校初小毕业的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二)  难忘的吴家营小学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连载)

井子先  |  修建刘山水库亲历记

教师节特辑|井子先  |  一个老教师的幸福感觉

井子先  |  渠首名镇九重的传说

井子先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传说

井子先  |  “踩麯”、“煮酒”与农村习俗

(0)

相关推荐

  • [商都] 老Q子 | 西井子,中学同学和当年的老师们

    作者:老Q子 西井子,中学同学和当年的老师们 西井子镇,就是座落在一条山沟当中的地方.北靠一溜 大山,南面也是挡着一溜大山,中间有条河沟,河沟沿岸北边,形成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是镇中心所在.如果是一个 ...

  • 雷奎 | 三十六年前的同学情【第22号征文】

     作者简介 雷奎,曾用笔名,雷霆. 男,57岁. 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咸阳市语文教育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武功县作协会员.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咸阳日报>上发表诗文六 ...

  • “转”来的困惑

    郭上春 --小议如何处理平行班之间的矛盾? 小郑是班级里新来的转班生,不但聪明.学习成绩好,还特别懂事.可最近她总是愁眉不展,问其原因原来是班级里的同学看不起转班生,还时常找机会欺负.挖苦她.&quo ...

  •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连载)

    我的学生时代 文|井子先 如果从幼儿园算起,我的学生时代经历了从1958年到1968年整整十年,也算是"十年寒窗"了.这一段时间,刚好是共和国建立后最为激情澎湃.热血喷涌的年代.伟 ...

  •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二) 难忘的吴家营小学

    我的学生时代(之二) 难忘的吴家营小学 文|井子先 为了让全家人安全度过那个饥饿的年代,1960年春节过后,在父亲的策划下,我们逃难到了二十里外的湖北大舅家. 大舅家那个村子叫常岭,属湖北省光化县袁冲 ...

  •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三) 我是从绳岗学校初小毕业的

    我的学生时代(之三) 我是从绳岗学校初小毕业的 文|井子先 随着国家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恢复期,农村政策也放松了.农民不仅分得了自留地,还允许开小片荒,开始了休养生 ...

  •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四) 两年高小的学习与生活

    我的学生时代(之四) 两年高小的学习与生活 文|井子先 彭桥完小是我小学升初中的母校. 文化大革命前,彭桥是邓县的一个行政管理区,下辖彭桥.九重.柏林.陶岔.玉皇五个小公社.每个小公社根据所辖范围的大 ...

  •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七) 革命大串联(连载)

    我的学生时代(之七) 革命大串联 文|井子先 我们是在十月下旬的一天启程的.一行共十三人,三年级的范元波带队,我们一甲班有我和绳振忠.孙天银,一乙班有绳振芳.杨玉敏.赵广元等,还有二三年级武安军.王以 ...

  • 井子先 | 我的学生时代(之九) 初中毕业——我成了回乡知识青年

    我的学生时代(之九) 初中毕业--我成了回乡知识青年 文|井子先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我的初中学业等于实际上终止了.大串联到北京二十多天算是开了眼界,本来还想徒步串联到韶山.井冈山.延安等 ...

  • 【帮趣谈】学生时代你考过的最低分是哪一科?多少分?

    80W+师生家长都在看!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时代你考过的最低分是哪一科?多少分?"结果五花八门,总结下来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分数,没有咱们考不 ...

  • 井子先 | 清明时节,我为学生扫墓

    清明时节,我为学生扫墓 文|井子先 春分过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会在人们的关注中向我们走来. 这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时节,不管是南方北方.城市乡村,人们都会以不同方式,来为逝去的亲 ...

  • 《阳光姐妹淘》每个女孩都是从学生时代!!

    电影<阳光姐妹淘>发布新预告,已经成为家庭主妇的张丽君(殷桃 饰)打开23年前的录像带,当年姐妹们讲述着对未来的期许,如今却被残酷的人生捉弄,生活得窘迫又无奈.​ <阳光姐妹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