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假珠宝”暗示妻子婚内不忠,丈夫的做法暴露真实人性
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最震撼我的一篇是《珠宝》,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拜金女”为了物质欲望而背叛婚姻,间接导致丈夫一并堕落的故事。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朗丹太太是一位风姿绰约,富有魅力的女性。她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嫁给了内政部科员郎丹先生。
在二人成婚后,朗丹太太堪称一个优秀妻子的典范。她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关爱丈夫,无微不至,让朗丹先生幸福得“飘飘欲仙”,以至于结婚六年后,他们都恩爱如初,朗丹先生甚至比初见之时还要迷恋她。
在朗丹心中,自己的太太近乎完美,只是除了爱看戏,爱买假珠宝这两点不好。但是到此为止,朗丹太太始终给人以一种温婉贤淑的贞洁形象,连她的缺点都那么让人同情。丈夫买不起真品,她没有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只是买些假珠宝来实现自我心理满足。
比起《项链》中因为贫穷而处处苛求丈夫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朗丹太太如同天使般纯洁。在小说《珠宝》中,如果没有发生朗丹太太的意外死亡,甚至连读者都察觉不出她身上这份“高明”的虚伪。
完美的夫妻关系背后,彻骨的虚伪和欺骗令人不寒而栗
小说中的朗丹太太一直是一个高贵、圣洁的形象,直到一场风寒夺去了她的生命,她生前的“马脚”才逐渐暴露。妻子去世后,朗丹在悲痛中意外地发现生活开始入不敷出。同样的薪水,从前在他妻子手里,能够应付家里的种种需要,让两个人都过上阔气的生活,但是他现在一个人却不够用。
在这种经济困境下,朗丹走投无路,窘迫到要去变卖妻子生前那些不值钱的“假珠宝”。然而,在珠宝店里,他竟得知在自己眼里最多值七八个法郎的“赝品”竟成了价值上万法郎的“真品”。朗丹如梦初醒般,明白了妻子喜欢看戏以及两人生活阔绰背后的真正原因,原来这一切都是妻子从情人手中得到的“馈赠”。
随着一切真相大白,朗丹感到一种深深的羞耻。他悲伤到晕厥,一直到深夜还在神经错乱地恸哭。对应太太刚去世时,朗丹几乎要跟着她到坟墓里去的那种悲哀,我们可以感受到朗丹对太太的一片深情。因此,这一戏剧化的、荒诞的真相就显得更为讽刺。
其实,早在真相揭开之前,莫泊桑就为朗丹太太的城府埋下了多处伏笔。在小说的开篇,朗丹太太的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就来到了巴黎,来到巴黎做什么呢?
母女经常去本区几个中产阶级人家走动,目的是给年轻女儿找配偶。
莫泊桑在此特意强调了是“几个中产阶级人家”。其实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朗丹太太的母亲一直在追求这桩婚姻的利益最大化。在母亲的价值观里,婚姻就是女性真正的事业,在这背后不过是利益的交换,阶级的流动。我们不难想象,在如此价值观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朗丹太太,势必是虚荣而精明的。
其次,朗丹太太在和朗丹先生结婚后,过着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幸福生活。她用一种那般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但是事实上,朗丹不过是个年薪3500法郎的小科员,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除此之外,小说中提到:
她的女朋友们总能替她找到包厢去看流行戏的戏票……而她呢,不管好坏总要拉着丈夫一同前去,不过他在一天的工作之后,这类散心的事总让他感到疲倦的。于是他央求她跟熟识的太太们去看戏并且由她们送她回家。她认为这种办法不太好,于是站在他身边不走。末了,她由于体恤才答应了他,他因此对她十分感激。
朗丹太太虽然在心里渴望丈夫让她独自去看戏,但是在表面上却佯装出不情愿的模样。如此一来,她不仅能得到丈夫的许可,最终还能让丈夫带上几分愧疚,从而衬托出自己作为人妻的体贴和大度。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朗丹不会怀疑她去戏院的动机。
通过这样一段分析,朗丹太太美丽皮囊之下的心计、城府昭然若揭,她用一种巧妙的手段周旋于丈夫和情人之间,滴水不漏,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全部是因为她对浮华的追求。在小说中,朗丹太太两次赏玩珠宝的情节将她的虚荣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拿着珍珠软项圈在手指头之间转动,又教宝石棱角间的小切面射出回光,一面不断地说:“赶紧瞧吧,这制造得真好,简直就像真的!”
她用热烈的专心态度来把玩并欣赏那些人造的珠宝,俨然是玩味着什么秘密而深刻的享受;最后她固执地把一个软项圈绕在她丈夫的脖子上,随即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一面嚷着:“你的样子真滑稽!”然后扑到了他的怀里,并且兴奋过度地吻着他。
金钱扭曲人性的背后,对尊严、道德的漠视成为最大的悲哀
其实小说读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把《珠宝》看成一个虚荣心强盛的女人在物欲诱惑下放弃自尊和爱情,走向堕落的故事。在小说中,朗丹在感情上受到了太太的欺骗而不自知,宛如一个任人玩弄的小丑。朗丹太太在婚外情中的放肆与猖狂,让人不由得同情这个男人。
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莫泊桑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更大的幻灭。当我们还在抨击女主人公自甘堕落,迷恋物质时,男主人公在金钱作用下扭曲了人性的事实又让人不由得羞愧,原来人性本质在欲望的诱惑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
在小说中,朗丹在得知妻子秘密的前后,成为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前一天,他还因为妻子的背叛和不忠哀伤恸哭,但是仅仅过了一夜,他的快活已经大于哀伤,因为他明白妻子留下的这些珠宝足以令他一夜暴富。这时候的朗丹兴奋地说:
“一个人有点儿财产的时候,真是舒服!有了钱,可以连伤心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旅行,散心,全都可以!哈!如果我是一个富人!”
金钱的诱惑促使朗丹不假思索地再次来到了珠宝店,用妻子的珠宝换了一笔1.8万法郎的巨款。这时候的朗丹已经没有了最初得知真相后的羞耻感。他甚至坦然地告诉掌柜,自己还有许多别的珠宝想要卖出。
珠宝店的店员们对这些珠宝的来历了如指掌,忍不住大笑。在周围的人看来,朗丹成了一个借助妻子出卖皮肉来谋财的窝囊男人。但是对于彼时的朗丹来说,金钱带给他的愉悦已经远远超过了妻子带给他的羞耻。
郎丹争论着那些估定的价值了,以至于发脾气了,坚决地叫店里把销货的账簿翻给他看,并且遇到数目大些的珠宝时,他说话的声音也会大起来。
在朗丹涉足珠宝店之初,他因穷困而显得难为情,连说话也支支吾吾,但是现在,这笔巨款让他底气十足,连说话也带上了几分傲慢的意味。
朗丹最终变卖了妻子的所有珠宝,获得了19.6万法郎的巨额财产。掌柜用一种带嘲笑意味的正经态度高声说:“这是由一个把全部积蓄都搁在珠宝上面的人遗留下来的。” 可是郎丹却郑重地对他说:“这是存钱的一种方法,它和其他的方法没什么两样。”
故事到了这里,朗丹已经不再介怀妻子背叛他的事实,金钱的切实好处让他对此不以为耻。也可以这么说,随着朗丹太太的所有“假珠宝”成为真品,朗丹对太太昔日的真挚感情反而成了假的。
小说中写道,朗丹在获得巨额财产后,兴冲冲地到大饭店吃了一顿豪华午餐,又叫了一辆马车“在森林公园里转了一个圈子,但是这些还不能满足他的虚荣。于是朗丹又四处炫耀自己得了“20万遗产”、“三十万遗产”、“四十万遗产”。其实朗丹的这种虚荣与太太对珠宝的执迷如出一辙,这都是蛰伏在他们人性深处的对物质欲望的追求。
在莫泊桑生活的19世纪晚期的法国,社会整体弥漫着一种虚荣、浮华的风气,这种风气促使人们普遍迷恋物质上的享乐,甘愿为了物质生活而选择“捷径”,丧失基本的伦理道德。
对于社会普通小人物而言,这是他们的悲哀,他们的能力与欲望不相匹配,只能说服自己安于现状。但是一旦有了能让他们改变现状的“良机”,他们的尊严、羞耻、道德就统统变得廉价。在小说的结尾,莫泊桑写道:
半年之后,他续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是个很正派但脾气不太好的女人。她使他感到痛苦。
很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婚姻在本质上使人痛苦,而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要追逐这世上真实的东西,必然要接受其瑕疵的一面。假象带来的快乐往往让人沉迷,但不会长久;真实的生活虽然夹杂着艰辛、不尽人意,但给人的希望却如细水长流。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记得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