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宾 | 孔明庙前有老柏
好友结伴,去游卧龙岗。
出古宛城,迤逦西南行,不多远,便看见一带隆起的高岗。岗上,郁郁青青,一片苍翠,确乎有点气势。那便是传说中的诸葛亮的躬耕地,刘皇叔的三顾处。后人于此建祠庙奉祀,千百年来,香火颇盛。进山门,踏甬道,转朱阁,步回廊,但见处处有古柏,或挺拔峭立,或佝偻俯偃,老干虬枝,撑起簇簇碧叶,为游人遮荫凉,为古迹添秀色。建于岗顶的读书台,更是掩映于百亩柏林之中。这里,游人稀少。我们便在古柏间盘桓,流连。除偶尔有一阵轻轻的风掠过林梢,别无声息。此时此地,最宜发思古之幽情。
友人说:“这卧龙岗上,武侯祠里,为什么不种桃李,不植桑榆,却独独长了这么多柏树?”
另一友人说:“大凡名胜古迹都有柏树。”
我说:“也不尽然,柏树应当与孔明格外有缘分。”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为世代百姓家传户诵,“火烧博望”“三气周瑜”的故事妇孺皆知。诸葛亮,原也是凡人,靠耕耘稼穑以给衣食,树茅庐草庵以避风雨,通过自学和实践,才使他成为百代瞩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确实为国家社稷和黎民苍生干了一番事业。他死后,“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西南少数民族率先为诸葛亮建庙奉祭,接着,全国陆续修建近百座武侯祠;直到今天,仍有九处。由于诸葛亮曾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唐人刘禹锡在他的名文《陋室铭》中曾将“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相提并论,故而南阳的武侯祠便颇有名气了。我曾去过多处武侯祠,虽规模不一,格局各异,但庙宇亭台间都长着一棵棵古柏。那些古柏,千百年来,与武侯祠同在。我觉着,只有古柏才有资格侍立于纪念“千古人龙”的地方。古柏,四季长青,岁寒而不调。千百年来,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它却依然苍翠,阅尽人间春色。诸葛亮的尸骨早已化为朽壤,他的事业也早被曹魏的劲旅摧毁,但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世世代代追慕他,念颂他,用自己的善良愿望塑造他的形象,人民心中的诸葛亮比历史上蜀汉的丞相完美高大多了。古柏,正是诸葛亮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品质的象征。这种精神、品质源远流长,绵绵不断,从遥遥的古代传下,又要向遥遥的未来传去,将与中国历史同在。
友人认为我说的颇有道理,但又觉着仅是独出心裁,于史无据。我油然想起了杜甫。诗人为投奔好友严武,于公元七六○年春天,辗转到了成都,行装甫卸,就去寻访武侯祠,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诗的首联便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后来,诗人流徙到夔州,又在《夔州十绝句》中唱道:
武侯祠堂不可忘,
中有松柏参天长……
忧国忧民的老诗人,通过对古柏的描绘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倾慕和尊崇。
我们边说边走,不觉漫步来到武侯祠后院。蓦抬头,一座古朴精致的亭子翼然矗立于路旁,上悬一匾,书“古柏亭”三字。亭前有一通古碑,刻杜工部七言古风《古柏行》。碑前几棵古柏,蓊郁的枝叶直伸碧空。我很兴奋,一再赞叹当初设计者的匠心。在武侯祠内,为柏筑亭,为柏树碑,确有深意存焉。我们在亭内倚栏伫立多时,又来到古碑前。碑上,苔痕斑驳,但字迹依然可辨,拭去浮尘,我不禁朗声诵读起来:
孔明庙前有老柏,
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
树木犹为人爱惜……
这首诗,字字写古柏,也字字写孔明;在杜甫心目中,古柏就是孔明。
诸葛已矣,古柏长青。千载之下,犹有余情。我们都很激动。于是,背亭台,傍古碑,扶老柏,照了一张合影。
归途中,回望卧龙岗上的森森古柏,我不禁想起了诸葛孔明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是死了,这种精神却永生了,正如百世不凋的翠柏。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周同宾,男,南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散文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于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2014年3月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