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路线:他到底走了多远?
本 文 约 7360 字
孔子成长于和平时代
孔子出行。来源/电影《孔子》截图
先到卫国是因为他们也“反晋”
在卫国的四进四出,有什么蹊跷?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 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我们老师会坚定支持卫君吗?”
子贡说:“我去问问吧。”
这种事不太好直接问,因为敏感时期,孔子说什么,都可能被放大而引起麻烦。
子贡聪明,问的是:“伯夷、叔齐是什么人?”——传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以互相推让国君之位著称。
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怨乎?”伯夷叔齐放弃了君位,最终结果是在首阳山饿死,他们内心有怨念吗?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追求仁,又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子贡出去后,就对同学们说:“夫子不为也。”老师不会坚定站在卫君一边的。按照子贡嘴快的脾性,很可能还会说,同学们赶紧收拾行装吧,老师要离开卫国了。
现在蒯聩的处境类似伯夷,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应该他即位,但是爸爸没传位给他;卫出公的处境类似叔齐,按照国内的即位程序,是他即位,但他是做儿子的和爸爸竞争,就像叔齐是做弟弟的,如果和哥哥竞争,总有点不大对。
在宋国被威胁,在郑国被嘲笑
孔子到底去了哪个“蔡国”?
“厄于陈蔡之间”的真相
周游列国啥也没做成?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