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6期 被骗,真的是我们的错吗?
记得大学开学第一天,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很多手机都没有上网的功能。学校一再强调,如果有人去寝室推销,一定不要相信。
我记得那个骗子当时说她叫“X善”(不是我们可爱的德善哦),听着这个名字,感觉好像是个善良的人。
她一开始先说是要舍友做某某品牌的代理,这个品牌当时是大S代言的。所有的小首饰,不管大小都是几毛钱一个的批发价。还说要给舍友做一件工服,装模作样地给她量了尺寸。最后收了几百块钱,留下一堆小零碎离开了。
最近在网上还看到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扫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就可以摸警犬。
我们很多人认为,会上当受骗的人,都是一些学历比较低、内心贪婪的人,认为自己只要不贪小便宜,就不会上当受骗。
然而,生活中被骗的人却层出不穷,诈骗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我们熟悉的“杀猪盘”。
那么被骗,真的是我们的错吗?
如果询问那些上当受骗的人,他们可能会说骗子说得太具有迷惑性了,自己才会信以为真。
那么我们到底是怎么被骗子说服的呢?
甚至很多人被骗之后,还坚信自己没有上当受骗,还对骗子抱有希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1.说服者的因素
(1)专家资格。
(2)可靠性。
(3)受欢迎程度。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
(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3)信息的呈现方式。
(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
在一项研究中,和只描述酒店温馨的氛围相比,先后提示酒店温馨的氛围(正面)和小客房的广告(反面)可以引发被试更积极的评价。
Janis及其同事(1965)通过研究指出,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
在一项实验中,一些被试可以边读说服性信息边吃东西(可以让其心情好),另一些被试则不能边吃边读,结果发现前一组发生了更大的态度改变。
心理学家Lewin研究了自我与说服的问题,发现人们自己寻找说服原因要比由说服者提供原因更有效。
在这项研究中,Lewin的任务是要说服美国人吃动物的内脏。
他把参加研究的家庭主妇分成两组:一组先让她们看一段45分钟的演讲,演讲者强调吃动物内脏可以支援前线的将士,另外也讲了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利;另一组的家庭主妇则没有看演讲,而是问她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家庭应该开始吃动物内脏”,并给她们45分钟的时间讨论这个问题。
4.情境因素
影响说服的情境因素包括两个:
一是预先警告,如果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的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将难以改变。
二是分散注意,分散注意力能减少抗拒,因而对改变态度有利。
好了,这期就和大家说到这里,希望同学们以后提高警惕,不要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也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就不会成为骗子的目标。
遇到事情先不要慌,不要着急,先思考思考,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