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盲(中医)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西方医学,自18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以来,它一向被认为是小治之症,故而鲜有研究其治法的。我国古代原无色盲之病名,但文献中的。税物易色”,即类似本病。在明代《证治准绳·七窍门》中则记载为“视赤如白证”。该篇对本病的症状和病因已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其日:。视赤如白证,谓税物却非本色也,因物着形之病……或观太阳若冰轮,或睹灯光反粉色,或视粉墙如红如碧,或看黄纸似绿似蓝等,”比较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色觉异常(色盲)早200余年。《审视瑶函·视赤如白症》在描述奉病诸多表现之前,曾统称这些表现为“视物易色”,曰:“视物易色,病源非一。要当依色辨分明。方识重轻与缓急。”这里,“视物易色”虽非病名,却是该词的最早出处。后世医家均沿用此说,并把本病症状或描述为“视赤如白,枧黑为赤”(《目经大成·视惑》),或描述为“视白为黄,视红为紫”(《银海指南·肾经主病》)等。
眼睛色觉的发生,《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自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说明服的色觉与肝气和否、肾精充否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则辨色分明;精气衰弱,则色泽不清或视色变易;肝气充和,则目能辨五色,肝气不和,则日不能辨色。《证治准绳》《审视瑶函》根据上述经意,归纳视物易色症的病因病机为“内络气郁,玄府不和之故”,并提出用复明汤、益气聪明汤治疗本病。近代中医服科文献,亦常有使用针刺、按摩、中药等治疗色盲的报道,并且取得了一定疗效;邻邦日本,在治疗红绿色盲(弱)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对待色盲,患者和医者都不应该悲观,不应该视为绝对的不治之症,而应当积极地对其进行临床研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