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自认“爱说包袱少的相声”被指口出狂言!外行观众该醒醒了!
相声界老先生们常说:包袱多了未必是好相声,但没包袱的一定不是好相声。这话并不是指相声段子的文本,而是指演员的表演。初学乍练的相声学徒,为追求火爆,自作聪明在台上随意加进来诸多小碎包袱,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可以说是狗尾续貂。原因就在于,违背了包袱结构,没有铺平垫稳。那“没包袱”的相声呢,则是指在表演过程中该有的包袱没使响,一泥到底。一大段说完,观众没人笑,说相声成了讲故事。这就是业务场上表演技巧和经验的问题了。在相声演员当中其实也出现了一种有意思的两极分化。即青年相声演员更乐于在台上使《反七口》《口吐莲花》《拴娃娃》这类包袱密集的传统活,而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大多更偏爱包袱较少、叙事性强、人物跳入跳出频繁的段子。这也和舞台阅历有关,青年相声演员舞台经验相对较少,使闹活或者包袱多的活更保险,起码场面上不会温了。而老先生的艺术早已炉火纯青,驾驭一些包袱少、“皮儿厚”的段子更得心应手,这类段子通常也是给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老观众准备的。包袱少而精,听过之后回味悠长,禁得起推敲咀嚼。这种两极分化并非是绝对的,比如德云社的高峰,典型的80后青年相声演员,他就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我就喜欢演包袱少的活。他的这一观点也被少数观众视扣上了“妄自托大”“口出狂言”的帽子。被粉丝们戏称朝着“老艺术家”方向发展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还真不能算口出狂言。毕竟哪怕是同龄人,对相声表演的追求和认知都不尽相同。不得不承认,包袱少的相确实有着让人难以琢磨的独特魅力。高峰早期的表演风格完全宗马氏相声,以马老祖儿为例,王凤山去世后,马三立改说单口相声,像观众耳熟能详的《家传秘方》《追》《八十一层楼》《老头醉酒》《赠票》都属于典型包袱少的段子。可能《家传秘方》瓢把部分还有那么两三个小碎包袱,而后面提到的几段相声都是整段只有一个底包袱。这类段子驾驭难度极大,演员从头至尾,短则三四分钟,长则七八分钟的时间里都在细致的铺纲,为的是彻底把观众带入其中,铺垫得越瓷实,底包袱才能有“大雷子”的效果。哪怕只有一个包袱,只要使响了,观众听完必定是越琢磨越可乐。高峰本人也演过大量包袱少的传统活,像《老老年》《三节会》《吃月饼》《朱夫子》《万人迷》等等,这些段子包袱相对较少,而且普遍偏温。他在驾驭这类传统活时,其中一部分倾向于文活武使, 为的是迎合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而另外一部分则更讲究精雕细琢,听得是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的过程。老先生当中也不乏偏爱“没包袱”的“温活”,像天津的陈鸣志、佟守本。只可惜老先生们有的已然故去,有的年事已高,而青年相声演员愿意在台上使这类活的却越来越少。像《窝头论》《抚瑶琴》等百听不厌的经典“温哏”相声如今已经走向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