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音乐会的秘密?这不是巧合!
如果你欣赏音乐会的次数足够频繁,就会发现很多音乐会的曲目编排都会以“序曲+协奏曲+中场休息+交响曲”的结构呈现。
这不是巧合。一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是一支乐团演奏水平、艺术理念的结晶。而三首作品组成一场音乐会,不仅能最大程度符合观众们的观演习惯,更能充分展现指挥家、独奏家和交响乐团的演奏实力,让喜爱不同类型作品的观众都能够听过瘾。
在新手村里,我们已经通过悉尼流失泡泡鱼的《第六十七交响曲“忧郁的海洋”》介绍了交响曲的入门常识,为了避免大家成为下半场选手,今天将为大家介绍序曲和协奏曲的欣赏常识。
序曲
大部分音乐会都会安排一首序曲,这首十分钟左右的短小作品,能让观众快速融入音乐会的氛围,欣赏台上的演奏。
其中大部分来自歌剧序曲。
1607年,巴洛克时代作曲家蒙特威尔第为歌剧《奥菲欧》在正式开演前,创作了一首由管乐演奏的托卡塔,歌剧剧情开始前演奏一首序曲由此成为了惯例。

同样在巴洛克时期,形成了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种体例。序曲这一概念也突破了歌剧的范围,巴赫就曾在自己的器乐组曲中创作序曲。
古典主义时期,序曲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莫扎特歌剧中《费加罗的婚礼》《后宫诱逃》《魔笛》等经典作品的序曲,迄今仍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此外,序曲概念也进入戏剧领域,贝多芬著名的《艾格蒙特序曲》就在戏剧演出前演奏。

浪漫主义时期,序曲与歌剧的联系大大加强。有些序曲采用了歌剧中的主要音乐素材,以此概括剧中主题。比如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其中旋律在剧情中反复出现,与剧情的行进关系密切。


有些歌剧的序曲则以剧中旋律串烧的形式出现,比如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的序曲,集合了剧中所有经典旋律,以至于序曲的知名度远远高过剧情部分。


19世纪以后,序曲的天地进一步扩大,很多作曲家会创作独立的序曲,这些作品专门为音乐会而创作,比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这一传统延续到20世纪,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也都创作单独的序曲。

除了歌剧序曲,一些短小的其他管弦乐作品也经常出现在音乐会的开场,这些作品都在提醒观众,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开始了。
协奏曲
很多音乐会会在序曲后安排一部协奏曲进行演出。协奏曲由主奏和协奏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大部分协奏曲的主奏部分是器乐独奏。在音乐会中上演一部协奏曲,指挥家、独奏家和乐团都可以展现实力。
协奏曲是一种大型器乐套曲,最初在意大利文中表示协奏曲的单词(concertare)含有协作的多重词义,而在音乐中则特指有伴奏的合唱作品。后来,器乐演奏替代了合唱,协奏曲变成了主奏乐器和协奏乐器共同完成的器乐套曲。

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已经风靡乐坛。
乐团中不同乐器轮流配合的协奏曲被称作乐队协奏曲,这一形式在1720年以后逐渐被早期交响曲融合。
由几件乐器共同担任主奏的协奏曲叫大协奏曲,比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由某一件乐器以独奏形式担任主奏的,叫做独奏协奏曲,比如维瓦尔第著名的《四季》。


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协奏曲创作者,他一生创作协奏曲500余首。协奏曲“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基本形式,就是由维瓦尔第巩固。
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热衷协奏曲的创作。其中,莫扎特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单簧管、圆号等诸多乐器都创作过协奏曲。贝多芬则以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最为闻名。

在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经历了曲式层面的重大演进。而在演奏层面,随着器乐演奏技术的进步,协奏曲第一个乐章末尾部分的“华彩”更为突出,每当音乐行进至此,就是时候展现技术了!
视频来自网络
几乎所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名作至今仍反复被独奏家与乐团演奏。门德尔松、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等等诸多名作,都经常可以在音乐会舞台上听到。


▲肖斯塔科维奇
随着音乐史的发展,协奏曲的规模越来越大,交响性越来越强。拉赫马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如果你在音乐会上半场的曲目中看到了他们的名字,那就做好晚一些回家的准备吧。

协奏曲演奏完毕,满头大汗的独奏家值得我们为之鼓掌喝彩。
中场之后记得按时回来,如果迟到就会错过下半场的交响曲哦。
撰稿 / 孙海杰
排版 / 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