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见证泸州公交变迁
作者:初旭
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和重要民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但是公交生存发展道路却格外坎坷曲折。泸州的公交历史也不例外,经历了人力车——铰接车——汽包车——CNG无人售票车的发展演变。这些变化,就是辉煌70年,泸州城市发展最好见证。
最早的公交是黄包车
地处长沱交汇的泸州,解放前城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黄包车),仅供少数有钱人乘坐,人们外出皆靠步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地政府将反霸斗争没收的三辆小道奇货车作基础,成立汽车组。经营会津门至小关门,次年延伸至瓦窑坝,泸州从此结束了无公交车的历史。
1966年3月,泸州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开行了三条线路,共有10辆公共汽车。1976年5条线路20辆公共汽车,1979年达到10条线路39辆公共汽车,1982年,随着泸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城市公共交通开始以回龙湾、市府路、江城三站为枢纽,构成了南北贯通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运营回龙湾至蓝田,回龙湾至四公里,回龙湾经百子图至南城,市府路至碳黑厂,江城至高坝,泸医至大驿坝。1983年后的省辖泸州,公共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1条,车辆达到55台,但是由于政策性亏损, 公交发展极为缓慢,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群众出行需求。
1987年,公共汽车增加到了183台,线路13条,已经开行了江城至高坝、回龙湾至蓝田、回龙湾至新区转盘、回龙湾至六中、蓝田到炭黑厂等线路。但是,由于公共交通行业政策性亏损严重,加之泸州建市较晚,基础设施差,经济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公交事业的发展,泸州公共汽车80%属于淘汰车,大部分都是企业自行改装或研制的铰接车、川泸型客车等老旧车型,由于超期服役,车容面貌损毁严重,许多车窗玻璃都残缺不全,夏天日晒雨淋、冬天冷风直灌,被市民戏称为兜风车。加之车次少乘客多,车内常常拥挤不堪、市民怨声载道。那时公交车以常压天然气做燃料,车顶上都背着黑不溜秋的大气袋,相关难看,而且极不安全。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泸州十八怪,汽车背口袋。”当时的汽包车也是泸州亮点,它反映了当时国家缺乏石油窘迫。。又形成川南地区内江、自贡、泸州等地公交车特别记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放开搞活,汽车客运市场开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到交通客运中来,各种客运车辆进入城区载客,泸州交通市场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车辆乱停乱放,争抢客源、交通堵塞严重,安全隐患多,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1993年为了适应泸州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泸州市公共交通公司升格为泸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公交、出租一大一小并驾齐驱
1995年,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城市公交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的功能作用,开始对城市交通进行专项整顿,确立了保留一大一小(大指公共汽车,小指出租车)的政策,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使城市公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7年,公共汽车增加到了276台,线路18条,公交线网除布满城区外,已经辐射安富、高坝、茜草等地,市民逐步开始感受到公交发展带来的好处。1997年在董事长的领导下开启了泸州公交新的篇章,公司坚持“依法治企、制度管理”的治企理念,以“建设最优质优秀、最安全的泸州公交”为工作目标,坚持“用心、用情、用智慧”的安全管理理念及“优质优秀、传承文明”的服务管理理念,公司在国内公交行业率先使用环保节能的CNG压缩天然气,在全省第一家成功开行无人售票公交车,在国内公交行业第六家率先使用电子IC卡收费系统,2009年,全面实施公交智能调度,营运车辆GPS安全监控率达100%。近10年来,公司通过借贷等办法先后投资近2亿元,新增和更新公交车600余台,目前公交车达到1000余台。营运线路达到93条,日客运量大幅增加达到到54万人次,年行驶公里达到5000万公里,公交分担市民出行率达38%,远远高于国内同类城市,基本满足了泸州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市民群众出行需求。
泸州城市公交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公交公益性和功能性作用虽然得到较好体现,但是企业却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一是由于公交优先理念没有全面形成,对公交重要性缺乏清晰认识理解,长期政策性亏损和承担的学生优惠乘车、盲人、残疾人、伤残军人、老年人免费乘车等社会义务靠企业承担,产业政策的不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城市交通拥堵加剧,使公交运行效能降低,公交车在城市行驶速度由几年前每小时22公里下降到现在的每小时15公里;日行驶由几年前的230公里下降到现在的日行驶仅170公里,现在近900台的公交运力只能当原来600多台运力的效能,造成公交投入大、效能低,市民乘车时间增加,满意度降低。三是严重的交通拥堵造成公交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频繁停车起步,且在行车过程中公交车擦挂小车现象十分普遍,乘客、小车车主辱骂、威胁、殴打驾驶员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公交车长劳动强度加大,安全工作压力大。
虽然前进发展的道路极不平坦,但是公交人始终坦然面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情洒十米车厢,爱洒十米车厢,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地坚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为美丽的城市发展增光添彩。
泸州公交自主保养维修
1964年1月,泸州市汽车队抽出2辆货车作为公共汽车;并购进美国大道奇客车2辆,重庆牌客车3辆、天津牌客车2辆。1965年购进常州牌、重庆牌客车10辆,到1988年末,公共汽车已发展到205辆,其中:铰接车24辆、小车24辆(包括小旅行车11辆)、货车6辆、市公交公司自行组装川泸CL一661型大客车77辆,其余为重庆牌公共汽车。
公共交通车辆小修和一、二级保养作业,是在泸州汽车队车辆维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4年成立泸州市公共交通公司,当时有修理人员(包括钢、焊、漆等工种)27人。1972年,市公交公司内成立保修大组,1978年改为保修车间承担车辆保修任务,并制定“随到随修和小修不过夜”等维修制度,修理人员经常通夜加班完成任务。1982年,车辆小修和一、二级保养作业划归一、二车队管理(车辆大修仍由保修车间承担)。
1984年,分别将车队改为一、二两个总站;旅游站、货运队、小修一、二级保养作业相应.划归管理。1984年前一级保养间隔里程3万公里---级保养.7~8万公里,1984年以后,一级保养增为4万公里。1987年,车辆小修和一、二级保养作业机构分别调整为一总站两个修理班和1个辅助工班,共62人,负责52辆单车,大客车的修理;二总站两个修理班和1个辅助工班,共71人,负责24辆铰接大客车和32辆单车大客车的修理;旅游出租汽车站,3个修理班和1个辅助工班共38人,负责54辆车的修理,其车型有130解放大客车,东风140大客车,日本三菱观光车,日本五十铃大客车和中客车,昌合小轿车等;物资站进口小轿车修理组7人,维修进口小汽车,车型有日本丰田、皇冠、五十铃和三棱等;货运队货车维修组6人,负责10辆解放、东风、上海牌和130等型车的小修和一、二级保养作业。根据线路营运情况,经测算核定各车辆保养时间,一般每月1次,一、二级保养每月1次。
1975年前的泸州公交车辆均送外地大修。1975年,为加速车辆周转,修复汽车的动力性、坚固性,以延长其使用年限,市公交公司组织技术较强的工人,边学习研究,边工作,试制成功大修车6辆,1982年完成大修车1l辆,1983年完成大修车2辆。还对外承接大修引擎6台。1984年,完成大修引擎8台,1985年,大修铰接车1辆、单车2辆、引擎55台。1986年,大修车17辆。1987年,完成大修车23辆,还承接了外单位客车的大修任务。同时,还规定了大修车里程间隔:新车为25万公里,新车大修一次后为20万公里。
上世纪泸州出现公交组装车
1973年12月,市公交公司凑集了解放牌各种配件,利用本单位的设备和保修技术力量.装配成功1台松江牌式大客车。1974年8月,装配成功1台仿解放牌式货车.两车同时试用,性能良好。均达到技术要求。由于汽车装配好以后,未经当时宜宾监理部门批准,曾受批评,停止11年组装。到1985年.为满足市区客运的需要,市公交公司于1985年4月20 日.以泸公交字E19853第12号文,向泸州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报送了《关于自装自用部分公共汽车的请示》后,1985年6月13日,泸州市政府批文中指出“为进一步缓和我市公共运输紧张,尽快解决群众乘车难的问题,经研究决定,同意市公交公司自装自用部分公共汽车,
有关车辆的技术质量问题,请市交通管理处核测,经鉴定合格,方能投入运行”。泸州市建设局为贯彻市政府批复.在市公交公司邀请市政府、市交通监理处、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汽车服务部、市公安局交通队、市财政局、市交通局等11个部门,共27人,参加“泸州市公交公司自装自用部分公共汽车座谈会”:会议听取了公交公司关于自装车的情况汇报,并对车况作’出了鉴定.会议认为:“公交公司.组装川泸铰接和单车的技术,参数符合要求,连接系统完整,工艺细致,车容美观”。对车辆细小部分也提出了改进意见。
1985年6月27曰,泸州市公交公司以泸公交[1985]字第20号文向当地交通管理处写了《关于.自装自用公共汽车申请办理牌照的请录》,市交通管理处于1985年7月13日以泸交监1-1985]第35号文批复“同意你公司自装自用川泸CL一661型大客车,凭出厂合格证和汽车1技术服务检验合格证明,到我处监理科逐台验检,合格后发给牌照”。1984年组装10辆车,1985年获得了牌照。据统计,1985年市公交公司自装自用大客车2l辆,其中自行设计组装新型车l辆,定为CL一642型。1987年自装自用大客车7辆,其中改进组装CL一642型为CL一643型1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泸州公交历史上出现了改造车。先后改制了6辆常州牌汽车。1980年市公交公司组成了一个由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参加的改制车专门班子,到重庆客车厂学习,重庆客车总厂提供图纸、部件,由市公交公司改制人员组装两辆铰接车。
最早市区营运线路会津门至瓦窑坝
1956年2月6日,泸州市公共汽车2辆,第一次开行城区线路是由会津门至瓦窑坝。很多市民都觉得好奇,无事也去体验一回,过把公交瘾。
1966年4月,泸州市公交公司宣告成立,开行回龙湾至三道桥;江城路至高坝;兰田至安富镇等3条营运线.共42.5公里。日客流量291.8万人次.年行驶总里程50.5万公里。
1982年10月1日,泸州市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开行线路以市府路、江城路、回龙湾为枢纽,开行市府路至安富;江城路至高坝;回龙湾至兰田等3条线路。1984年夏季,为了方便群众,增开3条线路夜班车:江城路至高坝。回龙湾至兰田;回龙湾至瓦窑坝。1987年9月。江城路至三星街主干道建成通车,为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市政府决定从治平路、慈善路、忠孝路‘线,改为从南到北的单向行驶。城区公共交通线路改变为回龙湾至兰田,回龙湾至瓦窑坝的治平路车站,改在宝来桥站。慈善路北方食堂站,改在新马路蜀光站。高坝仍从市府路发车。市委、市政府迁入大山坪办公大楼后,新开大山坪至回龙湾;大山坪至转角店等线路。1988年12月末.市公交公司公共交通线路共46条,营运线路全长912公里,每日班次954次,全年客运量3635万人次。
时下,公交公司开行路线在八九十年代的基础上,至少扩大了三分之二。从城区发到黄舣、石寨、石洞、特兴、纳溪、龙车等三区的众多偏远乡镇,泸州公交真正成为了惠民公交。
公交营运票价从前是五分钱
公共汽车营运业务,是一条线的流动经营形式,对这一特殊经营形式,采用票额制管理办法。票额分别定为0.05元、0.10元、0.15元、0.20元、0.30元、0.40元、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等,每辆车配备1-2名售票员,城区车配备2名,郊区车配备1名,车票由售票员在票款室签字领取,旅客上车售票、下车检票,并由售票员当天结清票款,如数上交,公司逐月进行票款总结算。驾、售人员实行月工资制,年终时评比先进,以资鼓励.
1979年,对个人分配实行计划任务,安全优质服务额奖励制度。1981年,对车队和保修车辆实行生产定额,即问班组定营运班次,营运收入,材料消耗,大修车工期的日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