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簸萝坝
入山的路悠远,出山的路漫长,簸箩坝的山路伸向神奇。
这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四面都是大山,中间留下一个形似簸箩的平坝,人们叫它簸箩坝。传说这是女娲娘娘塑造万物时剩下的一小点材料,在女娲娘娘手中“拍、拍、拍”,在四面高山中“拍”出了这个平坝。女娲娘娘想了想,又“拍”出一条清溪,以纳四面大山中流出的水。但溪水流向何处呢?这个问题难倒了女娲娘娘。大禹连忙帮忙出主意,让它倒流三百里汇入赤水河。于是簸箩坝清溪之水就成了倒流河水的源头。多么神奇,这种现象大约也只有治水的始祖大禹才办得到。因为大家都知道,水一般都由西向东流,而簸箩坝的水则反之,由东向西流,流经观兴乡、流经石坝乡,形成倒流河流向水潦乡岔河,与赤水河汇合,成为赤水河源头水之一,人们说的:“倒流河水三百里”即由来如此,你说多么神奇呀!
有了这神奇的水,簸箩坝自然很美。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果飘香。春天,满坝桃李花开,既艳又美,其间金黄的油菜花黄澄澄的,像铺上了一坝的金子,望之不尽。庄稼由于土壤质肥,年年丰收,算得上是风景绝美的宝地一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家人、苗家人、彝家人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扮着簸箩坝,簸箩坝也以丰厚的回报馈赠着勤劳的人。
簸箩坝小路阡陌,田园秀美,山岗多姿。清亮的小溪,犹如一幅长长的壮锦环绕铺展在簸箩坝,是陶渊明笔下名副其实的 “世外桃花源”之地,深藏大山腹地,知晓之人并不多。1935年2月,红军北上抗日渡赤水时,曾来过这里,经这里向扎西威信集结,经这里到石坝乡整休,召开有名的“石厢子会议”,进行中国革命史上重大的一笔“石厢子博古交权”。簸箩坝留下了红军的传说,簸箩坝留下了红军的征程,簸箩坝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伟人的脚迹。这里的黑泥、金泥都温柔地托着过红军战士的脚步,托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一大批伟人的脚步;它曾为红军伤病员们提供过疗伤的温馨场所,它曾与红军结下了深深的红色革命情怀。
簸箩坝的山山水水多情多义,簸箩坝的乡民朴实勤劳,簸箩坝的土地硕果累累。它因坝而秀,因水而兴,灌溉出了“桃鲜李甜”,滋养出了“稻香薯美”,孕育出了核桃、栗子、甜柿、玉米、高粱等特色产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簸箩坝没有辜负当初女娲娘娘造坝的美意,没有辜负大禹治水的真情,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祖祖辈辈们,以勤劳治家,勤劳家风代代相传。现在更赶上好时代,在党的辉光照耀下,更加兴旺发展起来。条条通村通家的村道平坦宽阔,大家不用再为出坝发愁,山里山外的物品都能及时送达交流,半个小时可从摩尼场直至簸箩坝,也可从簸箩坝直至摩尼场。来这里,你可以尽情饱餐四面高山下的簸箩平坝秀色,尽情独享边乡福地的美味佳果,静听风吹玉米杆子哗哗作响,看稻谷丰收粮满仓。脑海中留下一幅幅“水清田美,山秀路平”的美图画,“安居乐业人欢畅”的美风景。
但簸箩坝也曾经历过一次大劫难。那是在前些年,由于雨水多,山水爆发,淹没了整个簸箩坝,是党和政府及时组织抢险,疏通溪流,才让簸箩坝又重新美丽了起来。为了防止灾害再次发生,党和政府花巨资修建了大函洞出水,簸箩坝再也不用忧虑山水大时会被淹没,即使有再大的山水,簸箩坝也会安然无恙。这是党的关怀,造福于山民的善举,簸箩坝人说起它,都感谢党的恩泽普惠万民。
神奇簸箩坝,富庶家园,我赞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