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澄清正名”只是第一步
“澄清正名”只是第一步
大院老猫||江苏
近日见媒体报道,某地对两名违反组织纪律,蓄意诬告陷害他人的党员干部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在事发单位召开通报会,对失实举报公开澄清。据介绍,该地在严厉惩治腐败的同时,注重保障党员权利,及时为干部澄清正名,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近一年多来,共为800余名(在此恕不点明具体数额)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
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让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干事创业,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意见的具体体现,无疑是件好事。笔者也曾经在信访举报部门工作多年,对不实举报给当事干部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信访秩序的干扰深有感受,看了这则报道,首先为该地“决不能让党员干部因此寒了心”的鲜明态度点赞,但同时,也有一个职业性的敏感:一年多为800多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这个数额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无论怎么说都算高位了!澄清正名是好事,但澄清正名的数量过多,话就要两说了。
所谓不实举报,顾名思义就是反映问题虚假、不确实的举报。现实生活中,尽管不实举报情况复杂,表现不一,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种类型:恶意中伤的诬告、夸大其词的诈告、主观臆断的误告。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类型,其行为动机和表达方式都不是正常的信访举报形态,都与矛盾和问题紧密关联。从信访举报工作实际看,情况也确实如此,往往不实举报多的地方,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可以说,一个地方的不实举报情况,一定程度地折射和反映了这个地方现实矛盾和问题的状况,如果说正常的信访举报是社情和民意的“晴雨表”,那么不实举报就是矛盾和问题的“反光镜”。因此不难理解,对于不实举报澄清正名这件事,我们可以说态度越坚决越好,也可以说力度越大越好,就是不敢说数量越多越好。
一个市一年多为800余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换个角度也就意味着,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市有同样数额的干部遭遇了不实举报,这样的不实举报量,即使以笔者所在的副省级城市的年信访举报量来计算,所占比例也相当高了,更不要说用地级市的信访规模来考量。如果数据真实可靠,那么如此可观的不实举报占比,所折射反映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应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官场风气不正,还是干群关系紧张?是法制教育薄弱,还是政务公开不够?因具体情况不清楚不能妄加猜测,但能够肯定的是,解决不实举报背后的问题,仅澄清正名是远远不够的,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当地有关部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诚然,从报道看,该地在探索建立信访举报公开澄清机制的同时,也对诬告陷害行为“形成常态化查处、长效化震慑”。但是,与复杂严峻的现实状况相比,严肃查处这味药恐怕包治不了不实举报的各种病症。道理很简单,不实举报类型多样,该地数百近千的不实举报,不太可能全部都是出于嫉妒、报复等心理而恶意诬告陷害的情况。那些为了引起重视而乱贴标签的“诈告型”不实举报,虽然也是故意为之,却可能个中涉及利益诉求等隐情;那些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凭空想象的“误告型”不实举报,则可能是工作透明度不够等客观原因造成。显然,如果只严肃查处诬告行为,对这些不实举报缺乏针对性。而即便是对恶意“诬告型”的不实举报,也不能仅对个人查处了事,还要从法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查找根源,铲除歪风邪气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总而言之,只有勇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才能找准病因所在,对症下药治疗。
话说这么多,并非有意否定该市在不实举报澄清正名方面所做的工作,只是借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表达笔者一直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对于不实举报,不能以澄清正名的数据“论英雄”,澄清正名只是第一步,严肃查处也只是一个方面,还要树立问题导向,做细做好后半篇文章。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袁梅林,笔名:大院老猫,江苏南京机关工作人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