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470年不合理考古学家提出了3种新观点!
关于夏朝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国内考古爱好者们争论的话题。但大部分人关注的重点,都是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夏朝的统治年限。根据《史记》和《尚书》的记载,夏朝存在了近500年,历经17位帝王,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经过考古学家考证,这种说法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根据20世纪末,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朝的建立年代被确定在公元前2070年,被商朝取代的年代是公元前1600年,约有470年。著名史学家王国维通过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更迭次序,基本与司马迁的记载一致。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据此认为,《史记》中的对于夏朝的记载是准确的。
其实,王国维先生只是说基本一致,其中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例如,甲骨文中卜辞和祭祀活动中出现的商王,数量要比《史记》多6位以上,还有几位商王的名字和谥号不对应。另外,对于殷商先王名字的考证,是从《史记》出发,再去甲骨文中寻找,这是不严谨的方式。例如帝喾、祖契等在甲骨文卜辞中的字体,许多文字学家都不认同。
可以试想,夏朝的历史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按照《史记》和《尚书》中的说法,夏朝17位帝王统治了470年,除去“有穷氏代夏”的20年,平均每位夏王在位的时间约27年。参考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的体质和寿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可以参考比夏朝更晚的商朝,500多年间共有31位商王,比夏朝多一倍。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要么有一些夏朝的帝王被遗漏了,要么我们对夏朝的统治年限的考证不准确。下面,让我们来了解3种新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夏朝存在470年的说法准确,那么夏朝必定有一段很长的空白期。《史记》也确实记载了“太康失国”的历史,后羿和寒浞篡权使夏朝中断,但持续的时间仅有2代约30余年。这种观点认为,“有穷氏代夏”可能长达百年以上,隔了5代以后才重新复国。因此,太康与少康的关系可能也需要重新考证。
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史记》中“17位夏王”的记载准确,那么按照商王的更迭频率,夏朝的延续时间为300年左右。也就是说,夏朝处于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恰好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存在年代呼应。虽然《史记》中记载夏朝频繁迁都,先后有5个都城。但迄今为止,除了二里头遗址以外,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大型的夏朝城市。
第三种观点认为,夏朝只经历了大禹、夏启和太康等3位帝王,存在了短短28年。其中,大禹在位15年,夏启在位9年,太康在位4年。也就是说,“太康失国”以后夏朝就不存在了,少康恢复的只是夏国。依靠“有虞氏”帮助建立的夏国,不具有号令诸侯的实力,也就不能称为王朝。因此,甲骨文卜辞中没有出现夏朝,因为已经相隔了4百年,商汤所灭的只是一个普通方国。
个人认为,对于夏朝历史的考证,不能完全依赖史书。毕竟司马迁和夏朝已经相隔2000年,《史记》中的资料大多源自民间传说。同样,我们也不能偏信考古学,考古证据需要长期积累。我们只能放开胸怀,参考各种学术观点。例如以上3种关于夏朝的新观点,您怎么看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